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關鍵因素調查】不婚因素第一名「不明白婚姻家庭價值」 生育三子夫妻37%為基督徒
檢舉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台灣社會的適婚年齡男女不婚以及少子化的情形愈演愈烈!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去年(2018)男生平均初婚年齡為32.5歲,女生為30.2歲,都創下史上新高;今年(2019)一至六月,台灣更首度出現人口負成長(死亡人數8.8萬,出生人口8.6萬),不婚不生造成的衝擊,已是國家安全的議題。
世新大學愛情教育與研究中心八月4日舉辦「少子化的關鍵因素:經濟vs.家庭價值觀vs.社會性支持」問卷結果發表會暨論壇,擔任發表人的該中心主任暨社會心理學系系主任詹昭能老師提出這項研究發現。
生養眾多在基督徒夫妻間確存在
詹老師說,聖經教導「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以及「生養眾多」,這次接受問卷調查的受測者中,信仰背景是基督教(含天主教)的夫妻中,「沒有生育子女」的比例為15.4%,是信仰其他宗教或無神論者的受測者中最低的。
此外,在58對生育三個子女的夫妻中,基督徒佔最多22對(37%),更有4對基督徒受訪者生育4位子女,同樣是所有受訪者中最高。單從此次研究發現,基督徒夫妻生養眾多的情況較為普遍。
長期關注人口議題的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薛承泰老師,以及《基督信仰與台灣社會調查》作者之一、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楊文山老師則在論壇中提醒,根據2018年內政部統計,25-34歲的男女,人口數共有330萬,但處於「有婚姻」狀態的僅90萬。若未來台灣的生育率持續維持「1」,到了2030年,老人就會是小孩的兩倍,三分之一的大學會倒閉。
37%曾同居 注意嬰幼兒疏忽照顧致死
本身是基督徒的楊文山老師提醒,從已知的數據推估,2025年時,台灣會有50萬名到了適婚年齡的男性「恐怕找不到老婆」;另一個要提供給台灣社會與教會注意的是,據他研究發現,37%的未婚年輕人在34歲之前都曾有同居經驗,他們會進入婚姻最大的因素是「未婚懷孕」。
而從公部門的調查數據比對發現,去年誕生的18萬名新生兒中,約有一半新生兒爸媽的婚齡少於一年,46%已生產的女性初婚的原因就是「懷孕」,從人口統計的角度解讀就是「奉子成婚」。
楊文山提醒公部門及眾教會,雖然台灣面臨少子化危機,但0-6歲的嬰幼兒因為父母的「疏忽照顧」(包括家暴及虐待)的致死率卻攀升,這反映父母能生育,卻沒有撫養及教育下一代的「親職教養能力」。
另外,年齡在24歲以下就奉子成婚的小爸爸、小媽媽,是造成0-6歲的嬰幼兒因疏忽照顧而致死的「高危險群」,而這群小爸爸及小媽媽通常是教會很難接觸到的族群,但他們卻普遍是「家庭價值觀」及「能得到社會性支持及原生家庭支持」最弱的一群,需要教會格外留意。
楊文山也提出現今不婚不生及少子化世代的觀察說,很多擁有碩、博士高學歷以及高社經地位的女性,雖然進入婚姻的時間晚,但婚後普遍「追趕進度」,生兩個或以上孩子的比例反而不低。
進一步分析,高學歷及高社經地位的女性,只要不是失去生育能力,婚後尋求社會資源及科技(人工生育、試管嬰兒)來求「子」的經濟能力比一般婦女高;而教會裏晚婚的女性,很多就屬於學歷及高社經地位的女性,這或許是晚婚仍多子女的原因。
為奉子成婚負責 婚姻並不穩固
詹昭能老師說,面臨現今台灣社會出現「適婚男女不婚及晚婚」與「少子女化」的社會問題,政府採取的催婚及催生「誘因」多半仍是經濟補助。
但此次調查卻發現,影響適婚男女是否進入婚姻的最關鍵因素,經濟(收入、房租)是第三名,第一名是「不明白婚姻及家庭的意義與價值」。
研究發現,造成適婚男女懼婚的原因,包括「原生家庭的父母缺乏榜樣」、「女性學歷大為提升,自信及自主意識抬頭,不覺得婚姻有其必要」以及「談戀愛很快樂,婚姻只是一張紙,不想要負責任及被束縛」。
詹昭能直言,現在不單是學生,未婚社青租屋同居的情況也很普遍,他的觀察跟楊文山老師一樣,男女同居最後結婚多半都是「為未婚懷孕負責」。
但他遺憾地說,這也是很多男女婚齡不到五年就離婚的原因,因為他們所謂的「負責」,是迫於無奈的奉子成婚,而非深刻認知且願意為這段婚姻關係裏的配偶及孩子「捨己」,所以當感覺消失後,夫妻就以「沒有愛了,就分手吧!」來結束婚姻。
31%基督徒婚前熟慮
「台灣社會現今看似處在不婚不生以及婚姻家庭良善傳統價值已經解構的最壞年代,但卻是上帝給台灣教會最好的契機。」楊文山舉「台灣地區未婚男女擇偶因素分析」為例說,調查發現男生結婚看重的是「家務」以及「生育」,女生則是看重「男生有無暴力傾向」;而從針對青年世代所做的「單身好自在,不婚族的十大理由中」,女生不步入婚姻的理由,「不想生兒育女」是主要原因,而男女則是普遍認為「結婚只是多了張紙」、「擔心離婚收場」、「喜歡無拘無束」及「對愛情感到失望」。
他舉《紐約時報》所做的調查為例說,這個調查是問受訪者「什麼對你/妳是最重要的」,在可複選的情況下,97%的受訪者認為「對自己負責」,結婚只佔62%,還低於「對神有其信念」的75%。
值得台灣教會參考的是,對於有穩定教會生活的夫妻及未婚男女而言,因著信仰的幫助,結婚不會只是多了張紙。
問卷調查結果,已婚夫妻不生兒育女的比例也低於社會的比例,這是教會很大的優勢,怎麼用社會聽得懂的話語,跟對進入婚姻、生育及害怕離婚收場的大眾對話,這是神給教會在這「不婚、不生,對婚姻家庭失去盼望」的時代,帶出「在主耶穌基督裏,婚姻是有盼望」的重要託付。
詹昭能則提出此次問卷結果佐證基督徒進入婚姻,多半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說,已婚男女被問到「結婚經過仔細考量嗎?」在354份有效問卷中,答案為「是」的有110份,佔31%高於無神論(101份)以及其他宗教。
進一步分析,應與基督徒要在教會(堂)結婚,均須經過牧師的婚前輔導,婚後不單可以得到來自家庭系統的支持(配偶的父母及其他家人能夠幫忙帶小孩以及經濟支持),若是夫妻兩人及孩子都有穩定的教會生活時,教會也成為配偶重要的社會支持力量。
薛承泰:教會要善用婚家輔導優勢
本身不是基督徒的薛承泰老師,也同意詹昭能老師及楊文山老師的論述。
薛承泰老師說,雖然台灣的公部門還沒有具體針對宗教信仰對於進入婚姻後的經營穩固程度的相關調查,但他從歐美國家的研究發現,的確信耶穌且有穩定教會生活的夫妻,離婚率是遠低於社會平均數的。
他鼓勵台灣的教會「要善用教會長期所累積的婚前、婚後輔導及戀愛與婚姻經營的經驗,不單是跟信徒分享,也要多跟還沒信教的普羅大眾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