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0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2030年孤獨將成普世流行病 婚家協談師朱建平:病由心生,渴望愛時請先給出愛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梁敬彥 追蹤
與人建立有意義的關係連結,不會因為別人的拒絕,而否定自我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因為眼光已經不再定睛在「別人怎麼看我,而是我自己怎麼看自己,以及神是怎麼看我!」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長期感覺孤獨(孤寂、孤單),不去面對與處理,會導致發生身心疾病嗎?答案是肯定的。

國外研究發現,孤獨感會讓體內的壓力賀爾蒙升高,長期身陷「孤獨風暴」的人,容易導致身體發炎引發慢性病,罹患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台灣精神健康基金會曾針對20歲的成人進行民調,結果發現,32%的人,在過去一年間,自認「不受重視、無人陪伴,孤立無援」,國外的學者已經發出預警,到了2030年,「孤獨」會成為普世的流行病。

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特約講師、國際親密之旅認證帶領人朱建平受訪時表示,華人相信「百病由心起」;聖經箴言四章23節,則提醒「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朱建平

朱建平指出,每個人都有盼望被愛、被重視以及被需要的的情感需求,但通常會讓人產生「孤獨感」傷害的關鍵,是始終沒辦法跟自己所重視、在意的對象建立「有意義」的親密關係連結,當內心的情感需求始終沒被滿足時,就會衍生孤獨、寂寞、焦慮及無助。

朱建平從輔導實務中發現,容易出現「孤獨感傷害」的族群,包括「與原生家庭成員關係疏離者(通常是父母)」、「渴望配偶可以滿足自己被愛的需求,卻事與願違」、「被想要追求的異性拒絕,充滿怨懟、自憐,鑽牛角尖走不來」以及「想要進入想要的社交圈(教會、職場、校園),卻始終被拒於門外,無法釋懷。」

被孤獨感捆綁,如同枷鎖緊緊困住的人,常常會從「自我中心」的角度,自以為是認為:「我都這麼努力把真實的自我隱藏、壓抑,委曲求全配合你們、成為你們喜歡的樣子了,你們為何還不接納我?我真是苦啊、恨啊!」

親密之旅小組

但朱建平提醒,當一個人為了討好他人,要去迎合所想要連結的關係,而選擇把真實我「藏」起來,活得完全不像自己的時候,其實旁人也很容易察覺。

所以,他要建議因為情感需求不被滿足,而有孤獨感的人,首先必須先建立「我的存在,是有獨特價值」的自信心與自我價值認同。

他要引用馬太福音十章29-31節,鼓勵那些渴望被愛的情感需求沒被滿足,正被孤獨感捆綁的人:「阿爸天父既然連小麻雀都看顧,神也必眷顧願意堅心倚靠祂的人。」

察覺病識感 主動尋求資源協助

朱建平指出,箴言四章23節開頭就提醒「你要保守你心」,從心理諮商的角度,「保守」就是有孤獨感及親密關係連結困擾的當事人,必須有病識感地覺察到:「對,我的心生病了!」然後進一步去查驗:「我想要什麼?我應該去尋求什麼幫助?哪裏有資源可以協助我脫困、得醫治?」

「破除孤獨感,找到自我價值認同的存在感,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長期自我探索及內在醫治的旅程,需要倚靠聖靈的幫助!」朱建平以自己「走出孤獨」,從受助者現在成為助人者的心路歷程為例,他的父親早逝,媽媽獨力撫養6個孩子長大,排行老五的他,學業成績的表現比兄姊差一大截,後面那個相差5歲的更年幼的弟弟,從小也得到媽媽及兄姊更多關愛的眼神和照顧。

朱建平坦言,在信主之前,他內心深處非常自卑,在學校及同儕之間,對於自己的原生家庭不願多談,因為很害怕一旦那些不堪聞問的家世及心事被發現,他就會遭到同儕的訕笑與拒絕,所以他學習把自己「武裝」起來。

在自認媽媽疏於照顧他、被愛的需求沒被滿足的時候,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功課比不上哥哥姊姊,那就比大家讀書的時間更多一點,這樣就不會有人發現「我真的很自卑!」

全家福

朱建平回想,那是他年少青春歲月中,備感不被愛、常常感到孤獨,卻能夠自己安慰自己的苦澀時光,但他非常感謝媽媽,在媽媽先信主後,帶著孩子及全家一起信主。

因著學青團契的生活以及信仰的幫助,朱建平能夠在教會家人的陪伴與關顧下,不再以自己的原生家庭以及自己功課不如兄姊而感到羞恥,而能在耶穌基督的愛與光照中,驅走心中那個孤寂的黑暗角落,願意慢慢敞開自己,活出「真實我」。

後來,朱建平不但拿到國立大學的人力資源管理碩士,在職場做到雲朗雲朗觀光集團人資總監,現在還透過「親密之旅」課程以及心理諮商輔導,陪伴許多有情感需求的成人及學青,找到自我價值認同,能夠與人建立有意義的關係連結,不會因為別人的拒絕,而否定自我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因為他們的眼光已經不再定睛在「別人怎麼看我,而是我自己怎麼看自己,以及神是怎麼看我!」

站在對方角度設身處地著想

「當我們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多為對方著想,並且採取有意義的連結行動時,就不會一直被沒有人愛我、了解我的孤獨感所困住了!」朱建平說,他在自己成為父親及丈夫之後,跟著黃維仁博士學習「親密之旅」,他深深地體會,媽媽其實真的很愛他及每個孩子,只是當年大陸戰亂離開故鄉,書讀得不多,加上丈夫早逝,一肩要扛起養育6個孩子的重責大任,對一個寡婦來說,能夠讓孩子有書可念,且肚腹溫飽不挨餓,已經是非常不簡單。

現在朱媽媽已經年逾80了,朱建平感謝主,他能有能力奉養媽媽,讓媽媽在千帆過盡的人生垂暮之年,可以跟享受兒孫承歡膝下的有意義的連結,也因著有耶穌在心中,可以喜樂生活,不會感到孤單,這就是神最大的恩典。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朱建平表示,孤獨感來自於想望的人際關係,及情感需求連結沒辦法如己意滿足,而產生失落與苦毒,他建議有孤獨感及情感需求困擾的人,先把「我的需要,要被滿足」放下,從關心自己的家人、親友、同事以及鄰舍採取行動,當我們先成為對人有愛、且同理心真誠相待時,必然「德不孤,必有鄰」。

教會獻詩

從受助者成為助人者的朱建平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