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探索《無依之地》的心靈境界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文╱鄒鍵

《無依之地》(Nomadland)囊括了2021年奧斯卡三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女主角。導演趙婷實為華人的光榮。沒有俊男美女的卡司,沒有扣人心弦的劇情,甚至沒有溫馨圓滿的結局,這類似紀錄片的電影該如何欣賞?

希望透過認識影片所傳承的經典文學,以及劇情和關鍵人物的轉機,幫助讀者就算不同意,也可理解主角最後「無依」的選擇。在將壯闊風景盡收眼底的同時,也從不同視角來探求自己的心靈。

從影片的取景,看得出是以自然純樸為美的最高境界。這是繼承了美國19世紀中回歸大自然和成立國家公園的運動。梭羅的《湖濱散記》(Walden)應是其中的代表作,他深信回歸自然界才能體驗生命真正的意義。他選擇了遠離文明,在湖濱自己蓋了小木屋,以最不文明的方式度過了兩年多的日子。他認為有智慧脫離對物質的依賴才是真正的富足,並強調大自然不需要人工美化,信仰不需要包裝,人也不需要面具。1 他每天深入觀察,投入環境中的所有植物、動物、自然景象,和季節變化,描述其中奧秘,享受無依的生命。《無依之地》的各個片段幾乎都可找到《湖濱散記》的思維根據。

路程中客旅

這是一部典型的路程影片,特色是主角往往因為逼迫、叛逆、逃避,也有部分的自願,駕車走上完全陌生的路程。途中危機重重,但也慢慢有了新的學習、領受、體驗,和突破。沒有英雄或愛情電影中的性感主角,以戰勝敵人或贏取異性落幕。路程影片強調真實的記述,結局是開放的,劇情延展出的探求是持續的。與電影同名的原著提到電影《陌路狂花》(Thelma & Louise)是這類電影的典範。劇中兩位女主角受男性逼迫一輩子,因誤殺強暴者而逃亡,最後被男性警察包圍無路可退,就以開車飛入大峽谷投奔了自由。那自由就是最高境界的「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本片背景是2008年的經濟海嘯導致美國許多大公司倒閉,城鄉枯萎。主角 Fern 的丈夫也在那時過世,她失去住了幾十年內華達州的家鄉和惟一的親人,一切依靠完全崩潰。她以最廉價的方式,改修一台破舊房車,開始了她「無房,不是無家」(houseless, not homeless)的生涯。

在傳統工業流失的同時,出現了亞馬遜公司大量地吸收失業族群。Fern也慕名加入,在公司安排下,開去指定的房車社區。清早,從氣派十足的招牌門口進去;裡面是一望無際的大倉庫,裝置著嶄新的電腦化生產設備,人人都忙著掃描和裝箱;每天早晨還有像晨更一樣的激勵話語分享。不錯的收入、福利,和免費住房車社區的權利,這樣的安排,對失業者來說,還有甚麼好挑剔的?但Fern卻無法忍受這樣毫無人性的工作,寧願辭職,再次面向更艱難的未來。

Fern在亞馬遜結識熱心滿盈的老太太Linda May(素人,非專業演員),建議她去參加房車遊民群體和認識主持人Bob Wells。在那裡,她碰到一群與她處境一模一樣的人。他們開著各式各樣修補的淘汰車輛,很多比她的還破爛。出乎意料之外,這群人並不自暴自棄。他們唱著 Willie Nelson的〈再次上路〉(On the Road Again)猶如聖詩,吃百家菜,常常開營火會。

像「戒酒無名會」(Alcoholics Anonymous,簡稱AA)一樣,不隱瞞自己的過失,告白生平的酸甜苦辣。每個人都自己動手學習各樣技能,分享生存秘訣。他們以同時有屋頂遮蔽,又有輪子可以漫遊大地為生命的驕傲。常常會有人丟出一堆的古董寶貝,每一件都有難忘的歷史;不收錢,只希望收取者能夠珍惜,好好使用。有嚴重困難時,大家就看看能否湊些錢來救急,守望相助。這群人帶領Fern進入一個全新的生命境界。

Fern從另外一位老太太Swankie學到許多作遊民寶貴的寶貴智慧─不依賴他人或物質、自己動手修車、回歸純樸,回歸自然。Swankie已經重病末期,卻毫不懼怕、不消極,還想開車去老遠的阿拉斯加,完成願望。Swankie使Fern更肯定了這非傳統生命的奧秘。

