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3 基督教論壇報 / 閱讀活水

戰地教堂2.0 馬祖衛理堂52年後拆除重建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謝偉士 追蹤
充滿馬祖「斑馬岩」地質特色的新教堂模擬圖

◎謝偉士(以琳基督徒中心長老/建築師)

軍方協力建造的馬祖衛理堂,經過52年後原址拆除重建。這裡曾經是美援後的捐助物資中心、診間、藥房,也是戰地軍管時期有24小時供電、擁有相機拍照的罕見單位。2020年這段特殊且珍貴的歷史展開全新的重建之旅。

五月31日聖靈降臨節這天,馬祖衛理堂舉行原址拆除重建的開工感恩禮拜,衛理公會龐君華會督以〈上主之靈所在的殿〉為題分享:「重建不只是一個建築,是上帝的殿。每一個被上帝建造的人集合起來,成為信仰的群體,所事奉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殿。」龐會督也稱許教會始終以四鄉五島的福音化為使命,他說:「從拆毀建造的過程一同經歷,從不敢想像到敢想像、從不可能到可能、從開始討論到具體行動,所經歷上帝種種恩典的感受與力量,成為我們接下來的根基。」
 

馬祖衛理堂原址重建開工禮拜大合照

 

龐君華會督以〈上主之靈所在的殿〉為題分享


聚會遭抓入水牢到軍人協助建堂
馬祖人多來自福州,島民雖以媽祖為主要信仰,但1935年基督信仰也來到福州琅岐島。早先有位陳姓肢體每年六月都會患病不癒,按馬祖地區民俗,燒塔驅邪除瘟,結果燒盡了家用也不見轉好而改信基督,信仰逐漸在南竿清水村陳姓家族、牛角村曹姓家族間傳開。1949年軍隊進入馬祖,軍管初期基督徒在家庭聚會相當普遍,但因為軍方擔心敵方滲透開始禁止集會,使得當時基督徒屢遭逼迫,甚至因此囚進有水的防空洞,當時稱「關水牢」。

馬祖先民以海為生,因著駐軍增加轉變了生活型態,島上最多達5萬駐軍。軍中的基督徒也發揮了影響力,1967年後再沒有基督徒因聚會遭到逮捕,也決定幫馬祖基督徒蓋一間公開正式的教堂。當時鐵板村、牛角村、清水村信徒爭相獻地,最後選擇清水村陳姓家族所捐,朝北面海的轉角地。軍方在此建造第一座教堂,1968年完竣啟用,馬祖終於有一個專屬的公開聚會場所,清水村也一度被稱為耶穌村。

戰地時期的社會服務中心
教會剛建堂仍是戰地資源缺乏時期,衛理公會成立社會服務中心,募集醫療資源,提供獎學金,軍民合作讓教會成為資源補給站,提供軍民醫療救助服務約15年之久。

前縣長楊綏生專程前來參加動土禮拜,他回憶:「50年前的國二暑假,與其他同學參加衛理堂青年聖經夏令營,學背新約書卷、唱詩歌,結束時其他人都受了洗,成為新造的人,我繼續慕道。後來高中入學考試,教會提供三個獎學金名額,我是其中之一。領獎時有個問卷要回答『將來是否願意到教會服事?』我們三個都寫:『如果將來沒有其他的事,願意』結果被張保羅牧師指責年輕人不乾脆!」

推動這次重建的資深會友朱興國老師表示:「教會就是開放,從早期的藥品供應,到後來軍中弟兄參加崇拜或團契,即使只來睡覺休息也歡迎。教會就是提供一個場所歡迎大家來,否則軍人放假在外喝酒,只要去喝過一次,輪流請客,就再也回不來了」。

 

軍方協建的馬祖教堂,1968年完工後,清水村也被稱為耶穌村。

 

馬祖最多曾經駐軍5萬,軍民崇拜時都座到教堂外。

 

教會常舉辦聖經夏令營,並提供獎學金鼓勵在地學生


深耕意識興起 重建新契機
戰地建立的教堂歷經52年,過去成員包含軍中弟兄與本地居民,曾任馬防部司令的薛石民上將也在此聚會過。但隨著駐軍減少,無法單靠駐軍消費維生,轉以觀光為主的地方產業型態。

1992年戰地政務正式解除,5萬駐軍驟減,現在只剩3千軍人。島上居民也因求學就業大量外移,卻在近幾年強化地方發展,回鄉深耕意識興起,過訪的牧者與肢體增加,馬祖教會在這個嶄新時代迎接不同的禾場。現任牧師戴祖聖是馬來西亞華僑,他認為:「國界在馬祖不明顯,現在因為地利與交通之便,不少馬祖人在台灣、馬祖、福州都有資產、有親友,有綿密的人際網絡,在地理上有距離但沒有界線。」

硬體設施日漸老舊也是重建的主因之一,執事會主席林其忠弟兄回憶:「早期教會是木窗,每逢風雨前必須把窗戶釘死,風雨過後再來教會拔釘子。」隨著建築物老舊,維修成本日益增加。也因為早年建設時海砂成分高,斑駁剝落嚴重,甚至有一回崇拜時水泥塊直接掉落講台上,近年馬祖海砂構造損壞造成傷亡的新聞不在少數。拆除重建勢在必行。在最不便的年代、資源匱乏的年代同心禱告,醞釀共識、累積資源,到2014年第一筆重建奉獻入帳。

