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年人到耶穌這裡來】供應世界沒有的「基督的愛」 不讓教會GG了
檢舉
本次與會牧者包括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授周學信、石牌信友堂牧師董家驊、台灣基督教浸會神學院教授洪詠茹、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授林鴻信、台灣基督教浸會神學院教授彭盛有、iM行動教會主任牧師松慕強、台北復興堂主任牧師柳子駿以及淡江教會主任牧師莊育銘。與會貴賓包含中原大學校牧室牧師李信毅、楊梅靈糧堂牧師湯簡如、客家宣教神學院長溫永生以及南崁長老教會主任牧師蔡幸昇。此活動為淡江教會「台灣接棒」系列活動之一,在莊育銘牧師帶領之下,團隊於13日上午拜訪中華福音神學院八德校區為台灣的神學教育祝福禱告,下午一行人抵達中原大學,針對下一個世代的信仰處境進行神學及實務研討,期待宣教的棒子能夠繼續傳到下一代。
虛擬世界的去身體化vs.基督信仰的身體性
論壇一由周學信教授以「在科技狂飆中的福音本質與內容」為題揭開序幕,點出這世代的人藉由網路延伸居住空間,透過創造文化、思想和現實催生一個具有社交性的虛擬世界。在其中,人具有無拘束的表現力能夠塑造自己的形象,具有無限的連結力能與所有人連結,並且能與志同道合之人創造無藩籬的社群。從數位原住民到虛擬世界公民,人類發展的特色是不斷超越有限的身體。
然而,周老師藉此提出基督信仰與此不斷想擺脫有限身體的價值觀的差異。基督信仰的核心是基督的道成肉身,基督是有身體的,並非如同3D般的幻影說,看似真實卻無真實的身體。基督若無真實身體,就不能流血,也就不會有救贖。真實的關係仍需要透過身體的互動而建立。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要培育具有使命的門徒,必須在具體生活中透過身體活出真實信仰。
藉此,周老師反思真實的福音是健全的天國福音,而非人所擬制的一套救恩計畫。健全的福音有八個面向:
一、健全的福音是道成肉身的故事,主角耶穌傳講的是天國的福音;
二、健全的福音是關乎整個人的處境,而非只是交易式的個人化人神關係;
三、健全的福音能夠解決整體問題,包含人與整個受造界的關係;
四、健全的福音以天國為宏偉願景,教會必須「傳福音給貧窮者」並且朝登山寶訓的願景努力注重弱勢者,呈現上帝創造的公義與包容性;
五、健全的福音涵括基督的完整生平,包含受難、復活以及五旬升天帶來聖靈的賜予;六、健全的福音要的不只是人的信心而是一切,要求人的悔改及委身,關於信徒見證,教會應再次重視初代教會的殉道故事,而非只呈現豐盛的現世祝福;
七、健全的福音包含聖靈的大能,傳福音時更要傳講聖靈工作,聖靈不是靈恩派的專利;
八、健全的福音源自於教會並且引導人進入教會,避免使人成為根據喜好挑選教會的聽眾,教會並非服務業,而是要領人一同經歷聖經中的「奧秘」,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裡也與眾聖徒成為一家人。
董家驊牧師則回應周學信老師引用當代哲學家布德利蘭德(Jean Baudriland)對於模擬與超真實的體驗。布德利蘭德認為當代善於模仿真實,從有身體走向去身體。福音則是反過來,上帝的道成肉身帶來的真實,卻是經常令人不舒服的。聖經敘事不斷揭露人利用各種發明和科技來隱藏自己,掩蓋真實。然而,上帝也使用這些發明介入人類歷史,揭露真實。
網路時代的真相vs.真相的全貌
論壇二由洪詠茹教授藉「教會扮演正義魔人?」為題,點出現代社會面對「真相」的種種情況。「正義魔人」一詞衍伸自廿世紀後期「社會正義戰士」一社會學概念,當光明使者站在道德高地指責,卻休戚與共的無助人熱情時,很容易魔化變成「正義魔人」。網路時代帶來資訊取得的便利性,然而網路資訊的不完整,經常讓人誤以「部份真相」作為真相的全貌,加上未經深度思考和理解,以及情緒渲染和個人主觀意見經驗的強化,則加速催生各種正義魔人。
