【同婚上路—教育挑戰】性平教育不等於同志教育 認識全人性教育
檢舉
前任台灣性教育學會理事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助理教授高松景受訪表示,同婚法案通過之後,我們要更積極正向教導下一代,對性教育有更整全的認識!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將於108學年度開始實施,已將認識不同性取向與尊重多元性別差異納等教材納入課綱中。未來如何為下一代研發制定適齡適性的性教育教材,並有效落實「全人性教育」,成為台灣教育單位需要重視的課題。
制定適齡適性性教育教材
高松景提到,自民國93年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之後,性平法施行細則第十三條當中界定:「性別平等教育應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及同志教育」。近幾年來,隨著同志運動推波助瀾,大力倡導推動同志教育,多少影響許多第一線教育工作者,誤把「性平教育」等同於「同志教育」或「性教育」。從學術界角度來看,這樣的分類與界定,並不是很恰當,容易讓人對性教育產生誤解,把性教育界定在僅教導男女生理構造及生殖器官,使得台灣的性教育推展與現今國際性教育課程所倡導的「全人性教育」(holistic sexuality education)有些背道而馳。
他也提到,許多家長覺得現今國中小性平教育中的「同志教育」帶入性別光譜、多元性別、變性及多元情慾等內容,不太適合心智發展尚未成熟的國小學生和邁入青春期階段的國中學生,擔心造成孩子性別焦慮,進而引發「反對不當性平教材」的聲音。他認為,不應該讓國小低中年級學生太早接觸這些教材,應要依照學生不同年齡層、心智及身心發展需要,在教材內容上做適度調整。
高松景指出,現今性別平等教育教材中,混雜許多「教育」、「非教育」與「反教育」等內容。社會運動對性解放的倡導並不等於性教育,性教育應當回歸教育本質,社會運動要尊重教育專業,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或是在教材中注入特定立場。他認為,目前台灣需要的是「持平的教育」,就是教導國際及學界共同認同的「全人性教育」。
以愛為本的全人性教育
高松景表示,現今國際性教育課程所倡導的「全人性教育」,把性“sex”修改成“sexuality”,意指「全人的性」,主張「性」(sexuality)是一種人類發展的必要特徵,包含生理(性慾)、心理(愛情)、社會(婚姻)及心靈(人性)四個層面。全人性教育是一種「愛的教育」,主要強調「教導健康的親密關係」。性教育也是一種「品格教育」,重點不是在教導「性知識」,而是教導與性有關的價值觀,以及將價值實踐所需的能力。
他指出,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命力與創造力,不該只是停留在情慾,每個人都要學習如何將性轉化成為一種愛的力量。全人的性必須回歸人生的價值意義,為了提升人性,而不是向下沉淪。此外,「愛」是性教育最主要的核心價值,愛別人之前,要先學會愛自己,才能擁有愛的能力,這才是下一代真正需要的全人性教育。
缺乏專業性教育師資
「怎麼教比教什麼還重要!」高松景也提到,目前台灣各國中小及高中每週都有一堂「健康教育課」,也有「性教育」教材內容,卻沒有真正落實教學。許多國小老師對於性教育仍停留在舊有觀念,並沒有接受完整專業的裝備與訓練。進入國中升學階段,許多學校的健康教育課都被拿來配課或被犧牲掉,僅有10%是真正由健康教育老師來上課,以至於台灣的性教育推展,一直停滯不前。
「拿捏性教育教學尺度需要專業!」高松景表示,授課老師本身的裝備、觀念、立場與態度很重要,一言一行都將影響學生對性教育的學習與認知。呼籲教育單位應編列預算在全台各縣市國中小聘請專業合格的健康教育老師去到各學校授課,真正落實教導健康教育及性教育課程。
性教育從家庭教育開始
面對台灣未來的教育處境,高松景提到,當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都無法掌握時,下一代的性教育必須先從家庭教育開始扎根。父母就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個性教育老師,家庭性教育的重要性是無法被學校或社會所取代的,呼籲家長必須拿回下一代性教育的教導權!他提到,身為家長要先認識何謂性教育,關心了解自己的孩子正在學校接受什麼樣的性教育,持續監督學校教學情況及性教育發展進程,為孩子的教育把關。他也鼓勵每位家長不要避諱與孩子談性,陪伴孩子經歷成長各階段所面臨的性問題,幫助孩子解答對性的疑惑,盼望透過家庭與學校共同努力之下,給下一代有助身心靈健全發展的全人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