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9 基督教論壇報 / 特會活動

疫後教會人數成長 41% !台中美福教會門訓九代 歡樂嘉年華慶25週年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台中美福教會疫後教會人數成長 41%,發展全方位事奉,過去5年超過70間教會機構來參訪。

今年是美福教會25週年,27日,首度於南興公園舉辦歡樂嘉年華,很多攤位很快就報名額滿,舞台有年輕人的音樂表演,公園40個攤位吸引絡繹不絕的人潮,約1, 500人參與。

攤位吸引許多人(圖/美福教會提供)

28日主日的感恩見證中,有的姊妹分享,親子互動的攤位非常吸睛,很多家長參與「暖暖星球」攤位,結束後還問「明天還有嗎?」也有小組分享「我們的攤位在開幕後十分鐘,全都預約額滿,後續還有15組的朋友想要安插進來。最感動的是,神透過這次策展,讓許多家庭看見教會的不一樣,並且讓家長放心!」

「終身學習」訴求 每組邀慕道友參與規劃

台中美福教會楊中生牧師受訪時表示,這是教會第一次在公園舉辦戶外活動,以25週年慶名義鼓勵弟兄姊妹邀請未信主的親朋好友參加。這次策展主要以「終身學習」為訴求,36個攤位涵蓋健康經營、手作DIY、生活美學、親子互動、原民文化、毛孩專區,所以沒有賣吃、喝的飲食。每個攤位以學習為概念,例如學習手做芋圓的攤位,外面參與的人在學做芋圓後,還可以帶回去,全都免費。有別於一般市集攤位,很多人買了東西就走,沒有接觸機會,也無法達到福音的果效。

但是透過每個「學習」攤位,讓外面的人能依照其興趣,參與攤位的內容,加上抽獎活動的誘因,讓他們在停留的15分或20鐘內,教會弟兄姊妹在解說的互動中,可與對方建立關係。所有攤位完全免費,幾乎全教會都動員起來,在活動前弟兄姊妹就充滿著期待。有些人甚至說,他可以付費,為何是免費?但教會就是要把愛和上帝白白的恩典分享出去。

楊牧師提到,美福教會從1998開拓第一個聚會點──平福里聯合活動中心,當時主日人數才30人,如今在北屯現址有400人聚會,並且派15位大人和6位小孩去異文化長宣。在香港,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地服事夥伴教會。他表示,建立教會比較大的挑戰是信徒本身的思維。25年前,他從思恩堂出來開拓教會時,就立志要建立一個「門徒化的教會」。「門徒不是課程,乃是一對一的帶領」。

開始只有30人聚會。(圖/楊中生牧師提供)

在美福教會的1.0時代,很努力地做一對一門徒訓練,但是遇到最大的困難是「過不了三代」,到第三代後就產生斷層。他受顧其芸牧師的啟發,認為「門徒必須要有守紀律」。2015年到2023年稱為「美福2.0」時代,主要是「落實神的話」、「落實問責」。

門訓突破關鍵在「落實問責」

譬如,在主日或門訓都會教導弟兄姊妹「要愛家人」,過去很難去查驗弟兄姊妹是否落實去愛自己的家人?為達成「落實」門訓,在各個指標:讀經、禱告、服事和人際關係,都落實監督「問責」。當教會「落實」門訓,推動「關係式的門訓」之後,就開始突破。目前教會有八、九成,都在一對一的門訓關係,大家認真做門徒,為主付出不惜代價。因此現在教會的門訓,代代相傳已經有九代的門徒,還在持續延伸。近5年來,約有70間教會參訪,特別是疫情之後,教會成長四成。他認為,很多教會都在做門訓,但是無法落實的原因如下:

一、個人隱私權的問題:他說:「教牧只會教,但不容易監督落實,對弟兄姊妹也很客氣。」譬如,教會要幫助一位信用卡刷爆而破產的人,培訓對方成為門徒後,由一位懂得理財的人跟進,要對方把日記帳交出來,以便幫助對方建立良好的財務習慣。通常很多人會面有難色,因涉及隱私權,認為不方便向對方要求這麼細的財物資料。但若「門訓無法敞開透明,就容易變成兩面的生活」,就是在教會是一面,到教會生活又是另一面。因此他要求的門徒訓練必須是「誠實、透明、敞開」對待彼此。

