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5 基督教論壇報 / 特會活動

「當你在生命最光彩時,要給誰用?」馬偕來台宣教150週年慶典呼召年輕人獻身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會(簡稱北部大會)主辦的馬偕來台宣教150週年「學馬借/帶門徒/傳福音」慶典晚會/青年獻身會,會場有一千多人參與。(圖/李容珍攝影)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當你在生命最光彩時,要給誰用?」「上帝呼召你的故鄉在哪裡?」由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會(簡稱北部大會)主辦的馬偕來台宣教150週年「學馬借/帶門徒/傳福音」慶典晚會/青年獻身會,於三月5日晚上在台北和平籃球館舉行。會中結合聯合讚美樂團、詩班敬拜、天韻合唱團、梁越美獻唱詩歌,永光戲劇團演出馬偕宣教故事,以及鄭瑜芊姊妹獻身見證;並透過一張張圖片和影片,分享馬偕在台灣醫療宣教、開拓教會突破各種困境的歷程。

年輕人獻身走到台前。(圖/李容珍攝影)

聚會會場。(圖/李容珍攝影)

永光讚美舞團演出。(圖/李容珍攝影)

馬偕來台宣教 從回應呼召「我願意」開始

證道的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基督教研究智庫林鴻信牧師,以「我願意」為題,從馬偕年輕時回應神的呼召,從「我願意」開始來到台灣,學台語、愛台灣,把台灣當成自己的家鄉,在醫療宣教、傳福音、神學教育,有很大的貢獻和影響。馬偕把上帝呼召去的家鄉看得很重要,反思「上帝呼召你的家鄉在哪裡?」,他最後也呼召年輕人說「我願意」,獻上一生交給主使用,不少人回應呼召走到台前接受禱告。

黃慕光弟兄吹奏風笛。(圖/李容珍攝影)

林維道牧師(圖/李容珍攝影)

北大會議長林維道牧師致詞說,馬偕從加拿大來台灣,當時才27歲,又是外國人,在台灣也沒有人理會,被稱為「鬍鬚番」。沒人教台語,馬偕先向放牛的學台語,學不到兩個月,馬偕就開始用台語講道。在很艱難困境中,馬偕建立60間教會,為人拔兩萬一千顆牙齒,也使婦女能夠讀書。這次透過聚會,讓大家看見馬偕,也學習馬偕的宣教精神,也能像馬偕一樣能幫助更多人。

柯市長讚揚馬偕醫療宣教 是他景仰對象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會中特別身著醫師袍、帶領市政團隊致敬防疫英雄。他在致詞時,讚揚馬偕博士是臺灣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他景仰的對象。他說,馬偕博士在1872年來到臺灣後,為這塊土地奉獻了一生,對臺灣的現代教育與醫療發展都有很大的貢獻。

柯文哲市長(圖/李容珍攝影)

柯文哲也表示,熱愛神學、科學與醫學的馬偕博士,除了宣教以外,來臺不久就成立了「滬尾偕醫館」,為所有貧困的病人提供治療服務,並建立了臺灣第一家西式醫院,也就是現在馬偕醫院的前身。馬偕博士在幾十年間,替齲齒病人拔了2萬多顆牙齒、也幫助偏鄉貧苦病人,這種精神可以說是醫者的最佳典範。此外,馬偕博士也成立牛津學堂,教授自然與社會科學,對推動臺灣的現代化教育功不可沒。

紀念馬偕 也為現今醫護人員鼓掌致敬

他說,馬偕博士的座右銘是:「寧願燃燒,不願朽壞(Rather burn out, than rust out)」。最後,他希望大家在紀念馬偕博士的同時,也為在醫療前線守衛我們的醫護人員鼓掌與致敬。

永光劇團在會中特別演出「馬偕的呼召之路」,描寫馬偕從小接受宣教呼召,之後到北台灣、淡水傳福音,遇到種種的艱辛挫折,即使在戰亂之後教會依舊擴大,最後一幕是「再見馬偕,再現馬偕」。梁越美姊妹特別獻唱林鴻信老師所寫的〈與馬偕同遊淡水〉詩歌,本身是警察的鄭瑜芊見證自己如何回應主的呼召說「我願意」而離開職場,走向神給她道路。

馬偕宣教故事戲劇(圖/李容珍攝影)

馬偕宣教故事戲劇(圖/李容珍攝影)

「與馬偕同遊淡水,穿越時空長廊回到福爾摩沙,…聆聽塵囂之後的天籟微聲說:此地就是了」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林鴻信牧師,用這首詩歌回想當初馬偕初到淡水的心情。當我們說「我願意」時,要在洽當的時間點,且要趁早說,就像馬偕很年輕就回應上帝呼召說「我願意」。否則到後來,我們可能連說「我願意」的機會愈來愈少,甚至沒有機會說。

林鴻信牧師(圖/李容珍攝影)

