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30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2021禧年聖經經濟倫理研討】後疫情時代社會嚴重貧富不均 期能共創基督徒式共同富裕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胡業民老師分享「疫情經濟:八個倫理省思」。(本報資料照片、截取直播)
少數宅經濟,尤其靠科技資本投資的公司獲利豐厚,反而實體經濟中的餐飲、旅遊、娛樂和服務業,卻空前蕭條。富裕的產業同道需思索,是否帶給別人「共同富裕的機會」?對於實體經濟或傳統產業,未來亟待新的創新和轉型改變。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疫情使貧富差距急遽擴大,富裕的產業或菁英是否能帶給別人「共同富裕的機會」?疫苗匱乏,除了醫護人員,誰該優先施打? 2021禧年聖經經濟倫理研討會中,經濟與神學專欄作家胡業民,於今(30)日上午分享「疫情經濟:八個倫理省思」時,作如上表示。

這次新冠疫情特別對市場經濟活動造成很大的衝擊,2021禧年聖經經濟倫理研討會以「疫情經濟—全球化、倫理與出路」為題,探討疫情對於經濟、產業經營和信徒生活模式造成哪些衝擊?是隱憂或契機,以及上帝要我們學習甚麼?邀請多位學者分享,以線上ZOOM方式進行。

八個倫理省思  談人的價值與救濟正義

胡業民在會中從「疫苗施打匱乏亂象」、「貨幣寬鬆資產大漲」、「財政發債今朝優先」、「產業兩極斷貨威脅」、「財富幻覺勞動剝奪」、「政策不定中央控制」、「逆全球化供應轉移」「複合災難暖化糧食」等八個倫理省思,來談「人的價值」、「In God We Trust」、「救濟正義」、「弱勢行業」、「兩極加劇」、「集權失能」、「市場法則」和「出巴比倫」。

(圖/直播截取)

他說,美國聯準會從去年三月緊急降息,並實施無上限量化貨幣寬鬆政策,承諾無限量購買進政府公債、公司債與地方債等相關債券,至八月四日的資產負債表總資產規模已達負債8.2兆美元,較疫情前膨脹一倍。

貨幣寬鬆形成財富幻覺

他說,貨幣寬鬆形成「財富幻覺」,雖然美國家庭財富淨值增加、股票獲利增加,不動產也增值,但是因「貧戶債務」和國家債務也同時爆增。

財富幻覺(直播截取)

對於家庭債務的危機陷阱,根據統計,2400萬美國人無法支付下個月的房租,高百分比美國人手頭沒有400美金支付意外困難;64%的人減少外出用餐和外賣,61%的人減少音樂會或電影娛樂支出;55%減少服裝購買。27%受訪者坦言,必須承擔超過一萬美元的債務。富人拋售美債,全球央行也大幅拋售9865億元美債。

他說,穆迪公司預告美國債務違約將引發「災難性」局面;聯邦政府因為國庫現金不足,不得不削減預算支出,美國市場將陷入衰退,包括失去六百萬工作機會,失業率大幅回升。

宅經濟受益 許多行業受創

胡業民談到「巴比倫經濟現象-財富兩極分化」,大多數財富集中在美國0.1%少數人手中;新經濟受益的菁英,獲利豐厚。疫情之下,全球財富沒有縮水,反而有500多萬人成為百萬富翁,其中美國百萬富翁佔全球四成,中國佔了一成。

他也以台灣為例,政府編列特別預算已達空前規模,經多次追加,使中央政府負債突破六兆元,國民人均負債超過廿六萬元。疫情使許多國家仿效美國,大補貼時代,未來後代將付出代價。

他說,現在少數宅經濟,尤其靠科技資本投資的公司獲利豐厚,反而實體經濟中的餐飲、旅遊、娛樂和服務業,卻空前蕭條。傳統產業雖然產出值經濟佔比約三、四成,但就業人口佔國民經濟的六、七成,這些勞動階層仍然苦哈哈。產業不同差距和人為貨幣、股市的炒作,加大金融泡沫和財富差距擴大。

富裕的產業同道需思索,是否帶給別人「共同富裕的機會」?對於實體經濟或傳統產業,未來亟待新的創新和轉型改變。政府當局的救濟措施,為護國企業護盤,不如協助傳統產業在網路發展上,找到新的典範。

是否「基督徒模式的共同富裕」?

