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4 基督教論壇報 / 專欄文章

【華神專欄:從神學進入社會】教會與政治,有什麼關係?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回顧美國歷史,其開國先賢們當時決定新誕生的共和國,將不會有國教,也不會有由國家設立的教會。美國公民將享有嶄新的視界:人人都可根據自由意志,享有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歸屬或不歸屬教會的自由。然而,當時沒有人相信「政教分離」會找到出路。畢竟,一個缺乏宗教支持的國家如何延續命脈?一個缺乏政權支持的宗教又將何以為繼?

【周學信撰文】事實上,美國憲法並未提到在教會與國家之間高築堅壁。「政教分離」一詞是由美國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所創,在一封致康乃狄克州浸信會信徒的書簡中提及。該封書簡的目的之一,是鼓勵公民以參與公民與政治事務的方式表達信仰,為所屬教會承擔責任。自殖民時代起,這已成為美國教會的傳統,亦即透過各種政治支派表達理念。例如美國長老教會曾在第一屆大會(General Assembly)上,向美國總統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表達訴求。

信仰私有化導致教會的去政治化
今日,台灣教會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便是將信仰私有化,導致教會的去政治化。教會屈從流俗,斷然切分宗教信仰與政治。教會不僅容許政治聲音的消失,甚至接受當今社會的共識,將信仰自市井廣場中抽離。自講台乃至於小組,這般信仰私有化的作法受到傳揚、鼓勵。

歸究其原由,可溯及自由主義與自由國家興起。在自由世俗原則的框架下,自由、平等、互相尊重等基本價值受到保障。同時,為保有多元社會的穩定性,自由主義者堅信「道德與宗教信念屬於私領域的範疇」,認為若要維護民主與容忍的價值,必須自公眾及政治言論中排除有關宗教信念的議題。

在世俗自由主義下,政教分離意味信仰與宗教行為必須被歸入私人範疇,如此一來,世俗自由主義者所形塑的個人行為也就無涉公共事務了。世俗自由主義者認為,信仰與宗教在公開場域發聲令人惴惴不安,公眾對話中應當禁止談論宗教或信仰價值。

尤有甚者,世俗自由主義者「竭力試圖使宗教在政治生活的各項投入消弭於無形,甚至化作為烏有。」

世俗自由主義將信仰劃歸私領域
在知名媒體人班奈特(Jana Bennett)的論文中,她分析了教會在面對西方自由主義時,「去政治化」所帶來的影響。

據她認為,自由主義透過在私人(家庭)與公共(國家)之間劃清界線,將教會去政治化。而教會,特別是福音派教會,默許了這類二元論,所運用的手段之一,就是將關懷焦點向內轉移至家庭私人生活上。長此以往,基督徒將因此忽略私人(家庭)生活裡的政治及倫理意涵,及其對公眾生活可能帶來的影響。

眾所皆知,各地包括台灣的福音派教會,注重並強調家庭價值。甚至有以家庭為名的組織,推動教會將家庭擺在教會事工的核心。班奈特則憂心,這類「以家庭為主」的思維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自由主義者區分公私領域的嚴格要求。

她表示:「任何將家庭、國家、教會劃分至不同『公』、『私』領域的意圖,與其說是為回應基督,更似是對現代啟蒙文化的讓步。」

基本上,個人主義令個體成為偶像,以至於「個人自由」成為行使倫理抉擇時,最不容質疑的憑據。當個人成為偶像,個人勢必自群體抽離。而當個人在作出道德決定時獨掌大權,公共倫理體系也將因身份認同的支離破碎而變得不可能。

諷刺的是,個人脫離群體的結果,使人們不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畢竟,私(家庭)領域發生的一切,不該與其公眾(國家)生活混為一談。由此可見,當代最嚴重的問題出在各人不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切分「公」、「私」領域彷彿肢解基督的身體,將教會大卸八塊。

認同感的個體化終將導致孤立與排外,因為來自人際關係的自我認識受到破壞,將使身份認同徹底化為烏有。

教會對家庭關懷應更公共化
基督徒若要在家庭中恢復作為政治見證者的身分,必須讓家庭翻轉向外,好讓家庭變為更加「公共化」。班奈特解釋:

「(在耶穌的話裡)對於文化所定義的家庭,有種全然的接受,但也有種全盤的否定。耶穌清楚認識到父母親、弟兄姊妹等的存在與對他們的需要,他也以更宏觀的方式掌握這些家庭關係。換言之,耶穌接受家庭的事實,自然也悅納神所設立的婚姻及家庭。但同時,婚姻與家庭融入新的創造體系,使得原本內向性的焦點如伴侶與子女間,立即轉為外向性的基督門徒使命。正確朝向上帝的家庭,自然不可能成為私有實體。」

從上述的段落中,我們看見教會的異象,是一個外向性的家庭,能夠接納他人,並具有熱誠好客的具體行動。班奈特對此具有美麗描述:

「基督徒受完全的呼召,接納其他的基督肢體為自己的家人。記得有次在一所芝加哥教會,一位牧師發現一名少女因懷孕被逐出家門,他詢問會眾之中是否有人願意接納她,並以女兒待她、安置她。這並不表示教會認同婚姻之外的懷孕或婚前性行為,但無論如何,他們視這位少女為基督家庭的一份子,若她屬基督,也必屬他們。」

這是跟隨耶穌基督的根本之道。與其屈從於世俗認定的公私領域界線,並活在二分的世界,這所教會接受完全的呼召,接納其他的基督肢體為家人。教會若要實踐公義與愛,家庭的關懷應更為公眾,提高參與,並更完全地接納其他基督肢體為家人。

教會應參與大眾福祉相關事務
近年來因新政黨的成立以及對多元成家法案的關注,討論諸如「基督徒╱教會應該如何參與政治」的疑問時,容易使人陷入特定議題的框架。畢竟在討論時,話題不免走向:「對於基督徒組成的政黨聯盟看法如何?我們教會是否應公開支持他們的立委候選人?」、「你支持哪一位候選人,支持的理由是什麼?」等。倘若基督徒尚未對政治建構較為宏大的架構,便貿然回應上述問題,恐怕將導致疏離與困惑。

因此,今日台灣教會的基本挑戰及工作,便是讓教會先成為教會。教會最該扮演的角色,是不忘教會之本;未能以身作則並參與大眾福祉相關事務的後果,將使社會與國家陷入基本上均由非基督徒所設立的政治場域。自政治參與中缺席,其更嚴重的後果,有如自救主基督的軍隊中脫隊叛逃。

周學信
中華福音神學院教務長;神學研究所教會歷史與神學教授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