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死亡的勇氣】靈性關懷師:最掛心的,常是還沒處理的關係
檢舉
陪伴走過恐懼及不安情緒
「一個人被醫師確診罹癌後,伴隨而來的,多半是恐懼以及不能接受的情緒,他不確定自己是否被愛,以及還有沒有能力去愛!」周牧師說,她曾在安寧病房接觸到一個癌患,對方非常憤怒地對她說:「我死後,若遇見上帝,我最想做的,就是賞祂兩巴掌!」也有已經停止聚會很久的主內末期患者,在安息前提出「身後事要用教會追思禮拜的方式的心願」,周牧師便扮演「橋樑」,找來對方熟悉的牧者及教會主內肢體參加追思禮拜送癌患安返天家。
所以,協助罹癌者可以「先與自己和好」,包括接受自己已經罹病的事實、處理憤怒的情緒(包括對上帝的不滿)以及隨著病程的發展「逐漸接近死亡」的恐懼,他們才有機會可以慢慢平靜下來,開始思考及主動有意願去面對及處理自己的「身後事」(包括遺產的分配、預立遺囑、葬禮的型式以及哪些是還沒有處理、但需要處理的人際關係),這個從震驚恐懼到平和接受到付諸行動,是個不容易的「歷程」,她的經驗是,跟神關係愈好的基督徒比較能夠重整自己樂觀面對「好好SAY GOODBYE」。
周牧師曾經協助病危的插花老師在安寧病房辦「圓夢Party」。這位在花藝界很有能力長輩在生病之後,雖然無法再參與最愛的花藝活動,但她的心願就是能「再看看以前教過的學生」。那天,多半也是銀髮族的學生拿著各自的插花作品來探望老師。這也讓已經臥床的插花老師和學生互動時,可以眉飛色舞地聊起昔日快樂時光,重燃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那位老師的女兒也準備了小禮物送給大家,讓重病的插花老師和學生及家人有一個很溫馨的「生前道別」,雖然那位老師不是基督徒,但也在周玲玲以「關懷師」身分的禱告中,獲得了心靈的平靜。
周玲玲也分享協助癌症病患藉著「套戒指」做生前告別促成婆媳及母子關係恢復的故事。原來當時這位罹癌的先生,是跟媽媽的母子關係破裂,而這位媽媽對於兒子所娶的老婆及這對婚姻也是不接納的。
在生前告別中關係被恢復
生病的病人是不到40歲的先生,孩子都還很小,太太有個未了的心願就是「當初結婚的時候,夫妻沒有套戒指」,而先生也願意在有生之年完成太太的願望,表達對她的愛。
周玲玲協助婆婆寫一封信給媳婦(信是婆婆自己寫的),本來婆婆還在猶豫要不要在媳婦面前唸出來,但在套戒指儀式進行的當下,婆婆決定唸出來,當時媳婦當下哭到不行,媽媽也對病榻上的兒子表示對他的虧欠,在這場聚會中,婆婆感謝媳婦對她兒子的照顧,也跟兒子道歉,原來當初她反對的這個婚姻,不接納的這個媳婦,是這樣「不離不棄」地愛著她的兒子,也就在淚水及愛與寬恕的氣氛中,親情大和解。
周玲玲牧師的先生溫鴻基牧師甫於今年年初癌逝。周牧師回想,兩年多前,溫牧師剛發現罹癌時,就已經是「第四期」,並且是已經轉移的狀態,發現生病的那個禮拜,溫牧師就把太太和兒子叫到身邊交待身後事。溫牧師當時不是直接跟兒子講「遺產」而是講「故事」。溫牧師跟兒子講爺爺如何白手起家,溫牧師的遺囑包括「上一代的故事也要讓兒子知道」,要告訴孩子,阿公及阿婆是怎樣的奮鬥與努力,後人要懂得珍惜,而在溫牧師生病的那兩年八個月期間,她們一家三口也不斷彼此道謝與道愛。
而周玲玲牧師本身也豁然看待自己的身後事,包括請兒子司琴、自己預錄在安息禮拜要講的道,周牧師說:「我們來自於神,將來也必要歸於神,這是好得無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