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9 天路客

生命為何選擇出走?──《出走布魯克林》觀後

檢舉
語聆 語聆 追蹤
劇中的艾斯蒂隻身飛到柏林,想走出自己的路。(劇照來源:unorthodox臉書)

◎語聆

在紐約布魯克林威廉斯堡長大的她,從小就夢想著擦口紅、穿牛仔褲與彈鋼琴。但是身為哈西迪派Satmar社群(極端正統猶太教)的一份子,學英文、受教育及涉獵文學被視為離經叛道。

根據她們的信仰,女孩子的身體是罪與邪惡的來源,贖罪及女性生存價值就是傳宗接代,把自己當作祭物無私獻上。

但是,黛博拉‧費德曼不是一般的正統猶太教乖乖女。小時候由於父母離異,德裔的母親後來出走,她被祖父母及幾個姑媽帶大。當別的女孩認命學習縫紉、烹飪及未來持家需遵守的哈西迪派戒律,她卻對課程中不重要且「具威脅性」的世俗教育深感興趣。

為了懷孕 付上痛苦代價
與其他的女孩一樣,費德曼17歲時接受了家族安排的媒妁婚姻。婚前性教育輔導只告訴她,「你的身體裡有一條通道,通道的尾端是一座祭壇。你的丈夫會在那裡留下一個祭物。然後,生命之門將打開,一顆種籽會被栽下……」
 

婚禮中的艾斯蒂(劇照來源:unorthodox臉書)

婚禮中的艾斯蒂(劇照來源:unorthodox臉書)

 


屢次嘗試懷孕卻相繼失敗後,婆婆某日突然出現在她家,對費德曼無法受孕指責她未盡妻子「神聖的義務」。她感覺「不孕」變成她的標籤,走到哪都被人帶著有色眼光看待。根據哈西迪派律法,因為無法生育的關係,她成了「活在罪中」的女人。

後來費德曼終於懷孕成功,但卻付上痛苦代價。懷孕讓家人以為她的婚姻問題從此解決,她可以一輩子做個相夫教子、嚴守律法、溫柔持家的哈西迪女人。可是,抬頭就可見曼哈頓摩天大樓的費德曼,骨子裡就不是這樣的人啊!成長環境儘管備受壓抑,她卻從Jane Austin 及Louisa May Alcott小說滋養一顆獨立自主的心靈。她希望發出自己的聲音,走出不一樣的人生!

一次與從耶路撒冷來的猶太教神秘主義大師會面,大師預言她會經歷死亡、重生並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而她未出生的孩子將扮演重要角色。半信半疑的費爾曼,後來發生一場幾乎讓她喪命的車禍,但奇蹟似地毫髮未傷。車禍後,懷著六個月身孕的她痛定思痛,決定人生翻頁。她毅然離開丈夫和從小生長的封閉社區,搬到沒有人認識她的地方。

劫後餘生的教派 重視傳統律例
費德曼將自己如何從極端正統猶太教社群出走到世俗世界的經驗,在2012年寫成自傳《UNORTHODOX》(出走布魯克林),今年更改編成Netflix迷你影集,上映後好評如潮。劇情雖然大部分是虛構的,但是在兩位猶太編劇力圖忠實呈現的努力下,全劇對白大量使用意第緒語,所有哈西迪角色也都由猶太演員擔綱,希望將這個相對封閉的大屠殺倖存者故事,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

 

 

 

紐約威廉斯堡的哈西迪派社群。

紐約威廉斯堡的極端正統猶太教社群。

 


極端正統猶太教哈西迪派社群中的Satmars支派,是1905年由一位先知性拉比在匈牙利創立的組織。納粹屠殺事件後,他將一群門徒帶到紐約威廉斯堡另起爐灶,如今在當地有7萬多名Satmars 猶太教徒過著嚴守律例的生活。費德曼說,對這些劫後餘生的哈西迪派猶太人來說,「大屠殺是一種對他們『犯罪』的懲罰,而他們犯的『罪』包括追求教育、尋求與世俗融合與同化。若要建立一個不會再發生大屠殺的世界,唯一的方式是嚴肅看待每一項傳統律例與法規,並將其詮釋到極致。」

