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9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宅在家一起學!親子都需要的「情緒管理課」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哭什麼?有什麼好哭的!」當孩子脾氣上來、情緒失控,身為父母的你是跟著暴怒,還是能溫柔耐心的接住他?這門大人小孩都需要的「情緒管理課」,一起來了解。

【編輯整理 / 沈桓寬】台灣進入三級警戒期間,哪裡都去不了,家長每天有很長的時間跟孩子相處,社區裡「專心上課」「不要打電動」「房間像豬窩,去收拾一下」…的聲音此起彼落。幾周下來,許多家長大呼吃不消,親子之間衝突不少,情緒高漲,罵聲不斷,哭聲也不絕於耳。

這些日子大大超過以往的密集相處,似乎讓親子們更加察覺與體驗情緒帶來的風暴,其實,如何正確表達與處理情緒,不只孩子需要學習、大人也需要。

哭什麼! 孩子表達負面情緒可以嗎?

孩子用哭泣、憤怒來表達情緒,可以嗎?「哭什麼?有什麼好哭的!」「難道我這樣講你不對嗎?有什麼好委屈的?!」有的家長會持續與孩子僵持,甚至貶抑孩子的情緒。到底孩子可不可以有情緒?我們先來理解情緒到底是什麼。

根據資深社工人員的解說,其實情緒是人所擁有的中性自然表達,難定對錯。一般可以先從正負強弱的表達來觀察:例如正面的情緒, 強烈的表現有興奮、雀躍等,較和緩的的表現有愉悅、開心、舒服等;負面的情緒,強烈的則有憤怒、生氣、叫囂,較弱的呈現則如憂鬱、悲傷等。

接受孩子會鬧情緒很正常 才能正向引導

資深社工培根舉例,迪士尼知名動畫「腦筋急轉彎」中有幾個角色:樂樂、憂憂、怒怒、厭厭和驚驚,就是代表人的各種正常情緒發展,各有各的來源,各有各的功能作用。如其中樂樂覺得憂憂根本不應該存在,正如大人覺得小孩不應該憂慮一樣,但透過劇情的發展,才發現每一種情緒都有其正面功能,如面臨比賽或其他挑戰時,需要”怒怒”來振奮鬥志、激發潛力等,只有融合各種情緒的新核心記憶體才能讓情感生活更加豐富美好。家長也應該接受孩子有情緒是正常的這件事,引導他們抒發解明自己的情緒,不要讓他們憋在心裡,發酵轉化,終至扭曲變形。

華人世界常有「男兒有淚不輕彈」的警語,其實,哭泣是一種情緒抒發的管道,但當男孩不被容許有情緒,壓抑到後來,已經講不清情緒的源頭,只能以莫名的憤怒來呈現,這是一種不健康的累積。

如何溫柔的接住他? 換位思考是轉變的開始

而成人要用何種方式對待孩子的情緒呢?培根社工師說,成人需先覺察自己的情緒,一個好方法是回想,以前年少有負面情緒時,當時大人如何處理?帶給我們何種感受?我們可能依樣畫葫蘆,延用錯誤的處理方式,形成現在我們的態度和方法;同時要思考,我們希望得到哪種幫助,來改變並成為面對及處理孩子情緒的正確方式。

要好好處理面對情緒,我們可以這麼做:

1. 建立愛的存款與信任感:
平常與孩子建立好的、正向的關係,建立信任感,接納孩子,讓孩子相信我們會公平合理解決他們的問題。

2. 不急著討論對錯,先給孩子時間自我沈澱:
事情發生,情緒高漲時,大人們往往希望當下可以就事論事,把道理講清楚,理性解決,也讓孩子學到教訓和功課。但雙方情緒上來,常無法理性解決對錯的問題,我們應該讓孩子先有台階可下,有時間和空間自我調節、處理自己的情緒,等情緒過後才來討論對錯的問題。

3. 多方面了解情緒起因:
家長應該多面向地了解情緒背後的起因,孩子憤怒背後有沒有自己主觀而沒注意到的因素,避免讓孩子覺得不公平和委屈地發展負面情緒。

4. 孩子間的吵爭,先分開冷靜:
小孩和小孩有爭執及情緒時,也可要求他們分開,分別回到各自空間,處理自己的情緒,冷靜後才能好好面對真正的問題,也才能真正撫平受傷的情緒。

情緒管理學是大人和小孩都需要一起學習的,我們不會因為年長就不需學習。只要願意,我們都可以學得越來越好,越能釐清和處理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如果這樣,疫情期間的宅在家,可能就不是無奈,而是一種收穫和成長了。

本文由 古典音樂台《愛的記事本》節目授權重新編輯整理 ~ 收聽本集內容(本文由果子傳媒提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