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法謝緯跟隨基督】「信徒行傳」代代提筆接力來完成,見證聖神做工的行跡!
檢舉
◎謝大立牧師(溫哥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駐堂牧師)
「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哥林多前書十一章1節)
謝緯牧師/醫師是我景仰的信仰先輩,但是在歷史的時光隧道中卻未曾有生命的交集;1970年6月17日在前往二林的路程中他安息主懷,十個月後我才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雖無謀面之福,但他的生命故事卻一直是我成長的養分。他的外甥女高白珠(黃博仁牧師娘)一家四口與我家成為上下樓鄰居時,時常聽聞她述說母舅謝緯牧師的宣教事蹟。白珠阿姨常會眉開眼笑得意地提及:「我欲來去南投找阮阿妗(a- kīm)啊⋯⋯」
另一個因緣是因著我老爸的手藝,在上帝奇妙的牽引下,埔里謝緯紀念青年營地早期的棉被都是MIS(made in 謝家),每一件都是我家父(謝正次長老)和家母(謝林昭月長老娘)親手打造出來的手工棉被。趕出貨時,父母時常數日熬夜趕工,無暝無日。做孩童的我們最喜歡等待完工,跟著送棉被去營地,那有一種莫名的驕傲,因為可以去信仰前輩做工的地方沾點宣教氣息。果不其然,在我大專到神學院時期,幾乎每年寒暑假都在謝緯營地打滾,參與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基督精兵營、基督精兵戰鬥營⋯⋯等大大小小的營梯,當時那裡似乎成了我第二個家。因此也更有機會聽到許多謝緯「為主作愚人」的故事,營地的賴貫一牧師、牧師公、信誠兄⋯⋯等都是很讚的說書人。
為主作愚人 缺少整理的生命故事
沒想到這股無形的力量,在上帝的牽引下,導我走入研究謝緯的旅程。在我道碩研二的那年(1996)修了鄭仰恩教授的台灣教會史,因著課堂上同學的一席話,引發我了的好奇心。負責報告的鍾文鴻牧師(改名撒該)感慨的說:「像謝緯這樣認真做工的牧者,沒有人好好地整理他的生命故事,實在可惜!」當時坐在台下的我,半信半疑地心想:「咁有影?南神這麼注重本土化研究的學府,有這麼傑出貢獻於台灣本土宣教的校友,怎有可能都沒人整理呢?」後來,我和當時的指導教授鄭仰恩牧師商討後,決定先南下查詢台南神學院當時的學位論文以及相關的學術期刊,也特別拜訪了鄭兒玉教授和林信堅牧師等熟悉台灣教會史的學者,更尋求院長室的協助,查詢謝緯當年的相關學籍資料。結果,收穫真的相當有限,史料盡付闕如!這更加使我納悶:「這哪有可能?」「為什麼台灣教界會這麼忽略本地傳教者的歷史書寫呢?」(註:其實,謝緯的事蹟一直以來算是受到了不少關注,還有其他更廣大的傳教者的行跡未被認真記錄、報導。)
於是,我開始轉向學習口述歷史的研究方法,在指導教授安排下,得張炎憲教授的指點,就著手展開訪談,舉凡曾經與謝緯共事過的我都盡可能去訪問,如高俊明牧師、王金河醫師、蘭大弼醫師、瑪喜樂阿嬤、胡文池牧師⋯⋯一直到謝綸長老、謝緯牧師娘(楊瓊英醫師)等。一個個歷史見證人道出他們生命中所經歷的謝緯敘事,加上訪談過程意外蒐集到的許多寶貴史料,促使我為著這本道碩論文延畢一年。驪歌聲中送走的同學,各個都去當傳道師了,而我(和新婚妻子妙萍)就蹲在草山華岡租的小房間裡寫了「謝緯和他的時代」,洋洋灑灑二十多萬字,在1998年5月完稿送件,卸下重擔,對所有幫助過我的人終於有個交代了。
盼更多本地生命故事被看見記錄
原以為畢了業就可以專心的牧會,然而在1999年的文字事工主日,時任公報社社長的張立夫牧師前來我所牧養的鳳山西門教會請安報告,在交談中他問起:「聽說你的論文寫了不少字,要不要再努力修改一下來出版?」我愣了一下,暗自掙扎著——「從來不敢肖想出版的事?豈有影?那不就又要再重頭來過一次嗎?」在張牧師熱情的挑戰下,我硬著頭皮接下戰帖。在妙萍的協助下,我分成兩冊整理,一冊是論文本文,一冊是相關史料,我們一起完成未曾想過的出版任務。2001年由台灣教會公報社分別出版了《謝緯和他的時代》,以及《謝緯日記》。
走筆至此,僅以謝緯研究的經驗再次拋磚引玉,祈盼更多本地傳教者、信徒的生命故事得以被看見、被記錄。我深信還有許許多多跟謝緯牧師一樣精彩的信仰見證正等著我們去挖掘,其中更潛藏著豐富的史料等待研究者認真地爬梳。然而,因著許多信仰前輩都十分客氣、謙虛,謹守聖經教導「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馬太福音六章3節),往往會像楊瓊英醫師一樣的表達:「謝緯所做的,是他應該著做,他完成上帝託付他的使命。這無啥物啦!」但其實,就使徒行傳的角度來看,聖神降臨最重要的祝福是賜給信仰基督的人有能力得以為基督作見證。因此,記載基督信徒的見證當然是教會應當看重的事啊!願台灣人的「信徒行傳」代代提筆接力來完成,見證聖神做工的行跡!
「上帝是我生命中最偉大的力量」(謝緯)
2020年6月17日為謝緯逝世50週年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