止步或上路

於此同時,Dave出現在Fern的生命中。他個性溫和,也樂於助人;愛好大自然,擔任國家保護區公園的管理員,也勤勞地在餐館打工。他很願意跟 Fern分享過去。除了在幫她忙的時候,把她爸爸在大學時送的盤子打破以外,似乎每一步都是感情建立的綠燈訊號,是位滿適合結為老伴的對象。有一天,兒子出現,主動要與Dave和好,接爸爸去一起住。Dave邀請 Fern一起去,但是Fern當時拒絕了來得這麼快的求愛,繼續漫遊,甚至嘗試更艱難的石頭礦區工作。

這部類似美國西部片的電影,仔細觀察,可發現導演將東方美德的低調、含蓄,和自我要求,發揮於演員的角色裡。在中國經典《西遊記》中,唐三藏沒有神通智慧或絕頂武功,很多時候還迂腐地堅持看來微不足道的原則,卻度過了百般大難。「與世無爭」似乎是唐僧惟一的看家本領,貫穿《西遊記》,也貫穿《無依之地》的主角角色中。趙婷在接受奧斯卡頒獎時,提到小時候跟著爸爸一起背誦「人之初,性本善」,在影片中也看出「流浪人,性本善」的骨幹。

車子拋錨使Fern意識到漫遊生活並非能完全隨心所欲,她想到去找Dave。那是一個小農場,遠離市區的吵雜,還養了許多雞。Dave家三代同堂,和睦相處,全家也都很喜歡Fern。簡單舒適的住家,一點也不奢華;Dave的個性似乎很相配。這樣的條件去哪裡找?

故事若在這裡結束,不也挺好?Fern摸著舒適的家具,想想安定下來,不會孤獨,不用打工流浪,似乎上天在彌補她曾經失去的一切。當她回顧這無歸屬的年日,不斷遇見善良新朋友,克服新挑戰,隨時隨地沐浴在原始天地中。她已不是故事開始時,孤苦伶仃的小女子了。

生命的苦難已經使她成熟強壯,天塌下來也難不了她了。此刻,Fern的臉上展現出得獎演技的層層掙扎與決心。她會做出甚麼樣的決定?

旅行仍在進行

舊約中充滿了流浪、無依的故事。約瑟從受父親雅各寵愛的天堂,跌落在埃及為奴的低谷,又遭誣陷下放入監。拿俄米在摩押地失去丈夫、兒子,與兒媳路得相依為命。以斯帖和猶太人在波斯面臨滅族的威脅。但以理被擄去巴比倫,幾次面臨攸關生死的危機。

人的流浪、無依,有時出於悖逆,有時出於遭難。這些流浪、無依的人若能不埋怨,以毅力、努力、誠信,持守對全能神的信心,且在艱苦的環境保有堅定信仰,豈非因他們認識所信的是可依靠的神,是帶領歸回的主?

思想耶穌在登山寶訓所說,虛心、哀慟、溫柔、飢渴慕義、憐恤人、清心、使人和睦、為義受逼迫,這樣的人是有福的。這些在世人看來或許無依的生活或生命,又有甚麼讓他們得以稱為有福?耶穌又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28)在這部不強調宗教信仰的電影裡,是否能啟發我們回到主的教訓和應許?

在生命故事學的領域中 2 ,通俗的故事是以外在的得取作結局;不錯的故事比較看重內在收穫;高品質的故事是以邁向成熟的成長為核心。Fern成長了,成熟了。《無依之地》提醒我們,不再羨慕別人的財富,放下對世界不公平的怨恨,不求特別待遇,負起責任料理自己,與鄰舍守望相助。

是甚麼動力促使我們繼續人生旅途?是甚麼原因讓我們選擇獨自上路或結伴同行?又有何種眼界能引發我們沉思─這趟旅程是流浪,還是歸家?

相信當我們睜開眼目,體驗創造之美,仍可勇敢地在磨練中突破成長,深信生命的真善美都還等在未來的路上!

 

註:
1.  梭羅說:“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ished to live deliberately, to front only the essential facts of life, and see if I could not learn what it had to teach,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又說,“A man is rich in proportion to the number of things which he can afford to let alone.”(Henry David Thoreau, Walden, Simon & Shuster, 1854)
2.  Foley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ive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Evanston, IL.

〔作者簡介〕鄒鍵教授,出生於臺灣,13 歲移民美國,Fuller Seminary 哲學博士。受父母都是教師的影響,也熱愛教學。曾在社區、教會、育幼院,和神學院教學,也曾任神學院學務長。相信神的呼召是委身於關愛弱勢群體,以研究世人的生命故事來跨越隔閡。

 

本文取自《神國雜誌》(65期:神國知行-文化)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