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園工人的比喻
檢舉
◎王成定(北美中華福音教會會友)
經文:馬太福音廿章1-16節
耶穌的比喻,除了少數的例子之外,一般大多沒有細節,也沒有完備的解釋。但是我們可以先找出相關的前後經文,並抓住整個比喻的重點,...
經文:馬太福音廿章1-16節
耶穌的比喻,除了少數的例子之外,一般大多沒有細節,也沒有完備的解釋。但是我們可以先找出相關的前後經文,並抓住整個比喻的重點,如此依照重點作出大綱,再作進一步的分析與解釋,就能雖不中亦不遠了。
家主慷慨展現神的慈愛
首先,我們要看這段經文的上文(即十九章的30節)與本段經文16節,兩處都有一句格言:「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
廿章1節的開頭就說「因為…」,到了結尾的16節則說「這樣…」,很自然地形成前後呼應的態勢。也就是說,廿章1節到15節,是為著解明這句難解的格言而書寫的。另外,馬可福音十章31節以及路加福音十三章30節,也都曾引用這句格言,這是額外的線索,有助於思想這句格言的意義。
廿章1節說到「因為天國好像家主」,無庸置疑地,這位「家主」就是上帝,祂是宇宙的主宰,而當時在耶穌身旁的聽眾都是猶太人,他們熟悉「耶和華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的經文(以賽亞書五章7節),知道進入葡萄園裏的工人指的就是他們—神的子民。當然也是指著所有的基督徒。
家主一連五次,每隔三小時就親自到市場上找臨時工,看到閒站的人,一定先問是否需要工作,需要工作的就雇用。除了對第一批清早雇用的工人談妥一天一銀錢之外(這是剛好夠一家六、七口人一天的開銷),並沒有超出一般雇工的行情。而對於後續的雇工只說會給他當給的,結果發工資時也是給了一銀錢,讓他的家人得以溫飽一天。
從這樣的作法看來,家主展現的不是施捨或慷慨,因為施捨是不求回報,慷慨是給予的超乎尋常;家主所展現的是仁慈和憐憫之心,這都包涵在神的屬性之中。
人的心傾向比較與忌妒
「比較」生出嫉妒之心。凡遇比較,就會人比人氣死人。家主先發工資給最後雇用的工人一銀錢,這個用意很明顯,是要試驗其他工人的心。比喻中說,第一批進葡萄園的工人開始埋怨,忿忿不平地說出他們心中的怒氣。
埋怨是神最不喜歡的事。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在曠野埋怨神的帶領,結果那一代所有埋怨神的人,通通死在曠野中。這件事給我們很大的警惕,特別是當我們為神工作的時候。
一般會「比較」的人必定對自己擁有的不滿足,看到以前比自己差的人,現在樣樣比自己好,心中就會不平。像葡萄園裏第一批的工人,不但會埋怨,進一步可能還會作出激烈的抗爭行為;溫和一點的人,心中雖也不平,但會默然不語地接受。對每一個人來說,這個比較的心要如何除掉,確實是很難的一個功課。
進入神的國全靠恩典
從葡萄園的主人分別在五個不同時段,出來找尋需要工作的人,給他們可以養家活口的一錢銀,對他們來說,這已經是恩典了,只不過需要付出一些代價而已。對於較後被雇用的工人,自然是後一批的人,比前一批的人所蒙受的恩典更大。
如果是曾經嘗過失業滋味的人,一定很難忘記四處投遞履歷表卻杳無音信,只能在無助的窘境中痛苦地一再等待。若有面談或面試的機會,就覺得希望無窮,必定會使出渾身解數努力以赴,務必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而被錄用。
一方面,神國的價值觀,不像世上的功利主義,不是同工同酬,也不以時薪計酬,而是「與神同工」就是恩典,能夠永存在天的才有價值,因而所看重的賞賜不在今生,而是在來生。
另一方面,這些工人是靠著家主的恩典,才能進入葡萄園工作,正好像基督徒也是靠著神的恩典,才能成為神的兒女、與天國有分一樣,感恩的心是不能忘懷的。
神恩待人有全然的主權
經文既已顯示葡萄園的主人就是上帝,那麼,宇宙萬物都是神所造,全地都屬於祂,也要歸於祂。祂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參出埃及記卅三章19節)。宇宙之中再也中沒有比神更大的,祂的主權與旨意誰能抗拒?其實,家主並不欠工人什麼,反而是工人欠家主,特別是最後一批的工人欠的最多;就像神不虧欠我們什麼,而是我們欠神太多一樣。
神有主權揀選我們,我們若行得不好,沒有遵行神的旨意,神也有主權挪去祂所預備要給我們的福分。
「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這句格言分別從前三卷福音書探討如下:
1.從馬太福音作者的角度看
耶穌為了彼得的提問:「我們已經撇下了一切跟從你了,將來我們要得著甚麼?」(馬太福音十九章27節)而回答:「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馬太福音十九章30節)
筆者認為可以把這句格言理解為:「彼得啊!雖然我說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然而,你若以此自滿,你的排名就不會在十二個寶座上了。下面我就告訴你一個『葡萄園工人的比喻』,你就會知道是什麼原因了。當然,你若能夠從這個比喻中醒悟而改正過來,這樣,你將從後面再恢復到前面,就是仍然可以照我預備給你的,坐在十二個寶座之中。」
這裏,讓我們看到,原來馬太精心地運用高超的文學技巧,將一句難懂的格言,以「然而…;因為…;這樣…」包裝起來,就能將真理巧妙地內藏在裏面,並且使它饒富趣味,實在叫人佩服。
另外,如果不把這句格言的文本異讀(即馬太福音廿章16節的小字:有古卷在此有「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一併解釋,就會覺得仍然有些欠缺。為此,筆者就再多加一個解釋:因為被召的工人裏面埋怨的多,將來他們不會被神選上;只有帶著感恩之心努力工作的人,才會被神選上。
2.從馬可福音作者的角度看
在彼得的提問之後,馬可記載耶穌所作的回答,就要簡化許多,完全未提寶座的事,只說為耶穌捨棄一切的人,也會受逼迫(參馬可福音十章19-30節),緊接著說的31節,就是這句格言(同馬太福音十九章30節)。因此,這句格言並不是直接針對彼得說的。
這句格言的意思是:在將來的天國裏,今世的價值觀將要被翻轉,在今生追求名譽與地位很有成就的人(在前),在天國裏他將一無所有,全被燒成灰燼(在後),他可能連天國都進不去;然而,在今生敬虔度日的人(在後),在天國裏他將會得到尊榮(在前)。
3.從路加福音作者的角度看
路加完全沒有提到彼得所問的問題,而是有人問耶穌說:「主啊!得救的人少麼?」(路加福音十三章23節)。耶穌直接明說,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天國卻是不能,耶穌也不承認一些曾經跟隨過祂的人,是屬於祂的人,最後耶穌說,神的國裡除了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以及眾先知之外,還有從四面八方,世界各地來的人,在神國裏坐席,只是「有在後的將要在前,有在前的將要在後」。
這句格言的意思是:「在神國裏坐席的席次,絕不是按照人所認為的標準—論資歷或輩份安排席次,而是完全按照神自己認為合宜的標準排定前後的席次。」
神的邏輯與價值觀,絕對是遠遠超出世人所想的,因為神的道路高過人的道路,祂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人與神之間的差別,簡直是天高地遠之別。
神國看重的生命是:有彼此分享的愛,絕不與他人比較,也絕不貪圖名利,唯獨信靠順服,遵行主的旨意,以敬虔、感恩、讚美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