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生前告別?】生死學教授:把握每一天感恩 道謝 道愛
檢舉
基督徒確實較喜樂談死
華人對死亡有禁忌,基督徒為何可以「喜樂談死」?吳老師表示,根據國外「宗教信仰與對死亡恐懼程度」的調查,可以喜樂談死的基督徒,普遍具有「穩定參加教會聚會」、「固定讀聖經及有個人禱告及靈修生活」與「對於聖經神的話語有充分的認識以及實踐的行動」,因為他們相信「那些藉著耶穌已經睡了的人,神要把他們與耶穌一同帶來」,因著聖經的教導,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是「寄居」和「客旅」的角色,最終都要回到「天上那最美的家鄉」,所以基督徒對於「死亡」這個必然的結果,雖仍會恐懼,但能「喜樂面對」。
吳老師說,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主」的時候到了,因著耶穌「知道自己是從神出來的,又要歸到神那裏去」,所以祂可以很坦然地跟門徒談「身後事」。耶穌明白對門徒說:「我所去的地方,你現在不能跟我去,後來卻要跟我去」。且安慰門徒:「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以及「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裏」,而這就是主耶穌因著跟「阿爸天父」有親密的連結關係,不僅可以正面看待死亡,也能把握還在人世的日子,勸勉、安慰那些「不捨」祂離去的門徒,讓他們安心,也傳遞「天家再相見」的盼望。
帶著妻女進行生前告別感恩之旅
2017年,吳庶深就帶著妻子及兩個女兒到自己留學的英國進行「生前告別及感恩之旅」。吳老師說,「生前告別」並非一定要等到身罹絕症「病入膏肓」死期將至的前夕才來進行,而是在身體還健康以及語言表達及行動自如的時候,就可以藉著與所愛的人(通常是家人)創造「共同美好經驗及回億」的方式陸續進行,這樣在面臨「人生道別」的時刻,就可以減少「有愛之語來不及說,有掛心的事還沒有完成」的失落、悲傷及遺憾。
談到進行這次「生前告別及感恩之旅」的發想初衷,吳老師說,是因著他在《基督教論壇報》讀到一篇出自美國醫療學會刊物的外電編譯,內文寫道:「40歲被診斷罹患成人糖尿病的男子,可能短壽11歲」,而他就是在40歲時罹患糖尿病,以台灣男子平均壽命77歲來計算,他很可能「只」能活到66歲,而他已經58歲了,很可能無法如願看到兩個稚齡的女兒成家,所以他要把握時間,帶著太太及兩個女兒重回當年求學的英國伯明罕大學留下共同的美好記憶。
吳老師說,他的大女兒是他和太太在英國攻讀學位時,上帝恩待他們夫妻擁有了這個「愛的結晶」,並在當地誕生,而小女兒也是他們夫妻學成返台的那年(1999年)7月誕生的,而從2000年起,他們已經十餘年沒有再踏上伯明罕大學,所以這次的旅行,他帶大女兒去看當年她出生前產檢的醫院,他也和女兒分享爸媽求學的經過和故事,以及一同去爸爸最喜歡的彼得兔的故鄉照了留念的「全家福」,也藉著這趟旅行,讓兩個女兒和他及媽媽有了共同的美好回憶。
去年(2018),吳老師則是帶著大女兒和二女兒到爸爸出生的故鄉香港進行「尋根之旅」,在掃墓的過程中,吳老師跟女兒分享爺爺奶奶帶給他的美好榜樣及身教,吳老師也帶女兒去看自己在國小及國中所住的故居,跟她們訴說著自己的成長故事,吳老師對女兒說:「哪天爸爸真的離世了,即使天空不藍,妳們仍然可以歡笑,因為我們有共同的美好回憶及信仰。」
而在課堂上,吳老師也跟認為自己「距離死亡還很遠」的學生們談死亡,吳老師說,隨著世界上恐攻及氣候變遷所導致的災難頻傳,「死亡」已經不再像是「個人化」的隱密性經驗,而是「隨時都可能到來」,所以,把握每一天好好地活出「感恩、道謝及道愛」的生活,這樣當我們自己或是所愛的親子要跟這世界「道別」時,我們就比較不會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