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3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台南後壁菁寮天主堂】金字塔獨特造型 農村田間閃耀光芒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謝宜汝 追蹤

【記者謝宜汝/採訪報導】在台灣所有的天主教堂中,台南後壁的菁寮天主堂是最特別的建築之一。來到後壁菁寮,舉目望去,可以看見在一片綠油油的農田中央有著閃閃發光的金字塔造型建築,在台南後壁純樸的小鄉村裡獨樹一幟。

造型如此獨特的菁寮天主堂,是由德國建築設計師哥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hm)所設計。他曾於1986年榮獲建築界最高榮譽的獎項——普立茲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該獎被喻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而波姆的第一件海外作品,竟是座落在台南後壁農村的「菁寮天主堂」。

菁寮天主堂建於1960年,以一座大型沉穩樸質的金字塔造型尖頂,配搭三座銀色角錐形尖塔為其獨特之處。據說波姆雖然沒有到過台灣,但是參考了當時德國方濟會楊森神父(Erich Jansen, 1915-1992)於1950年代來台宣教時,所拍攝的台灣鄉村照片。據悉當時的後壁地區農村會在田間以稻草堆成尖塔,也有以稻草搭建的亭子。設計師為了設計出融入台灣鄉村風貌的建築,因此以金字塔為設計發想,在水平延伸的鄉村風景中,豎立一個象徵天國的指標性建築。

四座尖塔表達神性象徵
在菁寮天主堂中,四座指向天際的高聳尖塔,分別為:鐘樓、洗禮堂、聖殿和聖體宮。四個塔尖處各有一個象徵性的聖物,如鐘樓上方的「公雞」,象徵基督受難、悔改和復活的意義;洗禮堂上方的「鴿子」,象徵聖靈降下;聖殿上方的「十字架」,沉穩壯麗的外觀,展現上帝的救贖;聖體宮上方的「皇冠」,象徵著基督的王權。

整座教堂的主要結構方面,主為輕鋼構,次為木構,進入主堂的尖塔內部可以看見檜木構造的幾何建築。六十年來教堂持續散發檜木香氣且屹立不搖。尖塔外表包覆金屬板,使得陽光照下時熠熠生輝、耀眼奪目。可以想見六十年前,當金字塔型教堂出現在嘉南平原時,是多麼前衛!

教堂雖經多次修繕,還是保留了六十年前台灣古典的木造式門窗,如深紅色的落地木門窗、外掀式的木格子高窗。教堂內部展現流動開放的空間,聖殿為八角形結構,象徵上帝造天地六日後,第七日休息,而第八日為復活與新時代的開始,也紀念耶穌的復活與升天;且八角形象徵天圓地方之間的交點,也象徵洗禮與重生。八角形的建築也適用於提升沒有橫牆的大型開放空間,與屋頂的螺旋上升幾合木材相輔相成,提供了最大的建築面積。

德國法國接續傳愛台灣
1950年代德國方濟會神父來台傳教,1955年菁寮聖十字架堂開教後,楊森神父為堂區第一任主任司鐸,於同年為台灣傳教與籌備菁寮天主堂,向德國會友幕款興建事宜,並邀約德國建築師波姆為台南後壁菁寮設計天主堂。

1957年開始建堂,在主堂的預定地上搭了一個簡單的三角錐棚架,以竹子為主結構,上頭再覆蓋稻草為屋頂,以做為當時的臨時主堂,舉行彌撒和講道。天主堂於1960年完工,到了1962年時,領洗會友達450人,在1991年後轉交聖若望修會管理,現在台南當地許多來自法國的神父,都是聖若望修會的神父。2001年,該教堂於「台灣歷史建築百景」徵選活動中,被票選為第23名。

來自法國的梁承恩神父表示,六十年前的台灣農村能夠打造出這麼奇妙、美麗又現代的建築,實屬不易。感謝上帝透過德國的奉獻,在台南興起教堂;也感謝神的帶領,為德國、法國、台灣,都能牽起這份愛的關係。

神聖靜謐的主堂。(謝宜汝/攝影)

法國神父農村傳愛
斯文帥氣的梁承恩神父,不僅會說一口流利的中文,還會烤可麗餅,平日會藉由可麗餅與村民互動,主動接觸未信的村民。他表示,目前由於農村地區人口外移,使得教友人數減少;在鄉村傳教面對的幾乎都不是有天主信仰的人,然而這份傳遞天主的愛的工作,數十年來不曾停歇。

「讓村民們知道有我們在村裡愛他們,透過建立關係,向村民們分享天主的愛,不管服務的對象有沒有領洗,只要能傳達天主的愛,耶穌的愛會進到他們的生命,有一天就會發芽。」梁承恩神父表示,每年的重要佳節也會去拜訪獨居老人、貧困的家庭,透過贈送物資、關懷與照顧教友和有需要幫助的人。

梁承恩神父非常喜愛台灣人的友善、單純和熱情,他感性地說:「早就把台灣當成我的家了,因為這邊的台灣人,也都把我當家人,我真的很愛台灣,甚至捨不得離開台灣。」

雖然如今因社會變遷,會友人數不若早期那麼多,然而梁承恩神父仍然享受在這份傳愛給村民的互動與關係中,讓天主的愛在農村裡溫暖倘流著。

神父為信徒禱告。(圖/取自菁寮天主堂臉書)

菁寮天主堂
牧者:梁承恩神父
異象:於農村中建立天主堂
建築師:哥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ohm)/德國
理念:三角型教堂屋頂融入當地的金字塔型稻草堆景觀
地址:台南市後壁區墨林里菁寮294之1號
 

梁承恩神父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