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神新任校長】神學教育E化國際化 蔡慈倫盼神學院更新帶動教會更新
檢舉
【記者蔡明憲台北報導】26年前,她在台神讀書,沒想到自己現在會成為這所147年歷史的神學院校長,尤其是創校以來首位女性校長。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新任校長蔡慈倫牧師,於今年八月正式就任,也是台神立案後的第二任校長,在百年台神的歷史脈絡中接下新的一棒。台神訂於十月19日(六)上午10時,在台神禮拜堂舉行「蔡慈倫博士就任台灣神學院第廿八任院長暨台灣神學研究學院第二任校長授職及就任感恩禮拜」。
蔡慈倫校長接受本報採訪,重新回顧上帝帶領自己投身神學教育的呼召與揀選;也在台神即將邁入150週年前,在上帝面前領受異象,盼隨著時代的挑戰,因著神學院的更新,帶動當代教會的更新。
以下為訪談重點:
留美看見台灣教會講道學需要
記者問:神揀選您承擔台神校長的職分,有機會領導台神整個團隊事奉,神給您的呼召與異象為何?
蔡慈倫校長答:呼召臨到時是戰兢、惶恐,包括自己的經驗,當然也會考量到性別等因素,經過一段的禱告跟掙扎,發現擔任校長的呼召,跟當初領受教書以及對神學教育的負擔是分不開。
我是1993-1996年在台神受裝備,畢業後牧會三年按牧,在一個偶然機會,學校老師鼓勵我出國讀書。1999年到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讀神學碩士,原本想說讀完神碩就會回來牧會,但在畢業前,先後有兩位教授跟我談起繼續進修的可能性。
回想整個呼召,其實都不是自己預設好的一條路,就像馬偕博士當初來到台灣看到福爾摩沙時,其實他原本是想去別的地方宣教,但馬偕說:「好像有一條無形的線,把我一路牽到福爾摩沙來。」
所以我繼續留在美國讀博士,主修講道學與禮拜學。當初出去讀書,沒想過有一天會當神學院老師,但是開始接觸「講道學」,才意識到台灣及華人的神學院很欠缺這門學問,很多牧者牧會後想在講道上突破,但是找不到方法;過去也缺少實踐神學的概念,以為「只要去做,做多、做久就會愈來愈好」。我到北美才發現這是一門學問,若沒有經過學習、評估的經驗,做再多其實有限。
開始寫博士論文後,當時台神院長林鴻信老師邀請我回來教書,2008年拿到博士學位,同年回到台灣。我原本對神學教育沒有很大的想像跟了解,神很奇妙,回來教書才意識到「我很喜愛教書」,也是學生幫助我在自己的領域上不斷修正跟學習。
今日的神學院,是明日的教會
我很相信「今日的神學院,是明日的教會」,也同時相信「今日的教會,也是明日的神學院」,因為神學生從教會而來,一位獻身者一定跟教會的屬靈氛圍是分不開的。這種「教會跟神學院、神學院跟教會」的關聯,它有可能是惡性循環,也可能是良性循環。
我自己看到神學教育的重要性,也深深感受到,每一個神學生未來所帶領的就是一間教會,甚至不只是一間教會,背後的影響力是這樣的大。
馬偕博士所屬的自由教會,指的是脫離國家教會制式化、體制化而願意改革,重新「回到福音」。馬偕強調知識學習的重要,但同時也強調對上帝的敬虔跟宣教。這也影響我對神學教育的理解是「敬虔、知識、宣教」,好像一個三角形,缺一不可。
希望任何一個人來到這間神學院,不只是知識的追求,也能對宣教、對靈魂的拯救有負擔。更重要的是,神學的學習需要緊緊抓住對上帝的敬畏跟愛!否則神學人、神學家很容易專注在研究知識,而忘了一切都是為了榮耀神。
以神學教育的關注擔任校長
問:校長的角色需要處理很多行政工作與對外關係,您怎麼看?
答:對學術研究及教書的人來說,行政工作的確不容易,但這樣的工作又要有人來承擔。就任兩個月來,我發現行政講的其實還是「人」,而非只是事情。因為人,也需要引導、被牧養跟關心,某個程度跟過去牧會是很類似。校長更是一個看遠景(vision)的人,對於神學教育,到底「我們要往哪裡去」?我需要保持在神面前的警醒,才能帶領所有師生同仁一起向前,因為「沒有異象,人就放肆」。
談到神學院對外關係,台神需要與長老教會地方堂會、中會及總會連結,但一位校長的對外關係,也不會只停留在行政及體制面,而是期待用「神學教育的關注」(approach)。因為互動的牧者都是曾受神學裝備的人,一個教會如果要不斷更新,勢必校長不能跟地方堂會、中會、總會沒有關係,期待透過連結,讓神學教育也能幫助牧者終身學習,不斷精進。神學院也是第一線牧者的神學院。
立案帶動跨教派神學院連結
問:神學教育不斷面臨時代的挑戰,台神在立案後新階段的展望,以及面對的挑戰與機會為何?