胡業民表示,在疫情營運停頓,員工失業或工時縮短,收入減少,政府發放現金主要為滿足這些人生活所需,解決燃眉之急。台灣疫情中有產業因轉單受益,帶動出口及經濟成長,但在勞動市場受到衝擊的底層弱勢勞工,需要更多關注,並優化產業體質,改善勞動市場。

他提到,疫情過後,複合災難接踵而至,面對中美貿易壁壘,氣候變遷以及糧食危機,如何抗衡巴比倫經濟體系、修復墮落的世界?他認為,需要市場美德之重建,在平安穩妥的時候能夠謙卑,並能透視財富幻覺喚醒世代正義,他也提出從巴比倫出來財政、貨幣政策乏力之後的第三條路:「基督徒模式的共同富裕」!

疫情影響多面 重尋上帝的救贖

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會歷史與神學教授周學信在會中分享「基督徒對Covid疫情的回應」時表示,疫情帶來多面向的問題。包括人們對生病的恐懼,對死亡的焦慮,尤其長久沒有有效的疫苗,更讓人感到無助、無力。美國考慮是否要施打第四劑疫苗,科學家也困惑是否再開發針對變種病毒的疫苗?

周學信教授用梵谷的畫作分享好撒馬利亞人故事,談疫情中教會要去關心鄰舍。(圖/直播截取和禧年基金會提供)

疫情對親密關係的影響、對家庭暴力、從事基本工作者的擔憂。周教授表示,疫情產生的生活危機是,因為被「隔離」,害怕被排斥而產生的孤獨感。經濟上帶出的危機是,被裁員,沒有就業機會。公司未來如何發展、經濟前景如何,也受到通膨的影響。

談到「上帝與疾病」,周學信教授表示,耶穌十字架的救贖,不只是使人得到屬靈的醫治,也包括身體得醫治,因為主耶穌應許祂會再來,將來的身體要得榮耀。

疫情如同一面鏡子,他表示,疫情反射教會過去自我中心、內聚的問題。他也用梵谷的一幅聖經故事中好撒馬利亞人救助被強盜打劫重傷,躺在路邊,祭司和利未人路過卻置之不理,來談誰是利未人、誰是祭司,誰是好撒馬利亞人?疫情提醒教會要走出去愛鄰舍,去關心、憐憫有需要的人。

敏感神此時對我們的教導帶領

他有提醒,人活在「被控制的幻覺」,對於長期的生活繁榮或是科技能延長人的壽命視為理所當然,但是疫情更凸顯人的有限,必須放下掌控的幻覺,更多倚靠神。我們透過禱告的操練,在神面前承認自己的不足,尤其疫情強迫我們停下來休息,我們在獨處靜默中更多仰望神對我們的帶領,敏感於祂要我們此時當做的事。

他也提醒,在「神的經濟學」中,我們需有神話語的教導,然而我們生活常受資本主義影響,而資本主義也影響宗教,以及我們對宗教的認識和對國度的看法,認為一切物質賞賜是我們當擁有的,但是回到聖經,知道神賞賜一切,是要我們按祂的教導來管理。

面對不可知的未來 當做好預備

有人比喻,疫情是「黑天鵝」或「灰天鵝」(指意料之外的巨大事件)效應,是我們不可預測的,周學信教授最後提醒,面對不可知的未來,在疫情中「我們要做好準備,「預備」好自己。

會中還有TXI台灣以色列創投合夥人林榮恩分享「後疫情數位化的契機與隱憂—產業、教會和個人」、逢甲大學講座教授佘日新分享「再思後疫情之全球化」

研討會由禧年經濟倫理文教基金會主辦,協辦單位:中華福音神學院、基督門徒訓練神學院、中華波阿斯國度發展協會(約書亞管理學院)、專業人員信望愛社、保證會銀使徒中心等。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