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台灣能源轉型議題,生態關懷者協會秘書長陳慈美受訪表示,台灣是自然災害高風險的國家,屬於不合適蓋核電廠的地質。現今的國際能源趨勢,在核電的產量部分是不斷往下降,許多國家已推動「再生能源」為能源轉型的主導。目前核能佔台灣的發電量12%,並不算多,所以面對2024年的核電廠除役,台灣也更應落實非核家園的能源轉型,讓環境回歸自然發電,減低汙染問題。
「其實自然界本來就是依靠吸收太陽能再轉為能量,所以全世界最好的電力來源,當然也應該回歸到上帝創造自然的再生能源!」陳慈美笑著說。
讓環境回歸自然發電 減低汙染問題
參訪原委會核能研究所時,綜合計畫組副組長洪煥仁博士也表示,目前核能研究所也正在發展「電漿」、「儲能」及「微型電網」的研發,盼透過自然能源及新科技的結合,讓社會發展愈來愈走向環境友好的綠色國家。其中特別提及,目前正研發可替代核能的「液流電池儲能系統」,它是可循環利用且使用太陽能所產的放電與儲電系統,對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及汙染相比一般的儲能系統來的小,盼提供社會健康綠電的方法。微型電網的研發則強調導入再生能源及有效整合區域式發電能源,特別針對災害後,能夠立即將電力輸送至被「斷電」的孤島,提高緊急救援的速度。
參訪清大反應器館時,清大二等核能師李進得也帶領學員參觀目前國內唯一運轉中研究用反應器——水池式研究反應器(THOR)。他提及,THOR除了用於研究也可用於「發電」,但兩者運用的用途截然相反,在「研究」層面是用於將核分裂反應產生游離輻射,以冷卻系統排除熱能;應用在「發電」則是將核分裂反應產生能量,把游離輻射隔離與排除,得到發電能量的作用。
與會的徐純慧姊妹受訪時說,自己對環境議題有興趣,但過去沒機會接觸相關知識,目前在能源教育課程中,她發現原來除了核電廠,還有許多非核能的替代方法,自己也不再擔憂核電廠除役的問題。
除了學術面參訪,陳慈美也期盼教會界更多從信仰的教導結合生活實踐,給予弟兄姊妹更多環境相關的教育,看重上帝託付人類要扮演好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