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9 影響力聯盟

45歲糖友被醫讚「控糖典範」 不藏私分享成功秘訣

檢舉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 追蹤
有規律地將居家血糖檢測結果紀錄下來,在每次回診時提供醫師參考,可以讓醫師更了解血糖波動情形,有助於治療策略的討論與改善。
糖尿病恐導致嚴重併發症 「控糖」是關鍵! 台灣糖尿病人口已破200萬例,堪稱「國病」之一,翁瑄甫醫師表示,國內九成九的糖尿病患者屬第二型糖尿病,可能和先天體質、家族遺傳,或高齡導致身體機能退化有關,或受到後天影響,包括飲食精緻、作息不正常,多吃少動導致體重過重。第一型糖尿病和肥胖無關,是因自體免疫系統破壞生成胰島素的細胞,通常年紀輕輕就會發病,且需要一輩子打胰島素。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

小玲(化名)今年45歲,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為了要好好控制血糖,她積極遵醫囑、服藥、運動及飲食控制,她也透過「連續血糖監測」,觀察從早到晚的血糖值,包含運動前後、飯前飯後、睡眠時的血糖情況,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翁瑄甫醫師表示,針對上述情形,也替她安排合適且精確的藥物「複方胰島素針劑」與口服藥,她也透過連續血糖監測知道該如何調整最合宜的生活模式,如今血糖控制相當穩定,是控糖的好典範。

糖尿病恐導致嚴重併發症 「控糖」是關鍵!

台灣糖尿病人口已破200萬例,堪稱「國病」之一,翁瑄甫醫師表示,國內九成九的糖尿病患者屬第二型糖尿病,可能和先天體質、家族遺傳,或高齡導致身體機能退化有關,或受到後天影響,包括飲食精緻、作息不正常,多吃少動導致體重過重。第一型糖尿病和肥胖無關,是因自體免疫系統破壞生成胰島素的細胞,通常年紀輕輕就會發病,且需要一輩子打胰島素。

翁瑄甫醫師表示,控制糖尿病的關鍵在於控制血糖,若無妥善控制,可能會引發併發症,包含血管病變,如心肌梗塞、腦中風、失智、視網膜病變、腎功能不良導致洗腎、末梢血管不良或傷口不易好導致壞死、截肢,或神經病變,包括感覺異常或有難以忍受的麻痛感,有的人會出現自主神經的病變,例如性功能障礙或消化功能異常。

因此,「控糖」相當重要,翁瑄甫醫師表示,必須根據患者的年紀、本身條件及共病,例如:三高患者,除了血糖,高血壓、膽固醇都要同時控制,每人皆有不一樣的控制目標,但大前提就是要將血糖控制好,務必管理生活型態、減重、運動,以及定期監測血糖,回診與醫師討論病情,並按時服藥。其中,有規律地將居家血糖檢測結果紀錄下來,在每次回診時提供醫師參考,可以讓醫師更了解血糖波動情形,有助於治療策略的討論與改善。

測血糖是種學習!「連續血糖監測」不用扎針也能時時掌握數值

監測血糖值也能知道自己是否處在血糖過高或過低的危險中,翁瑄甫醫師說明,目前最普遍使用的血糖機,扎手指尖可測得單次血糖值,但隨著醫療技術進展,現在有一種「連續血糖監測儀」,在皮下放置感應器,可隨時、立即且定期知道血糖控制的好壞,不需要次次扎手指。

控糖典範──小玲,發現過往運動後血糖總是飆升,便立刻服藥,但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後,發現運動後飆升的血糖,其實沒多久就快速下降,藉由這狀況,才知原來不需過度反應。此外,她也因此發現半夜睡覺時血糖過低,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和醫師回報後調整用藥。翁瑄甫醫師強調,「『測血糖是一種學習』,患者透過血糖值,可了解飲食內容或運動前後,對血糖的影響,進而做相對應調整,有助於知道如何管理、修正生活型態。」

妥善搭配胰島素及腸泌素針劑,幫助病人穩定達標

翁瑄甫醫師表示,除了血糖監測,使用藥物也相當重要,藥物可分為口服或針劑,其中針劑注射以胰島素為主,可分為長效或短效;而第二代長效胰島素又比起前一代有更好的穩定血糖效果,且更不容易產生糖友擔心的低血糖事件;而另一種則為腸泌素,可控制血糖、減少食慾、降低體重,這兩種亦是目前公認對於控制血糖效果最好的藥物1

目前還進展出長效胰島素搭配短效腸泌素的複方針劑,有相輔相成的效果,翁瑄甫醫師舉例,長效胰島素主要控制飯前血糖、腸泌素則控制飯後血糖,但若患者單打胰島素體重會增加,搭配腸泌素則可抵銷體重增加的效果,也可增加患者的接受度與方便性,以一針取代兩針,減少打針之苦。

血糖控制良好不等於根治 患者切莫自行停藥

其他生活型態管理,如體重、減重,翁瑄甫醫師表示,現代人對於體重在意的是美感,男生希望強壯、女生要纖細苗條,然而在醫學上的標準體重,和民眾心目中會有落差,往往也造成患者有壓力,無法真正達到社會審美觀的要求,因此,管理體重只要以「BMI值不超過24」為主,就是醫學上的健康體重。鼓勵患者可漸進式減重,例如:先減掉5%體重,再一步一步達成目標,就不會感到目標太高、太有壓力,難以達成而放棄。

飲食方面,戒菸、戒酒,並且少糖、少油、少鹽為原則的均衡飲食,並且少量多餐,以及養成運動習慣,但不強求劇烈或過量運動,應循序漸進提高強度,否則容易受傷,翁瑄甫醫師提醒,若血糖控制良好,不代表糖尿病已經痊癒,因此患者不要自行停藥,「停藥牽涉很多醫學上的判斷,一旦停藥恐怕讓血糖變差,功虧一簣。」而良好的生活型態應繼續保持,養成習慣,可謂控糖不二法門。

MAT-TW-2200974.1.0.09/2022

Reference:

  1. 醫師個人臨床經驗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