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2 基督教論壇報 / 人物見證

《金獎導演楊守義 》紀錄防疫、生態保育 領人看見生命的光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李容珍 追蹤
《西拉雅追鷹人》拍的是萬俊明導演的故事。(楊守義提供)
「一部紀錄片要有『光』,除了拍攝的技巧,我們還要將一些人或一些事串連起來,把『光』凸顯。」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一部紀錄片要有『光』,除了拍攝的技巧,我們還要將一些人或一些事串連起來,把『光』凸顯。」

自稱為「最不商業的導演」楊守義,成立活水文化事業已有12年,團隊拍攝的主要題材以生態、人文紀錄片以及科普為主。本身是基督徒的他,信仰在他心中有一把尺,讓他清楚知道自己要選擇甚麼。他表示,萬物及人類都是由上帝所造,神藉著不同的受造物對祂的百姓說話,我們也學習從上帝的「眼光」來看上帝所造的一切,並透過這些影像紀錄,來思想上帝在對我們說甚麼。

他投入攝影工作超過20多年,持守的就是「在職場為主做好見證」,公司用「活水」名稱,也祈願拍攝的題材和方向如聖靈的「活水」能不斷地湧出,為主發光發熱,並向人見證神在他們這個團隊中的恩典。

楊守義。(楊守義提供)

《台灣戰疫全紀錄》受國際矚目 
楊守義繼2019年以《透視內幕:棲蘭秘境馬拉松》短片獲得第54屆電視金鐘獎非戲劇類攝影獎之後;他導演的《台灣戰疫全紀錄》,去年十二月推出後受到國際的矚目。該部紀錄片介紹台灣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一年的防疫成效。最近他和萬俊明所共同拍攝的《西拉雅追鷹人》,入圍第一屆台灣生態環境影展最佳長片;《夜行獵守:台灣草鴞》則入圍最佳攝影。

楊守義表示,《台灣戰疫全紀錄》的構想是由三立主播廖筱君與Discovery頻道所共同提出的,目的是紀錄台灣新冠肺炎去年一年的防疫成效。

他表示,在拍攝前,他們也在思考要用什麼眼光看這個世界?如何詮釋這些事情?那些人、事的焦距和角度要去凸顯?

他也期望透過鏡頭,帶領大家用現代科學的觀念去理解病毒。楊守義表示,當初拍攝重點是期望台灣在公共衛生和防疫策略可以提供國際參考。

拍攝《台灣戰疫全紀錄》受社會關注。(楊守義提供)

《台灣戰疫全紀錄》記錄台灣防疫過程。(楊守義提供)

創作中有不同「眼光」找到指引前路
「光」原本是物理的狀態,在他的紀錄片中有幾種不同的方式呈現。在創作中可以有不同的「眼光」,指引大家透過這些人事物看到疫情背後我們不知道的事,並從中找到事情發展的脈絡以及解決的方法。

譬如,台灣從SARS事件之後,公共衛生意識提高,尤其是防疫觀念加強;影片中透過記者、主持人、患者、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做法和心路歷程的分享,帶出疫情黑暗中的光。公部門的策略和執行的過程,若可以成為世上的典範,也是一道光。

他說,每次拍攝紀錄片都讓他深深感受到,人類要回到上帝創造的心意,做好管家角色,而不是當科技愈來愈發展,我們就濫用這些科技和上帝給我們的資源,我們仍應回到聖經的教導,持守上帝創造的的秩序。

防疫的過程中,艱辛的第一線醫護人員。(楊守義提供)

拍夜行保育草鴞 了解其生存困境
至於紀錄片《夜行獵守:台灣草鴞》的拍攝,楊守義表示,台灣的草鴞是屬於東方草鴞的特有亞種,剩下不到三百隻,拍攝的困難是牠是夜行的鳥類,而且只要有一點光就飛走,因此他們跟著研究學者做田野紀錄拍攝。感謝主,近一兩年來,夜視攝影機品質和解析度的提升,可以讓他們在黑夜拍到草鴞的移動,並有全新的觀點來記錄牠們的行為。

他說,當草鴞在築巢時,他們要在附近架設攝影機,因為鳥類只有在繁殖期才會築巢,一次待四、五個月,也是觀察牠們行為很好的時機,包括如何把老鼠抓回來?如何找伴侶、育雛?如何抵抗猛禽或颱風豪雨的威脅?

楊守義說,他們不只拍到草鴞的生態畫面,也拍出了「環保的光」。

可愛蘋果臉的台灣草鴞,已瀕臨絕種。(萬俊明提供)

西拉雅追鷹人記錄部落與飛鷹存亡
由於草鴞繁殖期在秋天,此時老鼠為儲備糧食到農地偷吃初熟農作,農夫為了滅鼠,灑老鼠藥,老鼠吃了就死,但是草鴞和老鷹很容易因為吃到帶有毒藥的老鼠也跟著死亡,這對瀕臨絕種的草鴞是很大的傷害。草鴞如今瀕臨滅絕,可能就因為我們缺乏保育觀念而消失,以後的小朋友就來不及看到了。

現在隨著現代拍攝技術,楊守義將草鴞面臨的生態困境一一呈現出來,也提醒大家一起來保育。

「他是會和鳥說話的人,甚至把鳥呼叫出來,吸引到他的面前,進行鳥類的紀錄!」楊守義談到當初邀請萬俊明共同拍攝《西拉雅追鷹人》,主要也是談萬俊明的故事。
本身是西拉雅族,從小在教會長大,也很會唱歌的萬俊明,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成長,從小到大對鳥叫聲非常熟悉,甚至務農的時候,鳥就飛到他的身邊。卅多年來,他的家族努力推動正名運動,並結合文化和生態觀光。

而萬俊明在家鄉記錄生態工作有廿多年,也一直在守護家鄉附近的大冠鷲。

這部影片中的「光」是要告訴大家,有一群人想要找回自己的名字和古老失去的語言,透過萬俊明追蹤的大冠鷲,也可以看到部落命運的變遷,凸顯部落的命運就和大冠鷲的命運一樣,若是環境保護得好,部落文化會留下來,反之若環境沒有保護好,大冠鷲離開他們,部落也將跟著失去。

該紀錄片的旁白是楊守義自己用第三者角度來述說萬俊明和他的家族,萬俊明如何關心這群鳥,也看見自己命運和部落命運的關係。

談到影片之外的故事,楊守義表示,西拉雅族為找尋消失近百年的語言,因荷蘭來台時,宣教士將西拉雅語用羅馬拼音翻譯出馬太福音,目前正本存在荷蘭博物館。台灣西拉雅族人特別飛到荷蘭,把羅馬拼音的西拉雅語馬太福音抄起來,重新學回自己的母語,是因此馬太福音的西拉雅語羅馬拼音,也成為西拉雅語的開始,這也是拍片外,找到的一道「光」。

夜行草鴞,白天很難見到。(萬俊明提供)

《夜行獵守:台灣草鴞》紀錄片,了解台灣草鴞生存的困境。(萬俊明提供)

飛行的台灣草鴞。(萬俊明提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