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3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福爾摩沙信使:馬偕生命敘事的神學素描》書摘:一條無形繩索牽引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謝大立(溫哥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無形繩索牽引繫連,福爾摩沙呼聲響起;
天籟徹耳此地就是,信使受差義無反顧;
基督福音落地生根,代代相傳定根本土。

福音是耶穌所說「上帝的道」,福音永遠不會消失、不受阻礙地繼續前進。二千年來,教會在艱難與險峻的環境中,福音依然「自由而不受捆綁的」宣揚開來,逐一在世界各地建立基督信仰的群體。在150年前的北台灣,馬偕雖然經歷很多艱難,但最終掌權的乃是福音的主,祂的旨意不能攔阻(akolutos),必然成就!

動盪年代宣揚真道
考察馬偕在台宣教的大時代背景,赫然發現那是台灣動盪不安的年代,諸如:1871琉球漂民事件、1874牡丹社事件日軍侵台、1882-1885清法戰爭、1894-1895甲午戰爭,當時台灣處於帝國強權掠奪殖民的狀態。十九世紀,這位從大英帝國所屬加拿大自治領(Dominion of Canada)來的宣教師,踏上清帝國殖民的福爾摩沙,宣揚羅馬帝國時期形成的耶穌信仰群體所見證的福音,整個宣揚的歷程無法倖免於與帝國主義的糾葛。

身上帶著紅毛番的外國人形象,要贏得本地人的信任與尊重是相當不容易的事,馬偕經歷了什麼?作為外來者,他如何應對?又做了什麼來扭轉在地人的觀感?黑鬚番(the black bearded barbarian)如何成了被認同的台灣子婿(son in law of Taiwan)?這位蘇格蘭高地長老教會移民的後代,落腳、生根福音禾場,如何在他那個「不信的世代」堅定履行宣揚福音的使命?

1640年繪製的台灣地圖。(來源維基)

堅持活出宣教師生命
馬偕做為一名宣教師,按他對自己的認識,他是喜歡跟人相處,特別是未信主的人。因此,他求上帝給他更多愛心和耐心,並持守謙卑。(參《北台灣宣教報告》,第一套,1:27)

不僅如此,他更是一位重視信仰傳統的宣教師,看重基督信仰在人生命中活出來的內容所體現的道成肉身;也就是基督受差遣來到人世間將祂生命給予人,因此領受基督生命的人也同樣受差遣,將基督信仰實踐於生活日常,使基督教會落地生根。

對馬偕而言,「宣教師」應該是最能詮釋他一生的形像,從小的渴慕,立下心志,接受神學訓練,自願申請,宣教師裝備,直到宣教地,一生為著這個上帝所託付(呼召)的形像而活。馬偕的一生可以說是被「宣教師」這個形像所塑造,也認真委身活出與「宣教師形像」相稱的生命,他對上帝的「信」就反映在他成為宣教的真實生命如何委身在對宣教地(台灣人)的「愛」與「情」。

馬偕深信「福爾摩沙的呼聲」是出自上帝的手:「他一步一步帶領我離開所愛的家鄉,來到這個小島。我感謝上帝為我開闢道路,將我領到這片黑暗的異教之地,我希望在這片土地為祂而活,如果需要也為祂而死。」是的!從左拉到諾克斯,從諾克斯到普林斯頓;從魁北克經利物浦、格拉斯哥到愛丁堡;從武德斯多克經舊金山、橫濱、香港、汕頭、最終落腳福爾摩沙。一條看不見的繩索牽引著馬偕,使他感覺到「有一股力量將我拉向福爾摩沙」。

馬偕和加拿大來訪的宣教師。(典藏者:真理大學校史館)

成為典範見證主名
上帝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彼得後書一章3節)

馬偕1871年十月自加拿大啟程前往宣教場域時,他依從的是加拿大和西方主流宣教師的傳統,其中蘇格蘭高地的福音傳統應該是影響馬偕做為一個宣教師的重要元素。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的任務十分明確,是源自於萬王之王和教會的頭所託付的:『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凡受造的)聽。』

如此的信念乃承襲了蘇格蘭信仰告白(Scots Confession of 1560)所宣告的:「基督是萬王之王、也是教會唯一的主(Christ is King of Kings and the sole Lord of the Church)。」

馬偕學習成為宣教師的過程中,深受英國長老教會派駐中國的第一位蘇格蘭宣教師賓威廉(William C. Burns,又譯賓為霖、賓惠廉)、蘇格蘭教會派駐在印度宣教的達夫(Alexander Duff)以及家鄉左拉教會牧師馬堅志(Donald McKenzie)的影響。

另外,馬偕所受的神學教育,主要是在加拿大的諾克斯神學院和美國的普林斯頓神學院完成的,他也曾到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的新學院接受短期的宣教訓練。這些學校都屬於蘇格蘭長老教會的傳統,結合「學問與敬虔」(learning and piety),強調「學術加上敬虔」的精神。

馬偕後來也將這樣的治學精神帶到福爾摩沙,建立了追求「對上帝認識的知識」和「敬虔事奉上帝的心智」平衡發展的教育體系,他自己更是身體力行樹立典範。

海外跨文化宣教最艱鉅任務
馬偕的呼召是海外跨文化宣教,宣教師的天職即是「傳福音給萬民聽」,誠如馬偕明確指出他到台灣的目的:「宣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向異教徒宣傳福音,使其棄邪歸正,並培養其對上帝的信仰,這也是我離開家鄉而來台灣的主要目的……。

然而,從事海外跨文化宣教工作中,最艱鉅的任務就是如何彌合「福音與文化」之間的鴻溝,馬偕在北台灣的宣教歷程亦然。面對台灣各個文化體系的挑戰,他如何尋找共通點和接觸點作為福音的橋梁,為人心的歸信鋪平道路。

用馬偕的話來說:「耶穌的宗教之有別於其他的宗教,在於它是一種道成肉身,由神轉化為人,其力量是一種神聖之位格的力量,它是藉由人的接觸來傳揚的。基督把生命給予人,並說:『如同父差遣我,我也這樣差遣你們。』每一位基督徒都是一位宣教師……。

馬偕「宣教師形像」的形塑歷程顯然帶出世代承傳的重要意涵,有如聖經中摩西與約書亞、以利亞與以利沙、巴拿巴與馬可、保羅與提摩太等等,許多美好的承傳典範。馬偕上承馬堅志、賓威廉、達夫等當代典範的宣教師,又將其宣教熱情下傳影響了吳威廉(William Gauld, 1861-1923)、古約翰(Jonathan Goforth, 1859-1936,又譯顧約拿單、高佛)以及北台灣的基督信仰群體,代代相傳,承傳福音使命的薪火。

馬偕的生命敘事正如敘事倫理學家侯活士(Stanley Houerwas)在《品格的群體》(校園,2020)一書中所極力提倡的,堅持要學習活出他是「宣教師」的生命,並認真去成為他所要活出的那種「宣教師」。

而這樣的福音使者成了一座橋梁,是一座連結加拿大(西方)與福爾摩沙(東方)雙文化的橋梁;更是一座跨時代的信仰橋梁,將其所繼承的蘇格蘭福音傳統,移植在北台灣這塊福音沃土,延續至今。馬偕作為福音使者,承先啟後、繼往開來,點亮他所服事的那個世代!

 

書 名:《福爾摩沙信使:馬偕生命敘事的神學素描》

作 者:謝大立

出版社:橄欖出版有限公司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