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2 基督教論壇報 / 華人教會

【未來教會線上座談5】未來宣教不是可有可無 戴繼宗牧師、杜明達牧師:連結建立夥伴關係 小教會也能差人出去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戴繼宗院長(圖左)、杜明達牧師(圖右)。
宣教對教會而言,不是可有可無。耶穌是第一位宣教士,差會所做的,是教會也應該起來做的。教會一定要成為宣教的教會,教會裡人人都要參與宣教。

【記者李容珍連線報導】未來教會的宣教,往何處去?一月12日上午的「2022未來教會線上座談」多年參與普世宣教的台中思恩堂主任牧師杜明達提出,以教會為本的宣教觀。他說,大使命是上帝給每一個教會和基督徒,上帝心意要每個教會成為差遣的教會,每個人都成為被差的人,我們不是問:「是不是我?」而是要問:「神要差我去哪裡?」

眾牧者連署宣言 願承諾一起走下去

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戴繼宗在會中表示,廿一世紀普世宣教有很多趨勢,但是要有教會、宣教師、差會、宣教工場、宣教裝備和宣教團隊等六層面的連結,並且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

會後提出宣言(圖/黃志靖長老提供)

由台灣華福與洛桑台灣區協同亞洲論壇影響力中心合作,一連舉行三天的座談,參與的眾牧者們最後承諾願一起走下去,並聯署宣言:「我們相信台灣教會的盼望在於恢復福音的大能,並能塑造出跟隨基督、傳揚福音的門徒,完成普世宣教的大使命。」台灣華福理事長黃志靖長老表示,主要意義:1、成為連結教會/差會/機構的平台。2推動台灣教會普世宣教運動。未來實際行動:1、推動台灣教會門訓及宣教的調查研究。2、持續舉辦未來教會的研討,連結更多的教牧宣教夥伴。

一起合作 小教會也能差宣教士

杜明達牧師表示,要完成使命,必須大家一同合作。他引用馬太福音廿四章14節:「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為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也就是耶穌再來和世界末了,要先看見天國的福音傳遍天下,因此這件事非常重要,不是可有可無,更不是選擇性。

杜明達牧師

去年,台中一個不到50人的小教會,差派宣教士到伊斯蘭教國家。教會雖然只能提供宣教士部分的經費,之所以能夠差派,是因為台中策盟眾教會的合作,使一個小教會也能成為差遣的教會。

杜牧師引用以賽亞書四十九章6節:「現在他說:你作我的僕人,使雅各眾支派復興,使以色列中得保全的歸回尚為小事,我還要使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極。」此句提到,教會不單要復興增長,使教會有力量,還要使我們作外邦人的光,施行上帝的救恩。

大使命既然這麼重要,為何我們不去做?他說,因為宣教是高成本低效率,對增長沒有太大幫助,或是教會認為太難了。也有的教會認為,本地還有這麼多需要,為何去國外?因此無法成為教會的優先事工,更難帶動全教會的參與。但在約翰福音廿章21節提到,上帝心意是要每個教會成為差遣教會,每個人都成為被差的人。

福音大使命 進入北緯十到四十度之窗

他提到北緯十度到四十度之窗涵蓋北非、中東到亞洲日本,約有65個國家,大多為穆斯林、印度教徒或是佛教徒,是「福音化最低」國家中97%的人口。「福音大使命,就是去到這北緯十度到四十度之窗裡面。」杜牧師表示。

杜牧師也提到,過去正規的宣教,有傳統差會、宗派性或跨宗派差會等的差派,他們是宣教主力,勞苦功高,但是教會只是代禱、支持和提供工人到差會,差會要自負盈虧;許多人視宣教士為「超級屬靈的人」,且要接受長時間訓練,不是一般基督徒能做得到;一般教會多半只關注自己內部的事工。

不是可有可無 期待看見宣教台灣

因此他提出,以教會為本的宣教。因為宣教對教會而言,不是可有可無。耶穌是第一位宣教士,差會所作的,是教會也應該起來做的。教會一定要成為宣教的教會,教會裡人人都要參與宣教。今年是馬偕來台宣教150周年,我們要如何紀念他?杜牧師表示,就是「做馬偕所做的事」。當眾教會連結起來,相信力量一定會增加。他也介紹CCMN是超宗派的宣教網絡,現在有十五個宣教工場,期待大家一起努力,走出一條路,看見宣教的台灣。

戴繼宗院長

戴繼宗院長談到,一年半前,他和師母離開在內地會卅年的服事,受邀到中華福音神學院。有一位要好的朋友James Davis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廿一世紀的宣教工作已經不是Ego、Logo和Silo;Ego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Logo是指商標、標籤;Silo指穀倉,意指山頭主義;乃是合一、連結。

六層面連結 夥伴關係多管齊下

在宣教工作上,他認為,有六層面的連結,除了鐵三角:教會、宣教師、差會的連結之外,還包括宣教工場、宣教裝備和宣教團隊的連結。夥伴關係可以從資訊、禱告、資源、關顧、工場和動員層面來探討,乃從多管齊下當中,有好的夥伴關係。夥伴關係不僅是教會與教會之間 ,也是教會與差會,或與機構、神學院,或是與當地教會、宣教工場建立好的夥伴關係。

他提到宣教夥伴關係的七個要素:

一、建立彼此接納、彼此信任的關係:這是所有夥伴關係最基礎的層面,也需要時間,但若是無法信任,合作會很辛苦。洛桑、華福也就是希望能建立彼此信任、接納的關係。

二、需要建立異象、使命的認同與共識我們不能將自己的異象,反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有同樣負擔領受,而是能尊重別人在神面前的領受。

三、建立有效及敞開的溝通:溝通不是單行道,要別人聽我講,也聆聽他人所表達的。往往別人不一定會說出心裡的話,需要花時間認識他們,從他們行動中更明白他們所要表達的,否則可能他們是因尊重我們,不好意思當面拒絕。

四、善用我們的多元,謹守我們的合一:神國中我們看見神的豐富,我們可以彼此尊重,帶著不同恩賜進入夥伴關係。

五、夥伴關係:聚集是開始,團結是過程,共同策畫是連結,同行就是成功。

他說,We are better because we are together,我們需要合宜的機制和方法,尤其在資源不足的地區要更謹慎。《機智的好撒馬利亞人》(中文版)一書,英文原名是《When Helping Hurts》,他比較喜歡翻成「幫倒忙」,這更為貼切。有時我們以為是幫他們,可能變成是害他們,因此我們要思想要用何種方法才合宜?

六、固定的評估與檢討:評估思考哪些部分需要改進,哪些部分需要加強,甚至在某一時間點,可以不用再配搭,而是更多祝福對方。

七、建立共同求神的榮耀與神國的擴張。羅杰斯(Andrian Rogers)牧師曾說過,若我們去釣魚,用一根魚竿和一條線,能釣到的只是一條魚,但若我們把一條條線連結一起,我們擁有的是魚網,釣起來的不僅是一條魚而已,而是能釣起一網的魚。若彼得沒邀請約翰和雅各一起協助,他一條魚都捕不到;但他將夥伴都召來,就撈起一網的魚。戴繼宗院長求神幫助我們,在跨文化宣教上,能有更多連結。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