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世界遺棄的全球難民洪潮
與人類歷史共存的歧視,帶來的不單是性別、種族、階級的欺壓,還有民族鬥爭、國家內戰,甚至引發國際衝突。遍地烽火的結果,致使成千上萬的無辜生命,流離失所。今天這波難民潮,已由北非和中東氾濫而遍及全球,造成人道危機。
據聯合國難民署(UN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or UN Refugees Agency,簡稱UNHCR)報導:今天全球近6800多萬人無家可歸,近3300萬人受逼逃離家國。其中以也門(Yemen,或譯葉門)為最。由沙烏地阿拉伯領導、美國支援的也門戰爭,轟炸、襲擊平民基建、醫院設施,甚至平民婚禮、喪禮、學童校車等,也無倖免。波及之廣,有800萬人瀕臨饑荒餓死邊緣,100萬人已患上霍亂,300萬在國內無家可歸。
再者,被英國廣播公司(BBC)冠予「世界最不受歡迎之少數民族」的羅興亞(Rohingya)人,在緬甸政軍殘暴武力下,120萬難民受迫離開鄉土,當中65萬5千人逃難到鄰國孟加拉(圖二)。聯合國稱之為種族清洗的典型例子,這其中又有多少身心靈破碎的受害者!
因中南美洲國家政府的腐敗,幫派暴力與毒品的氾濫,成千上萬攜老帶幼的升斗小民,跟著篷車隊逃離本地,為得安全、自由的前景,到美國尋求政治庇護。然而長途跋涉之後,在旅途盡頭卻是冷漠的拒絕。他們或是等在邊境不知何去何從,或是遭遣回到不安和危險的環境中。單在德州邊境的Tornillo城,就有近3000名未成年小孩留在「帳篷城市」,等待與在美國的親屬團聚。令人心痛的是,2018年年底有一位七歲的女孩及一位八歲的男孩死於美國邊防拘留處,死因在該文發表時(2019年1月)仍在調查中。
難民洪潮的數字不斷上升,全球平均每天就有34,000人因戰亂淪為難民,其中還參雜不少受宗教逼害的基督徒。這相當於全球每113人中就有一人流離失所,每分鐘就有24人被逼逃離家國,不少難民在逃難中受傷、死亡,恐懼與絕望籠罩著他們。海岸邊臉伏沙灘的嬰孩,鮮血滿臉、茫然獨坐、欲哭無淚的小男孩,以及浪濤中載浮載沉、擠滿尋求生機渡客的舢舨,種種影像在成為新聞焦點後,在網上瘋傳後,可曾於人們心中留下印記?
在這些人道危機面前,北美與西歐國家仍以保安與防恐之因,相繼縮緊甚至收回其難民收容政策,而傳媒亦越來越逃避報導此類刺透良心的實況。
「難民」不單是新聞裡的名詞,也可能是你我生命中的經歷。二次大戰前後,東亞、東南亞戰事頻仍,迫使多少人離家,以血淚踏出流亡之路。
耶穌成了異鄉人
聖經雖未出現難民、移民、無國籍、尋求庇護者等詞彙,卻不斷提及不同族群的「外人」:寄居、作客、客旅。向來鄙視外族的以色列人,在所等候的彌賽亞耶穌族譜中,提及五位先姆,已非尋常,其中竟有「外邦」女子迦南人她瑪、耶利哥的喇合和摩押女子路得,以及赫人烏利亞的妻子拔示巴。這樣的記載有何用意?讓我們藉由其中路得的故事,做進一步的思考。
路得跟隨拿俄米到猶大,在波阿斯的田裡拾取麥穗時,她俯服在地叩拜説:「我既是外邦人,怎麼蒙你的恩,這樣顧恤我呢?」(路得記2:10)波阿斯以恩慈款待異鄉女子路得,不僅本於他的個人道德,更是出於對律法的敬重。恩慈的耶和華早已囑咐以色列人,以各種實際的資助,款待寄居者。
在傳述榮耀的聖誕信息時,絕不能忘記緊接著發生的事:「約瑟起來帶著瑪利亞與嬰孩耶穌逃往埃及,住在這裡。」(馬太福音2:13)神聖家庭頓時成為難民家庭,神子耶穌需要逃離強權暴政,寄居外地。
傳道的耶穌其實過著與難民無異的生活:居無定所,連枕頭的地方也沒有(參馬太福音8:20);自己的家鄉不歡迎祂(參馬太福音4:28);最後在城門外受難(參希伯來書13:12)。因此,祂可以對今天的逃難者說:我了解!我體會!
因此,難民般「受苦的僕人」,就成了受苦的典範。「祂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祂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我們也不尊重祂。祂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參以賽亞書53:3-4)
不單如此,永恆、無限、榮耀、超越的基督,「…… 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腓立比書2:6-7)這豈不就是宇宙的終極「難民」形象?這位跨越天地深淵的「陌生人」,甘願來到最排外的土地,為的是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馬太福音1:21),好讓已遠離父神的我們,能有返回天上家園的途徑。
主耶穌透過震撼寰宇的「道成肉身」,為使我們因祂得平安、得醫治,最後被釘在十字架上,三天後復活。祂的死讓信祂的人罪得赦免,祂的復活使人承受永生。「道成肉身」的跨越,成了人類最得具體安慰、最能領會認同的神人關係!
然而不同政治或宗派立場,對耶穌是否算為難民卻有不同的看法,亦以此做為制定難民政策的依據。聯合國對難民定義為「因戰爭、暴政、貧窮,以及受到種族、宗教或政治逼害而逃離家國,不能或不願回去的人。」註爭議點在於耶穌一家在希律死後遷回拿撒勒重建家園,因而不算為難民。
爭論耶穌是否為難民解決不了難民潮的危機。祂道成肉身,親歷難民苦況,應成為耶穌追隨者有力並具體的啟發與激勵。
跟隨基督腳蹤者受託的責任
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逃難史中,神已明明吩咐:「……你們要憐愛寄居的,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參申命記10:19)耶穌在馬太福音25章35-45節裡,更以比喻說明,凡拒絕客旅寄居者、不留住宿、不給食物與衣服的,就是拒絕耶穌。反倒是做到給餓了的人吃,給渴了的人喝,給作客旅的住,給赤身露體的穿,病了的去看顧,受監禁的去探望,就是做在主的身上。
在談論難民危機時,並非著眼政黨或政策,而是在日益分歧混亂、人道日泯滅的後真相時代,重新喚醒基督跟隨者正視自己的責任。即便是在「客店沒有地方」的大環境,耶穌的經歷、榜樣、教訓、託付,帶出兩層信息:
1) 教導我們如何看待難民與寄居者;
2) 提醒「世界非我家」,我們自己也僅是寄居者,當如希伯來書11章所述,嚮往天上那個更美的家鄉!
就算「客店沒有地方」,我們該如何「道成肉身」,即便只是提供一個遮風避雨的破馬棚?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6:8)。
誠盼我們能在禱告裡持續記念水深火熱中需要幫助的危難者,並隨神的感動,以言以行伸出援手。無論是個人或教會,都可透過財力、人力的奉獻,加入可信賴的濟助機構,實際參與照顧難民。以書信向國會議員請願,或以和平遊行與抗議行動,申明「善待寄居者」政策的必要性。鄰裡間若有新移民,協助他們熟悉環境、適應文化。
當我們以恩慈款待寄居的難民,便是款待了主耶穌。
註:參考聯合國難民署網頁“What is a Refugee?”www.unrefugees.org/refugee-facts/what-is-a-refugee/)
文章摘自《神國雜誌》(55期:國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