避免成為正義魔人或暴走的教會,需要重新審視面對真相的態度。真相可能不只一個,因為真相的全貌並非人能掌握。面對真相,需要培養的是更加全面理解、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有效溝通管道,特別是在衝突議題上,經常兩方都有盲點和對錯,過度敵對的立場無助於相互聆聽和溝通。
莊育銘牧師回應,當代網路現象帶來許多私刑正義,包含魔人、酸民和肉搜等。正義魔人經常不知道自己是正義魔人,如同迫害教會的保羅直到遇見耶穌才真正認識自己的本相。面對魔人現象,基督帶來的是澄清、勸慰與引導,使人真正認識真理和自己而悔改。
莊牧師與洪老師的提問對話帶出三個對當代基督徒與教會重要的提醒:
一、要避免魔化需要透過認識上帝以及學習包容與溝通,來培養公義與憐憫的雙核心價值;
二、要判斷自義與神義,不該自義,但也不能犧牲神義,要意識到我們面對的是多元中心事實的現象,但也不能走向除罪化;
三、面對「表態」的壓力,需有受苦的心志,有智慧地引導施壓者,可透過問問題使對方意識到自己的盲點,並且誠實表達認識了解的有限,以求尋求更負責的對話。
理想與務實的對話
論壇三則由林鴻信教授主講「打開教會與社會對話視窗:理想與現實兼顧的對話」,強調認真對待「對話」這件事,需要仔細考量對話的出發點以及層次。林老師引用神學家齊克果「罪的反面不是美德,而是信仰。」點出基督徒與社會對話的出發點是看自己為蒙恩的罪人,而非道德完美的義人。因此,教會與社會對話的應分三層次:
一、法律規範層次,能談的是最低層次的罪行(crime);
二、道德良心層次,能談的是中層的罪咎(Guilt);
三、信仰準則:能談的是最高層的罪性(sin),這是不在基督信仰裡的一般人無法理解的層級。教會與社會的對話,若混淆此三層次,例如把呈現信仰準則的罪性放到談法律規範的罪行層次來對話,就無法對焦。
林老師進而引用美國近代活躍於公共論壇的神學家尼布爾對個人和群體的道德觀察,呼籲對話要建立在務實的認識之上。尼布爾重要著作《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呈現其主要思想:個體可以有高道德標準的期待,但成為社會群體後的人往往做不到。個人有愛的表現並不困難,但成為群體時,直接談愛很不切實際,關鍵在於成為群體以後,「為了眾人利益的理想」往往成為遮掩「追求自我利益的現實」的藉口。因此,面對團體問題不能過於天真,群體的人往往比個體的人更壞。對於團體的期待應回應現實,以公義為最高準則;而對於個人的期待,則可以愛為最高理想。就實踐而言,公義是走向愛的過程。尼布爾的思想被稱為「基督教現實主義」,是一種沒有放棄基督教理想的務實理想主義。
教會與社會的對話需要釐清對話的出發點和層次,並且對群體有務實觀察和期待。在此基礎上,林老師提出兩點神學反思:
一、公私須分明:公領域論及法律,是一般了解的公正和正義。但私領域觸及良心和信仰不會停在表面現象,會傾向接近上帝性情。華人文化公私不分,導致一方面過於看重人情世故,另一方面又空談道德理想;
二、人是罪非聖:傳統中國文化以道德完善的好人為聖人,但基督信仰傳統卻不忽略罪的重大影響力,例如:奧古斯丁曾說:「大部分的驕傲都不是在邪惡的行為,而是在善的行為裡。」而路易斯也說過:「任何一種人類的愛,當它的熱度高漲到沸點的時候,都會傾向於認為自己具有神聖的權威性。它會把自己當成上帝意志的代言人。」
因此,林老師建議兼顧現實與理想的對話智慧要注意兩點:
一、要有接納的胸襟,但也要守住底線,因為真理是寬闊包容也是專一無瑕的。接納人不等於除罪化,除罪就不需要基督的恩典了。接納罪人需要寬廣胸襟,不接納罪則是底線。
二、在不同層次使用不同語言溝通,聖經語言需要轉譯才能與社會溝通,信仰語言對於沒有信仰經歷者是無法理解的。在不同的系統裡出入,不是只是換一種語言而已,而是需要考慮對話雙方的生活處境和經驗。信仰群體的見證,需成為恰當的語言表達,才能溝通。