楊中生牧師主日分享(圖/直播截圖)

二、時間運用的觀念。很多人會認為工作很忙、沒有時間,但是教會在「落實門訓」,除了要上裝備課程外,多半是要求弟兄姊妹要盡的基本義務,包括在兩、三人組成教會最小單位fire team,每天的讀經、一起禱告、聚會、服事、傳福音,這些都是基督徒基本工作,教會不過是要落實、受監督。譬如,在讀經上,每天在兩、三人的群組分享讀經心得,透過群體的動力彼此督促。

他認為,不只具有禱告的功能,而是訓練他們具有教會的功能,不只是禱告、靈修,而且能夠傳講、佈道、施洗、擘餅和裝備。當全教會都在此架構,加上一對一門徒訓練,整個教會紀律就很扎實。

楊牧師表示,若是在「個人隱私權問題」和「時間的運用」觀念能夠突破,教牧做門訓,基本上就沒有問題。

兩、三人的fire team教會從大變小

疫後教會仍持續突破的關鍵,一、疫情前兩、三年,教會已經縮編成兩、三個人為最小的單位fire team,並且賦予教會的功能來運作。疫後整個組織打散,對教會是輕而易舉的事。教會從大變小化整為零,並不困難,但是疫後要如何從分散後回來,「從小組回到大組」,由於過去彼此關係緊密,所以「許多肢體又能成為一個身體」。

二、應用新媒體,採取互動聚會。2015年開始,教會打造成為一個新媒體教會,從3歲到80歲都能夠使用新媒體。教會很早就開始訓練。疫後,應用視訊就很順手。疫情中,他們提出「不是直播,乃是線上聚會」,強調不是單向,而是「雙向互動聚會」,因此運用新媒體的技術,讓主日崇拜成為互動雙向的聚會,也就是分成以fire team為主,透過zoom連結在一起的小聚會點,主日是其中的一場聚會,有時候透過崇拜結束的活動,與fire team為單位互動,使牧師的講道與會眾是互動,而且認真參與其中。因為有互動,會眾就不會對主日講道有看電視的心態,如果不喜歡就轉台。

今年母親節聚會合影。(圖/楊中生牧師提供)

疫情結束後回到教會 還帶人來

他也提到,由於教會位於3, 000人的社區大樓地下室,進出要經過社區管理室才能進去。因此,在疫情期間,社區居民對教會活動是很緊張,因此在政府宣布停止聚會前一個月,教會就已先自行停止實體聚會。解封後一、兩個月,他們才開始恢復聚會,讓社區居民安心。由於教會內部黏著度高,因此也不擔心之後恢復實體聚會,會友會流失。甚至fire team自行舉辦佈道,邀請人留在fire team聚會,等到恢復實體聚會,又把他們帶回到教會。

教會的異象是「建立一群人去改變世界」,楊牧師從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9、20節,領受「去使萬民做主的門徒」,包括兩個層面:傳福音、使人做門徒。不僅是所有信徒成為門徒,「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使徒行傳一章8節)這指的是從本地到地極傳福音同時進行,因此教會也差派很多長宣的宣教士出去。即使沒有信主的人,也可以按照聖經真理去門訓他們,久而久之,當他們接受聖經中的文化和價值觀,就會轉化成為基督徒。

他說,通常教會帶領慕道友,會先讓他們信主、然後生命改變,歸屬於教會。但是他們會讓慕道友先歸屬,認同團體的文化,當他們被改變,然後接受主。因此這次的策展強調終身學習,讓慕道友認同教會,不是只有讀經,而是各方面都有學習,當他們與其他三位信徒一起同工,進而認同基督信仰價值,甚至願意信主。對於基督徒建造的指標,他引用路加福音路二章52節:「 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也就是在智慧:生存的智慧、生和的智慧;身量:人的健康;靈性:人跟神有美好關係;人際關係:人與人的關係。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