做耶穌的朋友 遵行耶穌吩咐大使命

林鴻信牧師引用約翰福音十五章13、14節:「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這段經文談到,做朋友是心甘情願,完全無血緣、利害或其他關係。能為朋友捨命是最大的犧牲,是完全付出、不計代價,這也是耶穌對我們的愛。「耶穌是我們的朋友,祂也邀請我們也做祂的朋友,遵行耶穌所吩咐的。」當年馬偕回應呼召,做耶穌的朋友,遵行耶穌所吩咐的「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也因著耶穌的呼召,馬偕成為台灣人的朋友。

他說,身為耶穌基督的朋友,馬偕就是來台灣尋找耶穌基督所要尋找的朋友。與耶穌做朋友,就是與耶穌一同喜樂、一同受苦,一起揹十字架。當年馬偕來台灣非常困難,因馬偕是一個人,不是一個團隊。當馬偕來幾個月後就有人信主,就請學生邀人來,開始做神學教育,為未來預備同工。

馬偕有三個故鄉,父母的故鄉在蘇格蘭,自己出生的故鄉在加拿大,他的呼召故鄉在福爾摩沙。福爾摩沙對馬偕是非常遙遠的地方,但是馬偕回應呼召「哪裡是他的呼召,那裏就是他的家」。他提到,我們的一生中,常會受到父母的期待、自己的意願和上帝的呼召所影響。我們很容易為別人而活,受到眾人聲音的影響;另外,是「為自己活」,當我們想到都是「我」時,眼界就變小。

但若我們為上帝而活,開始看上帝喜悅的,會追求上帝看為好的,眼界被打開。馬偕為台灣而活,開始熟悉台語,愛台灣的人,愛台灣的山川平原河谷、動植物。

使命行動回應呼召 打開生命侷限

回應呼召是把自己的侷限打開。當馬偕到淡水後,清楚地說:「This is the land」,馬上用行動回應。馬偕曾說:「我的使命是清楚的,是教會的主所交託的,到普天下去向萬民聽福音,無論做什麼事,這個使命必須完成…,沒有任何事可以阻礙它或者比它優先。」馬偕知道自己生命的動力來自耶穌基督。

他說,當馬偕人生進入最後一年,病情嚴重時,卻不願離開台灣。吳威廉記載:「他已視摩爾摩沙為他的家鄉,到加拿大對他來說,則是遠離家鄉。」馬偕去世前幾年寫下《最後的住家》,兩節歌詞開頭第一句抒發心聲「我衷心所深愛的台灣啊」、「我心難分難捨的台灣啊」。

林鴻信牧師也以自己為例,年輕時讀醫學,看見醫生醫治人的病痛很重要,但當他看見人身體以外,還有更深的痛苦,心靈產生寂寞、失望、孤獨、仇恨,還有很多難解的結,卻沒有藥可醫,而這正是神對他的呼召,也是傳道人在做的,因此他轉讀神學,走神學教育的路,那成為他的「家鄉」。

真正的故事尚未結束,它才正要開始

馬偕愛台灣是因為耶穌基督的愛,即使在1895年四月馬關條約台灣被割讓,十月馬偕卻從加拿大回到戰火中的淡水,1901年去世,並葬在台灣。「對人有愛,對土地有情,對上帝呼召共存亡」,是馬偕留下來的見證。今年也是聖靈復興泰雅爾教會50週年,我們在這歷史時間點該做甚麼?在馬偕未完成的《台灣遙記》書中寫著:「真正的故事尚未結束,它才正要開始」。很多人在尋找生命,以及神如何帶領?愈希望神給異夢、感動來指引的人,通常很難找到,但凡對神說:「我願意」的人,神就會指引。

周信榮牧師(圖/李容珍攝影)

北大會議副議長周信榮牧師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馬偕在台灣近30年,開設六十間教會,為四千人施洗,現今北部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延續下來,有270多教會以及六個機構,包括馬偕紀念醫院、馬偕醫學院、真理大學、淡江中學、台灣神學院、馬偕專校等,都是因著馬偕建立而逐漸擴大,對北部台灣帶來極大祝福。這此活動為喚起教會追隨馬偕宣教腳蹤,愛台灣、愛百姓、愛傳福音,特別希望能呼召150位年輕人,全然奉獻給神、服事神。

三月6日主日,在同場地則有兩場聯合慶典禮拜。活動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北市政府民政局指導,合辦單位:東部中會、七星中會、台北中會和新竹中會。協辦單位:馬偕紀念醫院、北大財團法人、台灣神學院、真理大學、淡江中學、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北大女宣道會。

永光讚美舞團(圖/李容珍攝影)

永光讚美舞團(圖/李容珍攝影)

永光讚美舞團(圖/李容珍攝影)

天韻合唱團(圖/李容珍攝影)

天韻合唱團(圖/李容珍攝影)

梁越美獻唱詩歌〈與馬偕同遊淡水〉。(圖/李容珍攝影)

鄭瑜芊被神呼召見證。(圖/李容珍攝影)

會場

參與的年輕人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