答:台神於2016年正式立案,所以今年2019年六月有了第一屆立案的畢業生;作為台灣神學院界第二間立案的學校,代表台神的辦學在政府要求與規則下是得到肯定。身為立案後第二任校長,看見神對整個台神的帶領,從林鴻信院長、陳尚仁院長(立案後為校長)兩人任內10多年來建立好的制度,帶領整個團隊完成立案,看見教育是在永續經營的脈絡中向前,為此獻上感恩。
立案後面對的挑戰是,在高等教育制度下,台神需保有自己主要還是培養教會傳道人的使命,這不容易。在政府監督下有它的好處及挑戰,例如教會機構過去做事的方式需要更透明化及制度化,每年所有的老師也都要被評鑑,若從神學教育的關注來看,這也是一個契機,其實可以幫助神學院再提升。
面對立案,其他神學院也會向台神請教,就像台神過去也向第一間立案的浸神請教,看見因為立案,「帶動跨教派神學院之間的連結」,這是很重要的。過去神學院之間好像有競爭性,漸漸地透過立案,幫助神學院之間意識到「我們其實是站在同一陣線」,神學院跟神學院之間要有更多連結,這樣才能形成一股力量!
學術軟實力 也回饋西方教會
在今日科技時代,整個神學教育需要往「E化、國際化」的創新。例如台神從八月開始有「嶺頭之聲」,透過每月定期的電子月刊,先與長老教會所有堂會及畢業校友產生連結,很多校友及教會收到後回應,都開始發現神學院的不一樣。
另外,鼓勵老師們在學術領域有更多對話與整合,因為今日已不是單一學術專研的時代;神學生寫畢業論文,考驗的也是怎麼把幾年的學習整合起來。自己十多年來教書,看到神學教育也在承受台灣填鴨式教育的弊病,學生較缺乏獨立思考及整合能力,對此需要有更大的突破。「台灣的神學生如果沒有整合能力,所學將無法運用在未來教會牧會的實況中。」
在學術上,除了鼓勵老師擴展自己的領域,這個擴展也希望轉向更國際化,特別看到台灣的處境與國際地位,我們可以發揮在學術上的「軟實力」,讓人看見台灣,自己也不要小看台灣。
特別現在西方的主流教會開始衰退,過去是西方教會派宣教士來幫助我們,現在則是亞洲的教會充滿動力。從這角度來看,我們去西方接受神學教育開闊視野後,回到台灣所屬亞洲本土文化時,或許台灣也能看見自己對西方教會有所貢獻,而不是自我矮化。「希望透過神學學術間的交流,也讓台灣能夠被看見。」
回到福音與上帝的話
問:您對母校台神的感情如何?2022年台神即將邁入150週年,接下來這幾年有何期待與規劃?有何代禱需要?
答:我在思考怎麼形塑台神內部校園的文化,這次全校師生退修會,就帶著所有學生參訪淡水長老教會及真理大學牛津學堂,一起走過台神的歷史、介紹很重要的宣教師以及認識學校的立校精神。很多學生從中意識到原來台灣過去有這麼多很美的宣教故事。
「年輕一代需要知道自己從哪裡來!」一個人要向前,一定要知道自己是從哪裡而來的根,透過師生退修會讓學生意識到:「我屬於這個故事的一部分,台神的故事也成為我的故事。」這種故事的形塑,也期待成為台神校園文化形塑很重要的部分。
我對台神的感情非常深厚,因為母會是淡水教會,成長過程中馬偕的名字是這麼耳熟能詳,現在能回到台神承擔這角色,感受像是「踏在上帝隱藏故事不斷揭露的過程中」,超越自己所能看見與想像。
期許台神不只是長老教會的神學院,也能成為海內外眾教會的祝福。以今天台灣的處境,神學院必須突破本位主義,在宣教與神學教育上也需要突破宗派主義,有更多的合作。神學院對於任何議題與立場,都需要「回到福音與上帝的話」,我會堅守在林鴻信老師與陳尚仁老師所奠立的基礎上繼續努力,希望透過神學教育與神學院的更新與改革,能帶動教會的更新與改革,特別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我自己從小在長老教會長大,並有很長時間在美國讀書生活,看到美國長老教會的衰敗,心中也是非常擔憂。「我自己對長老教會的復興有很大的負擔!」當然,復興是上帝的工作,回顧2000多年來教會的復興,不外乎是人怎麼重新回轉、悔改在上帝面前,這個回轉與悔改,是透過福音與神話語的力量!
作為台神校長,神今天把我擺在這個位分,我以這間神學院為榮。
相關新聞
百年台神首位女校長 蔡慈倫盼姊妹們得激勵參與事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