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5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年輕世代想要AI完美情人?專家:它無法給出愛的溫度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梁敬彥 追蹤
分享場景(圖/梁敬彥攝影)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2013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雲端情人》(Her)以中年男子和女AI機器人談戀愛的鋪陳劇情,讓人類對於和AI進行「情感」互動,產生無限「想像空間」。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引述全球六大廣告和傳媒公司Havas一份有12000份(有效)樣本的調查報告顯示,有27%的18-34歲受訪者認為「未來和AI建立正常友誼,甚至是戀愛關係,都是很正常的」,而在東方國家的日本,同樣在18-34這個年齡層的男性及女性,則分別有58%及35%的受訪者願意跟AI交往,這背後凸顯的「AI世代愛情觀」為何?

世新大學愛情研究與教育中心主任暨社會心理學系系主任詹昭能老師,三月15日邀請國內「大數據」及「人工智慧(AI)」領域的專家、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楊鎮華老師以「AI來了!愛情怎麼辦?」進行專題演講。

人都有情感互動需求
楊老師說,人都需要來自「別人」情感的支持,無論是開心時刻的「共享」,還是挫折時刻的安慰,都希望能有即時的陪伴與傾聽的對象,至於人為何會向AI機器人「求愛」?他的觀察是愈來愈多的人覺得「和真實世界的人互動太花費心力、太麻煩」,而這也是世界進入「AI時代」的商機及危機之所在,也就是因著「一個可以隨時陪伴及傾聽的對象,它是我需要時就必須出現,想獨處時,便不必花時間經營關係」這樣的需要,符合上述條件的AI機器人會被製造出來。

但楊老師提醒,《雲端情人》的男主角在現實生活中有「人際社交恐懼及障礙」,但當他與擁有「可日夜傾訴、分秒相隨」以及「完美知音,撫慰孤寂」特質的AI情人相遇時,男主角便會enjoy在這樣的「我可以完全掌控」的關係當中,但楊老師提醒大家:「人類的情感連結,最可貴的就是包含不合理的衝突」。

因著人際關係中會有衝突、折衝及妥協與和解的歷程,讓「人」活得像個「人」,就算將來AI技術發展到可以做出「完美的理想情人」,但人性的「感知」(Perception)特質,是AI沒辦法「學」會的。

楊老師指出,依照AI技術的發展進程,製造出「當你/妳需要我時,我在;當你/妳不需要我時,我也不會離開」的AI機器人,滿足人的「感情」(Emotion)需求不會是難事,舉例來說,隨著高齡化及少子化世代的來臨,當孩子長大離家獨立生活或是另外成立家庭後,面臨「空巢期」的老人有這種具有感情陪伴功能的機器人,就顯示出其市場性,

詹昭能老師和楊鎮華老師[右]

詹老師和楊老師



爭執也是情感互動的一環
楊老師強調,AI能夠提供陪伴的功能,但不應該也不能夠取代孩子和父母face to face互動的必要性,而在男女談戀愛的過程中,需要的是「互動」,這包括「陪伴」和「傾聽」,但也涵蓋「爭執」,也就是說,即使透過「大數據」及「AI」技術的結合,可以製造出「完美的理想情人」,但人的「溫度」是AI無法克服的障礙。

楊老師提醒大家:「AI應用在各個層面或許是不可逆的趨勢,但他相信『人文美感』才是永恆」,特別是在親密關係的建造上(情侶談戀愛及夫妻關係經營),即使藉由「大數據」的協助,可以找出「100句太太(先生)最喜歡聽的(情)話」以及「100件女(男)朋友,最喜歡另一半陪自己去做的事」,但AI和大數據永遠算不出來的,就是「人際關係中『愛』的溫度。」

專講的最後,楊老師對在場的大學生拋出「你/妳在離開這個世界前,打算怎麼活?」這個問題。楊老師說,不可諱言,AI的創新及發展,的確對社會有很多的貢獻,但對他而言,在發展科技的歷程中,他堅持的就是「倫理」以及人之所以身為「人」的價值,所以他要為「AI來了!愛情怎麼辦」下個註腳,就是「不要忘了給每個所愛的人有溫度的對待」,這是AI永遠無法取代的「愛人」的力量。

詹昭能老師受訪時表示,人的一生都在尋求「被愛」以及「愛人」的能力,而在基督信仰裏,耶穌最看重的就是「人」。他鼓勵大家珍惜每個可以「給出愛」的機會,及時向所愛的人「道謝」及「道愛」,詹老師相信「科技再發達,AI永遠無法取代愛人的能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