最後,林老師引用馬太福音五章13-16節山上之城的見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期待教會要從反省自身做起,在社會中表達的意見,其實反過來就是對自己的期許。期待社會有公義,教會對自己也要期待有公義。
彭盛有教授回應林老師說,不只教會對外需要學習對話,教會內部的對話也需要培養真正的對話能力。而尼布爾的基督教現實主義則呈現出群體和處境的重要,環境對於個體有巨大的作用力,教會也需要時刻辨識檢討內部的作用力是否健康。教會要打開對話的視窗,要有「即興」呈現基督信仰的能力,關鍵在於認識上帝的大故事,面對衝擊挑戰無需焦慮,因為知道上帝仍然掌權。
虛實整合vs.社群牧養
當天晚上則是實務研討由松慕強牧師擔任主持,訪問莊育銘牧師以及台北復興堂主任牧師柳子駿,探討「虛實整合的社群牧養」。會中三位牧師輕鬆對談,相互交鋒,分享牧養不同族群的網路策略和經驗。
莊牧師出身傳統媒體,面對新媒體科技興起並非坐以待斃,而是不斷開發教會能量,發揮分享和串連的恩賜,鼓勵教會弟兄姊妹一同擔負起不同世代的牧養。莊牧師認為傳統媒體需要延伸,淡江教會的新媒體策略是成為平台,連結傳統媒體的教會和機構,服事需要的人。此外,也開始積極尋求錄製年輕人談信仰的單元,讓教會宣教年輕化。無論是新媒體或是傳統媒體,都是宣揚福音的器皿,教會都要善用。
柳子駿牧師認為傳統媒體搶攻網路市場的優點在於優質的內容品質。但是很多年輕人只要原創性的東西,對於轉傳的二手興趣不高,對於文章和內容的品質考慮更是其次。柳子駿牧師觀察,將對於精緻的內容,年輕人要的是真實的東西,反應了當前的群眾心理:複雜的年代,觀眾看膩包裝精緻過度的東西。福音本質更亙古不改變,但需要用諸般的智慧吸引人。出生網路公民世代的年輕人更加能接受的並非整理好的論述,而是短短的分享。現在最大的魚群就是在網路上,教會的任務是不停止地得著網路世代的年輕人,為了要得著年輕人,需不遺餘力地進入年輕人的世界,鼓勵人把傳福音當成終生職志。他也提醒,用各種方式傳福音並非鼓勵人人成為網紅,把點閱率變成偶像。面對點閱率的誘惑,更需要有真實的團契相互支持和提醒。
松牧師則提出教會若要發展新媒體,需要先認清楚教會的核心和教會的目標路線。不是每個教會都可以發展新媒體,但是大家都已在這個文化裡。近年教會已經舉辦很多新媒體研習會,研究這個世代的處境,但教會需要先自問:「我們教會是否合適做新媒體?整個教會的異象和同工的想法為何?」整個教會都在這個狀態裡才能做出春天,要不然就是冬天。教會要訓練的不是網紅,而是新媒體宣教士或媒體傳道人。
不需屬靈網紅 需屬靈宣教士
松牧師說,基督教訓練不出網紅,因為耶穌並不討喜,排他性非常強。一般人沒有遇見困難,不會覺得要認識耶穌。我們不需要屬靈網紅,需要的是屬靈宣教士。因此,教會需要幫助年輕人,首先培養門徒生命,委身基督福音,以免走偏,為了譁眾取寵而做。網路事工也要和教會策略和福音方向有關,以免訓練出只會耍嘴皮的人。透過使用新媒體的影響力,福音能夠以「滲透」方式淺移默化各級數位原住民以及網路公民,讓人慢慢發現愛上耶穌。
最後,三位牧師針對此次主題「讓青年人來」提出實質建議。莊牧師認為人性喜好物以類聚,教會要成全帶領年輕人進入網路世界,透過編列預算、人事、年度計畫,訓練年輕人來承接網路事工。子駿牧師則認為,年輕人很少看到網路就信主,網路是門面和形象,教會媒體事工重點應是讓會友自然且驕傲地介紹教會,只要年輕人覺得很酷,就容易邀朋友來,整合虛實宣教。若「讓青年人來」只談新媒體,CP值不高。更需要讓人容易邀請朋友,進到教會遇見「有料」,也就是進入關係,有基督的愛的生命和群體。松牧師則提醒,教會不要忘記「牛肉」,就是基督的愛。5G或6G時代唯一不讓教會GG的方法就是:供應世界上沒有的東西——基督的愛。媒體要做好的是時代渠道和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