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漢克斯新片《怒海戰艦》彰顯堅守信仰 方能勝過逆境
檢舉
導演史耐德於專訪中表示,一旦劇情裡出現一位有信仰之人並成為英雄,接著他就會面對很多與信仰相悖的事件。身在戰場上,挑戰信仰原則的事層出不窮,比方說,維持聖潔的生活、不該殺人、執行任務所需的信心,這些都出現在劇情裡。換言之,一名英雄人物堅守信仰原則卻面臨最大的挑戰。
《怒海戰艦》改編自1955年C.S.佛雷斯特(C. S. Forester)的小說《好牧人》(The Good Shepherd),講述二戰期間克勞斯艦長帶領37艘國際商船及「灰獵犬號」驅逐艦隊於1942年二月橫跨北大西洋的真實故事。五天的航行途中,他們必須穿越德軍U型潛艇所部署的大西洋。在毫無空軍的奧援下,克勞斯面臨生與死的逆境,力圖帶領艦隊安全抵達目的地。
湯姆漢克斯自編自演
由湯姆.漢克斯親自編劇,《怒海戰艦》描繪出克勞斯艦長信仰堅定的形象:雙膝下跪、飯前默禱,聖經經文也常出現在電影裡,希伯來書十三章8節出現在好幾個場景。此外,當「灰獵犬號」艦隊追逐德軍U型潛艇時,克勞斯低聲唸著箴言三章6節:「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
導演指出,書中所描繪的角色具有深刻、義無反顧的信心。湯姆.漢克斯想要忠於原著,因此放進電影裡面。
即便身經百戰,克勞斯看見由於殘酷的戰爭而失去無數的生命,對自己的信仰產生懷疑。劇中高潮在兩軍首次衝突之後,克勞斯的情緒相當複雜,一方面因摧毀敵軍而鬆了一口氣,另一方面又深感憂傷。
導演解釋說:「這樣的場景試圖呈現一個故事的兩面:當你成功地擊退敵人,阻止邪惡在世上蔓延。然而另一方面,每一條生命都是有價值的,奪走他人性命不能視為理所當然。」「一方面慶賀成功保護了自己的艦隊,同時有50個屍體終將屍沉大海。」事實上,每位軍兵都有這種矛盾,電影透過一位基督徒詮釋這種「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的對比。
艦上不許有汙穢的言語
在Apple TV+上映的《怒海戰艦》劇情也包括了暴力和一些髒話。導演認為這些粗話在電影中是有原因的。船員不小心說出髒話,自覺不妥便向艦長道歉,這一幕表示艦長不允許艦上有人講汙穢的言語。這樣的角色使這部電影更適合闔家觀賞,而非純粹的戰爭片。
有電影攝影背景的導演史耐德特別提到,很興奮能夠拍攝場景在海上並且帶有「視覺衝突」效果的影片。他說,這電影深刻描述海軍的英勇,與大西洋搏鬥且戰勝的畫面,在一般現代電影並不常見。這部影片將人們為國奮戰的精神表露無遺,很適合喜歡視覺享受的觀眾,也適合喜歡看電影獲得啟發的觀眾。
劇情敘述的雖是幾十年前的歷史,二次大戰的事件在很多方面與21世紀面對的挑戰並無不同,例如新冠肺炎大流行。「不同時期的電影會有不同的特色,《怒海戰艦》探究的一些觀念,與我們現今所經歷的也有關。」導演認為二次世界大戰是時代中鮮明的記憶,有起始、經過、結果。可是在過程中,這戰爭是如此龐大、未知,沒有人能預測未來,更別說誰會贏了。劇中有一幕是大家蹲坐、彼此掩護,等待明日來臨。
關於盼望、信心、恢復的故事
還有一幕是一艘船艦在汪洋海域漂流,放眼望去未見陸地,這暗喻許多人心中的未知與恐懼。「我們正經歷這種感覺啊,像是處在未知的地方,眺望地平線,沒有人知道何時抵達陸地,也不知正航向何處。」導演說道。
史耐德強調,《怒海戰艦》是關於盼望、信心、恢復的故事,提醒我們彼此相顧,在逆境中尊重生命,這樣的故事是人們現在非常需要的。他提醒,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握每天、繼續向前走,彼此保護、度過困難。「美國在二戰中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全國上下團結一致,帶著共同目標,我們在彼此身上支取盼望和力量。」
向彼此尋求支援,並肩作戰。也許今日社會並不如以往容易這麼做,但這仍然很重要。《怒海戰艦》想要說的是,愛國主義不只是把手放在心上(宣誓),是更積極地保護自己和同儕,同時維護善良和正義。
(資料來源:Christian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