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30 基督教論壇報 / 社論言論

【社論】後疫情時代 新教會隱然成形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編採 追蹤

【本報主筆】全球疫情發展遠超乎想像,近期甚至有再度擴大的趨勢。儘管台灣疫情控制得宜;但是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各國卻不容樂觀,影響所及,疫情後的教會轉型幾乎已成定局。

前期崛起的mega church在疫情中崩盤,微型教會趁勢而起。美國千人以上的大型教會在關閉長達半年後,眼看苗頭不對,只要疫苗出不來,眾教會有可能持續關閉到2021年底;教會界已經意識到「轉型」勢在必行。原本猜測中的「後疫情教會」顯然成為現實,「只能維持,無力創新」的教會將在疫情後逐漸步入歷史。

傳統聚會模式大受挑戰
疫情前後最大的差別當然是「實體聚集」,台灣的教會在這部分由於災情輕微,恐怕是全球最無感的地區;但是勢之所趨,轉型只是早晚的事。台灣信徒必須跳脫安逸的現狀,敏銳意識到上帝在疫情中悄悄的作為。

前疫情的教會主要以「實體聚集」為主,實體聚會聚焦效果最佳的又是「主日崇拜」,主日崇拜又以「講員」為主。這就形成傳統教會「以牧者信息定勝負」的局面,誰能掌握主日崇拜,往往就是成功的教會。這種思想卻在疫情中遭到嚴重打擊。

以美國為例,若會友在家中網路聚會長達將近一年,有什麼理由讓他們在疫情過後大費周章,舟車勞頓回歸實體教會聚會?若一年來,弟兄姊妹都是遊走各教會網站聽道聚會,有什麼力量讓他們在疫情後,委身於單一教會?若一年來都習慣了牧者無法探訪,有什麼必要讓他們疫情後回頭,以牧者帶領為中心?

純粹從使徒行傳的教會來說,疫情正在摧毀基督教的文化傳統,邁向教會不是建築物也不是組織,而是聖徒相通的簡單「原型」。疫情讓教會往微型「分散」而不是向巴別塔的趨勢「集中」,無形中也讓教會有效脫離「聚會算人數,散會數奉獻」的刻板印象。

後疫情時代三種「首當其衝」
後疫情時代有三種影響,首當其衝的將是「牧者」。

微型教會的分散趨勢,大大削弱了領袖魅力,這是教會必要的「減肥」。不可諱言,這些年來,「講台變舞台、牧者變藝人、聚會拼場面」的流行趨勢,給牧者帶來許多誘惑,各種令人跌倒的消息,都讓牧者傳統形象大打折扣。因此,後疫情時代將逐步邁向「信徒皆牧師」的無牧者型態。

過去幾十年,教會早有許多成熟信徒具備比「神學院畢業」的牧者更適任的能力,他們不領薪水,無勞健保,用帶職或退休後的方式投入屬靈事工。微型教會也將淘汰濫用信徒愛心的不適任神職人員,更將孕育出一批真正對於「祈禱傳道」有熱忱的基督門徒,用新型態一人帶領多個微型教會。簡言之,會有更多沒有牧師的教會,不再刻意尋找牧師,而是由信徒各自分擔牧養工作。
後疫情時代第二個影響,就是「主日崇拜」的定位改變。

傳統主日「一週二小時」的模式將被迫轉變,微型教會減少了諸多勞民傷財的節期活動儀式與疊床架屋的行政,把更多力氣放在信徒家庭經營,追求信仰落戶家庭,傳福音的動力增強,效果也會提升。會眾不再沈迷大教會,而更珍惜微型教會彼此的週間互動,甚至會把週末留給家庭。教會只要「遮蓋」微型教會的會眾,在真理上不要偏差就可以,不必負擔龐雜的中央責任。

資源共享 信仰落戶家庭
後疫情的第三個影響當然是「網路事工」。

不管實體聚會有多少人,網路上同步參與的人,都會讓事工不至於徒勞無功。各教會成熟的網路技術也會讓偏鄉同步得到牧養,甚至在微型串連下,許多欲振乏力的鄉下教會,能從四面八方的基督徒得到支援,尤其在兒童與青少年事工上露出曙光。網路不僅在講道與成人主日學的訊息得到快速大量傳播,也會帶來實體事工的資源共享,改善資源集中壟斷的窘況。

總之,後疫情教會更重視效率,更厭惡僵化制度,更彼此連結,更回歸家庭,並且將在傳統教會厚實的基礎上開花結果,迎接主來。
台灣教會是否也該超前部署了呢?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