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9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攜手共老前行】成亮鼓吹銀髮族開展第三人生 更要經營第三家庭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李容珍 追蹤
【記者李容珍、實習記者蕭琬薰採訪報導】「第三人生要過得好,至少一定要有老身(健康的身體)和老本(足夠的生活費)!」全民造福時間銀行聯盟發起人、老五老基金會常務董事、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成亮受訪時表示,台灣面對嚴重人口斷崖,未來勞、健保斷炊危機,必須盡快針對中高齡就業客製化設計。他鼓吹全民都成為照服員,甚至去大學修完社工員學分,取得助人工作的資格,只要身體好都可以做,而且工作時間可以設計有彈性。

另外,他也鼓吹「第三家庭」的概念,相互約定攜手共老的親朋好友們共組大家庭,彼此陪伴、照顧,一旦出狀況的時候,可以及時求助。第三家庭成立目的就在促成「自助、互助和助人」文化的養成。

嚴重人口斷崖 全民健保面臨危機
成亮說,台灣人口老化愈來愈嚴重, 未來30年每年都會有39萬多個資深公民進入法定老人。而2000年到2019年這19年當中,平均每年只生了22萬3116個小孩。成亮說,他常上課提醒「39」和「22」這兩個數字 !事實上去年台灣已開始嚴重的人口負成長,這真是未來台灣必須面對的議題。

成亮表示,台灣非常安定,最讓人得意的是全民健康保險。面對嚴重的人口斷崖,全民健康保險還做得下去嗎?其次,那麼多退休老人,目前還可以讓他們比較安定,是因為勞保,以及軍公教年金制,讓進入法定老年的長者可以有一個安定的收入。雖然在蔡英文總統第一任任期內,因為做了軍公教年金改革,一度掀起了很大的波瀾,可是這個波瀾還可以忍受,是因為高退休金收入者很多。但現在很快就要面對勞保要不要砍,如果勞保年金要砍的話,影響就很大了。

他認為,很多人從未認真想過原來我們六十五歲退休之後,可能還有2、30年要過,但是面對這麼嚴重的人口斷崖,可能「這兩個重要的社會保險未來都可能保不住」。

因此,他認為台灣應該要認真的去面對「中高齡就業」議題。他認為「中高齡就業基本上是一個使命,而不是一個選擇。」全民應有一個共識,如果中高齡不繼續就業,未來健保能不能走下去?勞保年金能不能再發下去?都是問題。

客製化設計就業 彈性工時
如果第三人生要活得好,「老本」安全絕對重要,應該為這些進入所謂法定老年的同胞,重新客製化設計中高齡就業的所有可能性,一方面可以拿比較少的年金,另外一方面是有再就業的收入,讓世代合作平衡全民健保費成長的壓力。

雖然去年吳玉琴立委推動中高齡就業法正式通過施行,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行。中高齡畢竟有身體、心理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應該無法再像退休前的朝九晚五一例一休,但是可以職業再設計,如讓他們配合工作的需要,採時薪制。

他希望積極鼓吹「全民照服員運動」,可能今天來六個小時,明天就想休息,可以申請換別人提供服務。再者,年紀越大,人格越成熟,越可以摸到受助者的感覺,且人脈和社會資源也夠,從事社工的工作,非常適合。因此不管你原來的專業是什麼,絕對可以創造另外一個專業。

像現在教保員也不夠,六十五歲退休,只要身體好,做到七十五歲絕對沒問題,也許還更溫暖!再者,他們可以不用被綁死在這個工作上,人手多大家變成一個團隊,就很容易解決工作上、市場上的需要!如此,工作時間有彈性,又有收入。

他也提到,第三人生要過得好,必須要有「第三家庭」。第一家庭是「原生家庭」,第二家庭是「自組家庭」,但是很多人到了衰老期的時候,他的「原生家庭」和「自組家庭」的家人幾乎少到沒有了。到了衰老期極需親朋好友的陪伴和照顧,因此他積極倡議要建立「第三家庭」;就是促成一群原即認識,且互信的朋友,彼此承諾互相陪伴、照顧到離世。

成亮(圖/成亮臉書)

成亮(圖/成亮臉書)



第三家庭自助互助助人機制
因為人從出生開始就不能離開組織,「家」是一個最關鍵性的基層組織。第一家庭、第二家庭的家人都已無法滿足自己老年陪伴和照顧的需求,我們當然要去用心栽培第三家庭。

第三家庭的家人最重要就是彼此陪伴和照顧,只要家人一出狀況,即可求助。因為第三家庭成立的目的就是在育成自助、互助和助人的優質文化。如果我們第一家庭和第二家庭還有家人健在,我們就要在這一切發生之前,讓我們第一家庭、第二家庭的家人先認識第三家庭的家人,這叫「超前部署」。

當我們發生問題的時候,這群已經訓練有術的第三家庭的家人,立刻就可以上場。尤其面對突然發生的事故,第一家庭和第二家庭的家人往往是沒辦法立即幫得上忙。

所以他認為,第三人生要過好,除了老本要顧到,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能夠讓大家都沒有後顧之憂,一路快樂向前行,所有可能發生的事都已事先準備好了。

成亮提到,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找到努力生存的使命感,活下去的意義、價值和目標,否則容易變成光說不練,很多想的和說的都不可能發生。

再從信仰角度來看,成亮用大誡命「盡心、盡性和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是愛人如己」來談,基督徒是否可以從老化社會來積極落實,而不是「口惠而實不至」他認為「攜手共老,第三家庭」的建立,就是落實「口惠實也至」。而「大使命」的搶救靈魂,更是當我們生命得救真正改變,用行動真正顧及到整個社會人口巨大變動下的需要。

尤其是下一代可能面對的辛苦,這是呈現基督徒信仰最好的機會,讓我們不要把沉重的擔子,留給下一代,我們應該用生命來見證上帝同在的真實。

先有「福利」再有「福音」
成亮舉已故宣教士畢嘉士醫師幾年前返台提到的「挪威神學院加強社工教育」為例。北歐的大學社工系所雖然很先進,但社會工作是助人的工作,也是從教會開始的。今天大學、研究所出來的社工都是社會資源的裁判者,而上帝要我們助人,乃是要學到如何把天上的倉庫打開,讓人去經歷上帝的恩典和奇妙!

我們從四福音書看到耶穌最後三年半的傳道過程,都是先「福利」再有「福音」,祂先讓瞎眼看見,瘸腿的能行走,都是先解決民眾的需要,同時讓人看見神同在的恩典。因此,我們也需提醒自己在從事社工服事時,總要記得先「 福利」再「福音」!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