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陵(新北市五華國小教師)
又到了慎終追遠的清明四月天,和家人齊聚掃墓的日子。基督教墓園作為信徒追思的記憶場域,多可看到墓碑銘刻聖經經文,若進行喜愛程度排行榜調查,我想必定有「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翰福音十一章25節)這句話是主耶穌親自對馬大(拉撒路的姊姊)說的,除了是安慰她,更為信仰增添活潑生動的力量。對於在世的人來說,乃是宣告生命的主宰在於神。
復活是盼望,也是權能。唯有創造宇宙萬物的神,才能為世人開闢這條盼望與權能的復活之路。也因此,主耶穌的復活,成了所有信徒的模範;所有的信徒,將來有一天也要走往復活之路。
宣告生命主宰在於神
臺北市轄內最早的基督教墓園,就是以復活二字命名的「復活山莊」,距今已屆一甲子的歲月。復活山莊位於北投稻香路,順勢而上可接往淡水小坪頂。1959年中國信義會劉道生牧師(1885-1961),為使蒙主寵召的信徒有安息之所,在積極促成下,由宗派內的三間教會靈光堂、生命堂與恩光堂,以及臺灣信義會數間教會共同發起成立「基督教信義會北區信徒公墓管理委員會」(已更名為信義宗福祉會),於1960年六月2日在小坪頂設立墓園。世事難料,復活山莊的首位安葬者,卻是劉道生牧師本人。
時間向前推至1927年,當時中國北伐戰爭動盪,大批外籍宣教士撤退離華,挪威信義差會在豫鄂陝(河南湖北陝西)一帶建立宣教據點,不得已將牧養重任交託給中國本地同工,分別有河南的劉道生、韓修敬,湖北的柳照堂、魯大貴,被按立成為第一批本地籍牧師。
聖靈之火燃起奮興歲月
1929年,著名的山東大復興先鋒—挪威宣教士孟慕真(Marie Monsen, 1878-1962)在河南南陽奮興講道,劉牧師在聚會中感受到神的大能,他說:「孟教士講信心的信息,使我感覺我的屬靈狀況很差,好像站立不穩,聖靈責備我,我就更認識自己。如今,我以新的眼光來看自己,看見我是何等大的罪人,同時我也看見神的恩典是何等的浩大。」
1920、30年代,中國各地的奮興運動如雨後春筍般發芽成長。「主啊!奮興你教會,先奮興我!」這是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推動「五年運動」(1930-1934年)的口號,劉牧師在中國教會歷史的復興洪流中,躬逢其盛。他曾經回憶:「聖靈帶我經過各樣的試煉,後來我到處開奮興會,神祝福了我的工作,我決定繼續求聖靈充滿我,使我成為空的器皿,為神的榮耀擺上。」奮興之火始自孟教士,傳給劉牧師,再到河南各地教會信徒,好像一顆石子投進水中,激起陣陣漣漪。
劉牧師經常在豫鄂陝各地主領奮興會。據牧師長子劉獻之弟兄回憶,有一回南陽會堂內外坐滿了人,那時沒有擴音設備,但牧師聲音宏亮,會堂各處皆可聽得清楚。聚會第二天,聖靈動工,會眾認罪悔改痛哭流涕,很多軟弱、冷淡的信徒,心裡再次被神的話語火熱吸引。
他們都在訴說復活盼望故事
1952年十月劉牧師夫婦來臺,在臺北市成功新村(今大安區成功國宅)市場前的木屋,開荒佈道建立靈光堂教會。1961年十月23日中午,殷穎牧師來訪祝壽,劉牧師送客後再外出探訪,及至傍晚返家,因身體不適未用餐便先行小憩,未料晚間劉柴溫良師母查看時,劉牧師竟已安睡主懷,享年78歲。
在復活山莊的最高處,是劉牧師夫婦的合葬之墓,旁邊有涼亭,墓碑則刻有讚美詩147首全文歌詞,甚是少見,因一般多刻聖經經文。「道生堂」是1990年興建的,二樓作為禮拜堂,一樓是辦公室,地下室設納骨區。我曾在北海岸任教服務,每天開車必定經過復活山莊,聽靈光堂杜聖恩牧師說:「這條山路,早期交通不像現在容易,棺柩得靠人力從山下抬上山。」大時代下經歷中國奮興運動的歲月,知名的像是丁立介牧師與楊懋春教授,兩位都是山東人,也葬於此地。
清明時節,登高遠眺,山下關渡平原翠綠宜人,而山上座座墳塚,不論是認識的或不認識的墓主,都在訴說復活盼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