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0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文學生活隨筆》又見藍衣男孩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杭廷頓博物館展出的〈藍衣男孩〉。(照片來源:Carlos/flickr/cc)

◎滋恩

去年此時,加州的杭廷頓博物館(The Huntington Library, Art Museum, and Botanical Gardens)睽違一年,終於有限度的重啟室內參觀活動。

第一個要去造訪的,就是孩子們心心念念的藍衣男孩。

〈藍衣男孩〉(Blue Boy)是英國畫家湯瑪斯‧庚思博(Thomas Gainsborough)於1770年完成的油畫作品。1921年,鐵路大王亨利杭廷頓,以當時破紀錄的拍賣天價70萬美元(相當於現今930萬美元)標得後,將藍衣男孩帶回美國,成為杭廷頓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Jonathan Buttall (The Blue Boy) ", by Thomas Gainsborough, ca 1770

三年前,美術館將藍衣男孩從畫框取下,重金禮聘專家維修名畫。2020年正好是藍衣男孩250歲生日,預計修復之後要盛大舉行典禮慶祝,卻因為疫情封館,計畫趕不上變化。

修復過的藍衣男孩,重新掛回牆上。一身耀眼奪目的藍絲綢,如晴空下的蔚藍大海。衣服皺褶更似粼粼波光、顯得動感十足,彷彿男孩隨時要從畫框中走出來。

封館一年後重回現場,畫中人物仍定格在青春歲月中,成為歷史永恆的凝視。記得孩子們初見藍衣男孩,年紀都比畫中十一歲的主角還小。轉眼間,弟弟今年暑假已過了十二歲生日,比藍衣男孩還大了呢!

拿什麼來交換不老童顏?
畫中人依舊,畫外朱顏改。人們藉著畫作、照片保存圖像記憶,卻無法將現實中的美貌與青春永久保鮮。王爾德的經典之作《格雷的畫像》卻是用文字翻轉了畫作與現實的關係。

故事中,年輕俊美的道林‧格雷在畫家巴索爾家中看到自己的肖像,並結識了亨利勛爵。涉世未深的道林受到勛爵玩世不恭的處世哲學影響,逐漸掙脫原有的道德價值觀,投向享樂主義的懷抱。道林有感青春無法永駐,外表終將衰殘,暗自許願寧可捨棄自己的靈魂交換永遠不老的青春。而這個願望居然奇蹟般地實現。

「格雷的畫像」沙雕創作。

道林不願見到肉體衰殘,寧可捨棄自身靈魂,換取青春,孰不知沒有靈魂的軀殼,就像一本沒有文字的書,徒有華麗的封面、精緻的紙張,卻毫無實質意義,甚至無法稱之為「書」。

耶穌曾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英文欽定本聖經將「生命」譯為「靈魂」soul──道林賺得了青春,卻賠上靈魂。他以青春為籌碼,嘗盡世界的各種滋味:藝術、時尚、音樂、香水、珠寶甚至是宗教;無論物質或是精神的極致探索與追求,都無法真正滿足失去靈魂後的空虛。

畫中人隨著道林心境變化與種種惡行的積累,變得醜陋猙獰,但現實中的外表卻始終保持著青春美貌、純潔無瑕。掛在閣樓裡的畫像彷彿一面鏡子,反映出道林靈魂真正的景況,也成了他無法擺脫的心病,提醒他終將只能「抱著自己已死的靈魂苟延殘喘」,於是他舉起那把曾經殺死過畫家巴索爾的刀,刺向畫中人……。之後僕人撬開窗戶、闖進閣樓,赫然發現道林橫屍地上,胸口插著一把刀;原本俊美的臉龐變得形容枯槁,面目可憎,而掛在牆上的肖像卻絲毫未改,青春依舊……。

(照片來源:Carlos/flickr/cc)

放眼遙望孩子成長背影
我與孩子們一起站在〈藍衣男孩〉前,瞻仰名畫修復後的風采。身旁的大兒子早已比我高出一個頭,當初與藍衣少年相遇,他還是面頰豐腴的小男孩。如今臉部線條已經不復當年孩童時期的圓潤,已近似成年人的青春輪廓仍浮現純真童稚的痕跡。我不禁想,長大後的藍衣男孩是否有機會回到畫前看看童年的自己?面對畫中不老童顏的心情如何?他會想拿什麼來交換永遠的青春嗎?

莎翁名劇《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嘲諷奧菲莉亞:「上帝給你一張臉,你給自己另造一張。」(God has given you one face and you make yourselves another.)歲月也好、化妝品也好,或者是「相由心生」──誰能真正決定自己容顏的變化?凝視畫中人的眼光,是否也會跟著時光的流逝而滄桑?

我好奇,藍衣男孩的母親,是否有機會常常去看「藍衣男孩」?她也曾如此凝視自己的孩子嗎?在她一路見證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否頻頻回頭凝望畫中被定格的容顏,還是欣欣然放眼遙望孩子邁向未來的背影?(本文由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提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