 

馬祖教堂成立社會服務中心,供應物資藥品


新堂呈現馬祖地質特色
馬祖全島為花崗岩組成,其中「侵入岩」地質尤其罕見。在南竿島上黃褐色花崗岩是最老的岩層,岩壁黑色的帶狀條紋,則是花崗岩島成形7千萬年後的岩漿活動後期,順著破裂面侵入的基性岩脈,這種深淺相間的岩石,如同斑馬身上的紋理而稱為「斑馬岩」。

 

馬祖的侵入岩特色地質,因深淺相間又稱「斑馬岩」

 

新教堂外觀取斑馬岩的特殊地質為構想,在意義上是跨越古今新舊而融合,在形式上呈現明顯的黃黑相間的斑馬岩外觀。

舊堂以聚會空間為主,附屬空間較小,因此重建的三層樓新堂首重服務。一樓接待為主,包含社區接觸的教室、宣教中心,圍繞著茶水間廚廁等服務功能,符合全島一家的生活概念。新堂一樓室內面積較小,二樓會堂與主日學教室往外懸挑成為大屋簷,讓一樓有避雨遮陰的廣場,提供會友停車、交誼的半戶外場所。

由於坡地陡峭,二樓會堂出入可從另一側高處的馬路緩坡進出,增加停車與步行的便利與安全。主堂容納120席,挑高區東南西三面間接採光,達到均勻充足自然光,又能避開迎風面的室內環境安排。會堂四周為楔型牆壁,室內斜牆能讓樂音均勻反射,從戶外看起來又有岩塊竄出地表的生動表情。

雖然馬祖交通不便,航班常受天候影響停飛,接待牧者、團體需更有彈性,但考量建造成本與牧養工作,三樓僅設牧師館及一間接待套房。如果更多的團體來,則使用教室住宿,鄰近的會友也都很樂意接待。

軍人協助建造。

 

配合道路開闢修改大門方向

 

高昂的建材運費與環境挑戰
「馬祖沒有駐地的電梯維修廠商,都是從台灣過來,臨時遇到狀況要自己排除。」擁有工地主任證照的陳孟驎弟兄這麼說。

外島資源調度不容易。在連江縣政府工務處服務的吳曉虎弟兄擔任本次建堂委員會主席,他說明工程執行情況:「教會建造在高度風化的花崗岩之上,承載力沒問題,但建材供應都是從台灣進口,需要增加海運費,價格高工期長,因為材料機具都靠台灣動員。教會齊心禱告尋求,等候上帝的時間表。另方面教會屬於財團法人,若未接受政府補助之情況下,不受政府採購法之限制,可考量採最有利標方式招標,並參考廠商報價訂定底價,以達最低建造成本而有最高工程品質之目標;為解決工期、成本合理性問題,可於招標期間透過邀標、訪談潛在廠商之機會,探求建築工程成本及合理工期,以利後續招標能順利進行。」

教堂屬於供公眾使用建築,也是災害時的避難場所,結構強度比住宅高25%,日用水、消防安全等級也較高。外島建材資源的運輸成本、材料耐候性、備品維修的便利性、特殊技術的可及性等都是挑戰。

法規上也有挑戰,小島山勢起伏,仍依營建署法規通則檢討未必合適,例如馬祖地狹放寬建蔽率,仍要雨水貯集滯洪設施。但大海就在門口,基地又陡,實在沒有必要把雨水留在家裡。不過教會既要合法申請建造執照,就必須依法、依現況平衡設置。

 

馬祖教會長期提供居民課業輔導與孩童陪伴

 

戰地教堂2.0計畫
近年的全國平均裡,連江縣新生兒出生率最高、老年餘命最長,因此教會的親子教育事工、家庭婚姻事工等社區服事,高齡長青的心靈事功與長照政策搭配發展、裝備課程的需求增加,展開戰地教堂2.0計畫。

外島物資取得不易,建堂資源籌措上卻更顯溫馨。建堂小組為答謝奉獻的肢體,預備過馬祖特產的紅糟、藍眼淚小夜燈、彩繪十字架筆記本等等。但弟兄姊妹更主動義賣自製口罩、自家雞蛋等,所得全奉獻給建堂基金。而動土禮拜現場也預備了特色點心,當晚的大愛宴全是地方特色的佳餚。

龐君華會督談到馬祖的早期基督徒:「過去所累積出來的力量,無論遭遇什麼樣的事情、有什麼不方便、有什麼起伏、有什麼崎嶇,都把上帝的力量顯明出來。」以前遭逼迫的水牢時期、沒水沒電、醫療物資窘迫的時期都撐過了,接下教堂重建,要「讓人不只是看到新的教會建築物,而是看見裡面的群體。開工禮拜不只是形式,讓我們一起立志,我們都成為這棟建築的根基。」

充滿馬祖特色的開工小點心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