因此在罪惡感的驅使下,哈西迪Satmar支派對女性與男性的外表舉止有嚴格規定,藉此表現出整體認同,有別於其他教派。女性身著長裙、長袖和高領衣,已婚女子不可露出小腿、手肘及鎖骨,外出時必須戴假髮。男性兩鬢各留一撮螺旋狀捲曲鬢髮,不可隨意修剪鬍子的兩邊及鬢髮,禱告及外出時需身穿及膝黑衣外套、白襯衫、黑長褲,頭戴寬扁帽,蓄長鬍。

揮別過去 唱出內心渴望
影集中好不容易懷孕的女主角艾絲蒂‧沙皮諾為了追求自由,毅然出走生活一輩子的布魯克林,隻身來到柏林。決心在異鄉尋找自我的艾斯蒂,在音樂學院結識來自各國的音樂家,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讓她對揮別過去的決心更堅定。

真實的人生版本是23歲的費德曼悄悄離開丈夫,帶著兒子先搬到紐約市北邊城市,在社區學院選修寫作,並嘗試與非猶太教的世俗接軌。她展開人生許多第一次:和金髮藍眼的美國女孩交朋友、在眾人面前跳舞、享受吞雲吐霧的自由、大膽主動和男孩搭訕。然而離開威廉斯堡,意味著她也選擇從此將離開她的信仰。

出走的頭幾年,費德曼幸好拿到一本書的出版權勉強維持家計,後來錢用光了,她把公寓分租出去。然而與外面世界接觸後,費德曼發現再怎麼嘗試與世俗同化,牛仔褲穿得多貼身,流淌在血液裡的哈西迪基因永遠不會消失,因為那是她文化中根深柢固的一部分。

影集一幕,艾斯蒂參加柏林音樂學院甄試,被要求唱自選曲,她想了想,決定演唱在傳統猶太婚禮只有男士們才能唱的歌。當她一開口,全場屏息凝神,儘管她唱的意第緒歌詞沒半個人懂,但是從歌聲流淌出的生命力如此豐沛,跨越所有語言、宗教與文化。

艾斯蒂似乎向上帝唱出長久以來深埋心底那份渴望,她終於找到自己的聲音。當她用歌聲回顧自己恍如隔世的人生,她依然感恩,感謝祖母養育之恩,感謝曾身為哈西迪Satmar信徒一份子的生命經歷。信仰中的質樸與美好她謹藏在心,但是故事已經翻頁,如今她要在柏林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如何才能擁有真正自由?
「出走」是文學作品反覆被書寫的重要母題之一。在一個傳統價值觀的社會,女性的出走更是富爭議和挑戰的議題。歐里庇得斯的悲劇《美迪亞》,莎士比亞筆下《奧塞羅》、《威尼斯商人》及《仲夏夜之夢》劇中的女主角都為了掙脫父權的反叛束縛,爭取自主的愛情而出走。

生命中每一次的出走,無論是對抗宗教、政治、傳統的束縛,都源於一顆心無法穩妥安居。作家莫非說「我們的心,常會破譯我們的隱密故事。」渴望自由的心是人類共同真實的情感。受罪轄制的心,永遠是一顆奴僕的心;唯有順服於真理,才能讓人釋放,擁有真正的自由。

費德曼帶著兒子移居柏林,展開人生的下半場。不知道多年之後卻顧所來徑,憶起這出走路上的顛簸與往事,會吟唱出什麼樣的意第緒歌曲?

(默想)
許多人用外在行為「尊崇」或「榮耀」上帝,內心卻沒有被轉化。當我們生活中盡本分地遵從上帝的吩咐時,問問自己只是在完成一份宗教行為,還是真正的重生?

編按:本篇分級為13+,13歲以下兒童需父母陪同觀賞。(本文由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提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