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倫:教會應放下「本位主義」福音門檻 貼近在地文化讓百姓感受真福音
檢舉
黃國倫牧師分享,過去他在淡江教會開拓時期,剛從美國回來的他,滿心火熱地傳福音,甚至在淡水人潮最多時刻,走到教會前方進行露天佈道會,大聲呼喊:「你們這些人要認罪悔改!」但得到的結果竟是其他地點人潮滿滿,唯獨教會前空無一人,許多人甚至繞路到前方,不願經過教會前面。
他反省說,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我們深信人人需要福音,但如今許多人不願意接受這份福音,極大的原因是因教會建上了門檻,甚至形成另一種文化;而教會文化與當地文化的格格不入,使福音對當地百姓而言,沒有任何的感覺與連結。
讓福音貼近在地百姓需要
黃國倫引用聖經使徒行傳十六章,講述保羅在面對猶太人、希臘人使女、羅馬人官長時,知道他們是不同族群及擁有不同文化的人,保羅就以不同的方式將福音傳遞給他們。保羅以「講道」分享福音給猶太人(使徒行傳十六章14節);以法術能力將福音傳遞給使女(使徒行傳十六章16節);在面對羅馬官長時,保羅以「好行為」見證福音(使徒行傳十六章26-30節)。黃國倫指出,保羅所行的正是福音處境化——「同樣的福音,用不同的方式將人領到主的面前」。
「如今許多教會只帶著福音的出發點,卻以『聽我說』的方式傳福音,往往得不到果效。因為對方無法體會到所講的福音,是與他有關係的。」他說,福音處境化是在不更改福音的核心下,讓福音貼近在地文化,以至於對方能夠聽得明白所分享的福音,而非一味以「本位主義」式告訴對方,福音就是如此,要或不要接受。
方法非取代福音與基督
但黃國倫也提醒,「將傳福音的方式貼近在地文化,絕對不是變成在地文化!」傳福音是以基督為核心,傳福音方式則是為得福音結果的方法,所以任何傳福音的方式都是要「為了基督得著更多的人」;但當方法取代了福音與基督,所得到的結果將會是天壤之別。
最後他表示,福音處境化不是用教會文化的門檻,造成許多人無法進來;而是了解對方的文化與需要,感受到「我們是願意與他們共處的」。當然,在福音貼近在地文化的方式傳遞,並不是意味對方所有的都是對的,而是告訴他其實神的計畫是如何。「教會可以如何幫助當地百姓?」從在乎與關心在地所需要,並為他們做出實際的改善,當我們願意服事這些有需要的人時,相信藉著「好行為」必定能夠讓對方感受到福音真實的愛!
「福音:改變一切的大能」論壇另有黃國倫牧師談「福音神學」、台北101教會/南港心欣城市教會執行牧師黃偉南談「福音更新」、台北信友堂英文部主任牧師金炳勇談「使命群體」、CITY to CITY亞太地區植堂網絡執行長Guna Raman牧師談「教會植堂」、Redeemer CITY to CITY全球福音運動催化策略副總裁Jayson Kyle牧師談「城市異象」。
相關新聞
自然植堂是傳福音最有效方法 遷移世代教會勇於進入城市為主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