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9 天路客

最早的《天方夜譚》中譯本:教會翻譯家奚若的故事

檢舉
陳中陵 陳中陵 追蹤

◎陳中陵(新北市五華國小教師)

翻譯,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百年前的中國學界受西方思潮影響深遠,將各國語言文字翻譯成中文,成為一種流行風潮;又透過出版力量翻轉人心,成為一帖時代挑戰。中文聖經首先引領風騷,其他基督教翻譯著述更是趁勢追擊。而今,這樣的影響依然持續著。

《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是本家喻戶曉的經典圖書。近日我在《譯難忘:遇見美好的老譯本》讀到作者賴慈芸老師的文章〈西洋聊齋:奚若《天方夜談》〉,裡頭提到第一本叫做《天方夜譚》的中譯本,是1903年開始在《繡像小說》上連載的奚若譯本,後由上海的商務印書館集結出版。(註:「譚」和「談」是同義字。)

賴老師的文章還特別註明,《中華基督教會年鑑》(簡稱年鑑)有一篇〈教會著述家奚伯綬先生行述〉,對於奚若先生有完整生平介紹。這挑起我的好奇心,速從家中收藏成套的《年鑑》,翻查1915年那本,確實找到這篇由王樹聲(王治心)撰寫的文章。細讀之下,發現奚若在教會事奉勤懇,且翻譯細膩,留有不少作品,可惜英年早逝。

右上:天方夜譚各式奚若譯本(國家圖書館館藏);左:天方夜譚在臺重新再版(作者翻攝)。

就讀宣教士學校開啟翻譯路
奚若(1880-1914),字伯綬,江蘇元和人。早期他的作品,會以「元和奚伯綬」稱呼之。奚若出生在晚清年代,因為家境貧困,被送往教會辦的博習書院就讀,當時宣教士辦的學校,經常學費低廉甚至免繳,且供應食宿。奚若便在這樣的環境,認識基督信仰。

博習書院是監理會辦的學校,監理會其實就是衛理公會。美國南北戰爭,衛理宗分裂為南方監理會和北方美以美會,後來在1939年又重新聯合。

博習書院是監理會在蘇州最早創辦的書院。1875年美國宣教士潘慎文(Alvin Pierson Parker, 1850-1924)來華,隔年便到博習書院任教。由於潘慎文夫婦膝下無子,且生活簡樸,便將所有的心力放在學生們的身上,包括奚若。

潘慎文重視基礎教育,尤其喜愛科學(當時稱為格物之學)和動手製作。學校許多實驗器材,像是電報、氣象、車床等設備,都是潘慎文帶著學生一起完成的。日後,奚若在東吳大學教授理科,與這段求學經歷息息相關。

相差卅歲的潘慎文與奚若情同父子。由於奚若天性好學,潘慎文便常邀他翻譯文稿,甚至投稿宣教士辦的報刊雜誌,這也促成奚若日後投入文字翻譯行列。

奚若(右一,取自網路)

半工半讀擔任理科助教
書院畢業後,同學們各奔東西,謀職維生,但奚若決定繼續求學,便入了由博習書院、中西書院、宮巷書院等校合併的東吳大學。當時東吳大學創校校長孫樂文(David L. Anderson),體諒奚若刻苦貧寒,決定讓他以半教半讀的方式,一面在學校擔任理科助教師資,一面也在學校就讀。

1903年,學校百廢待舉之際,24歲的奚若成為學校創辦初期的七位華人師資之一。

在東吳期間,奚若善用時間,翻譯不少理科相關教科書,像是《植物學》、《動物學》、《昆蟲學》和《計學教科書》等等,交付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期間,商務印書館聘任奚若加入編譯部。當時許多作者在商務印書館出書後,常常購買商務的股票,而成為商務的股東。奚若也是,甚至後來成為商務印書館董事之一。

商務印書館刊登在教會年鑑的廣告。(作者翻攝)

其實不只學生用教科書,奚若也翻譯多本外文小說,作為中學國語文科補充讀本。像是《大復仇》、《愛河潮》、《秘密海島》、《馬丁休脫偵探案》,當然還有前面提到的《天方夜譚》。

1909年東吳大學以「議準以君雖未卒業,然在校外之樹立,已足相抵,許補授以文學士學位」的理由,意思是說,學校肯定奚若在教會事奉和翻譯出版工作的付出貢獻,雖然學業尚未完成,但是可以畢業了,直接頒發學位文憑。

在編譯與學生事工發揮恩賜
基督教青年會聽聞奚若的編譯長才,也來挖角,邀請他務必協助編務。同意半日在商務,半日在青年會。可以看出,奚若的才氣與恩賜受到重用。當時由美國宣教士巴樂滿(Fletcher Brockman)負責中國的青年會學生工作,他是美以美會的會友,原本想在自己宗派為中國學生事工奉獻,但他的宗派監督卻說:「既然想做中國學生工作,範圍就當廣闊,青年會超宗派的工作,可能更加適合你。」巴樂滿便於1898年抵華,擔任青年會幹事。

得知奚若被授予文學士,巴樂滿找到願意為奚若赴美求學的贊助者,奚若倒是客氣的說他自己可以自費留學,不過他的友人們卻勸勉:「彼助費者,純為天國計,非市恩於人也。」換句話說,這些贊助費用不是人情施恩,而是上帝的恩典啊!

簡練純熟的譯文受肯定
1910年,奚若留學歐伯林大學神學院,隔年取得碩士文憑。這所教會學校過去差派不少學生校友遠赴中國宣教,在山西建立銘賢學校;在義和團運動中,甚至在山西有15人殉道。

一年緊鑼密鼓的學習行程,讓奚若眼界大開。返國後,在青年會擔任《進步》雜誌的總編輯,同時也擔任監理會在上海教堂「慕爾堂」的主日學主任。或許是年幼時的身體營養未佳,加上身兼數職像是拚命三郎似的勞碌,奚若罹患腎病,藥石罔顧,1914年安息,得年34歲。

開頭提到的,奚若翻譯《天方夜譚》版本,從1903年連載到1905年,共譯出50幾個故事。190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單行本,分為四冊。要強調的是,當時五四白話文運動尚未興起,所以這譯本是用文言文翻譯的。商務印書館來臺後,曾經重新再版發行奚若譯本。為此譯本寫序的葉聖陶說:「這個譯本運用古文,非常純熟而不流入於腐,氣韻淵雅,造句時有新鑄而不覺生硬,只見爽利。……像這樣明白乾淨的文字,又富於情趣,讀者總會發生快感。」

雖然現代人已經不太看文言文了。但想想,百年前華人教會有一位青年才俊,為著翻譯工作,焚膏繼晷,一字一句完成一篇篇的文稿,嘉惠莘莘學子,也真值得在翻譯和學生事工,記下一筆。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