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影想人生》成為一個點燈者──思想電影《攻其不備》╳《心靈捕手》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徐硯美 英文的「啟發」有兩個單字,一個是「inspire」,一個是「enlighten」,其中「in」與「en」在拉丁文的字源中,皆有「役使」之意,即「誰(主詞)使誰(受詞)能夠……」;然後,...

◎徐硯美

英文的「啟發」有兩個單字,一個是「inspire」,一個是「enlighten」,其中「in」與「en」在拉丁文的字源中,皆有「役使」之意,即「誰(主詞)使誰(受詞)能夠……」;然後,我們再來看「spire」與「lighten」這兩個字:「spire」是尖頂、尖塔的意思;而「lighten」是照亮、發光的意思。如果把這兩個單字拆解再合起來看,就讓我想到馬太福音五章14-15節:「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

在教會,我們常用這段經文,解釋基督徒在世界當中的職責與身分,耶穌說我們理應是「光」,是造在山上的「城」,這二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無法隱藏/被看見」。然而,我們比較少會注意最後那句「照亮一家的人」,也就是我們成為「光」與「城」真正的目的,並不是只是為了「被看見」,更重要的,就是「使人能夠看見」,這就是我對聖經的比喻:城的「高」以及光的「亮」跟「啟發」之間的關係的解釋。

從而,我想透過兩部電影,來讓我們一起思想,當我們的生命在教會,在基督耶穌的光照下被啟發後,我們是否也成為他人生命的啟發者,也就是成為一個「點燈的人」。

看見人生命中的潛能
2009年,由約翰李漢考導演的《攻其不備》,是以半自傳的方式,改編自美國美式足球聯盟卡羅萊納黑豹隊的麥可‧奧赫的真實故事。故事敘述奧赫(昆東亞倫 飾)來自破碎家庭,成長在美國低下階層的黑人社區,惡劣的生活環境充斥毒品、暴力及各種犯罪,讓他自小雖然有社工介入將他轉至寄養家庭,但是,缺乏安全感的奧赫不斷逃離這些寄養家庭,直到他17歲,年屆高中要轉大學的最後一年,他卻幾乎沒有好好上過完整的一堂課。

後來,擁有偌大身軀的他,在寒冬的路上穿著短袖邊走邊瑟縮發抖,被開車經過的蓮安杜希(珊卓布拉克 飾)發現,杜希毫不猶豫地將奧赫帶往家中,給予熱食與衣物,同時打破了當時社會尚存的黑人與白人之間的隔閡,無條件地將奧赫視作自己的家人。這個舉措讓奧赫受寵若驚,他數度想要像過去一樣逃離杜希的家中,可是,個性直率熱情的杜希卻對奧赫始終不離不棄。

杜希讓家中的孩子視奧赫為哥哥,她與丈夫也將其視為自己的親生孩子,他們聘請家教老師來為奧赫補習,從最基礎的學科重新學起,並且,他們看到奧赫的身材,認為他相當適合打美式足球,於是就協助他加入了學校的美式足球隊。

杜希讓奧赫的心防逐漸卸下的最大原因,就是改變他那顆「被拋棄的心」,她從未要求奧赫要為她做些甚麼,甚至當奧赫特別要表現給她看時,她都會要奧赫換一個角度去想:她想讓奧赫重新明白,學習、打球甚至是勇敢地面對自己成長過程中不光彩、痛苦的過去,是關乎「自己」的,是為了能讓自己更好而做的。不是杜希找到奧赫的自我價值,而是杜希讓奧赫自己發現了自己是有價值的。

最終,奧赫在學業與運動表現上從零開始,變得優秀、頂尖,甚至多間頂尖大學的美式足球隊都前來杜希家爭取奧赫入學,而奧赫在大學畢業之後,也順利進入職業隊開啟了他的職業生涯。

13878008 - open hands of a man holding a light bulb

引導人生命中的迷惘
1997年,由葛斯范桑所執導的《心靈捕手》,敘述一個叛逆不羈的天才少年威爾(麥特戴蒙 飾),他與《攻其不備》的奧赫不同,他並非「逃離」寄養家庭與學校體制,他是主動「拒絕」這些寄養家庭與學校體制。

威爾的超高智商,讓「圖書館」成為他最大的「學校」,他可以背起每一本他讀過的書籍,甚至哪一句話在哪一頁,重點是,他甚麼書都讀,就像一座會活動的圖書館一樣。然而,知識並沒有馴服他青春的躁動,他與好友查克(班艾佛列克 飾演)每天到處開車鬼混。

偶爾,威爾會去麻省理工學院當打掃工賺取生活費。而任教於數學系的高等數學教授藍伯(史戴倫史柯斯嘉 飾),他是菲爾茲數學獎的得主,有一次,他在系上公布欄寫下一道連他都未必能解得開的數學題,希望學生能夠自告奮勇去解開它。

不料,在走廊打掃的威爾隨手拿起粉筆,就這樣把題目給解開了,藍伯瞥見,想要叫住他,威爾卻逃開了。藍伯回頭看見版上的題目,正確無誤,非常地驚訝,於是開始尋找威爾。

此時威爾卻因為打架滋事,重傷害罪被少年法庭宣判要進入少年觀護所,藍伯找到了他,他知道倘若威爾被關入少年觀護所,再出來之後,性格可能就會更加偏激,他不想威爾浪費自己在數學上的天賦,所以便向法官求情。法官准允保釋,但威爾必須定期向心理醫生報到,並且接受評估。

 

杜希讓奧赫逐漸卸下心防的最大原因,就是改變他那顆「被拋棄的心」;尚恩醫生則毫不擺出醫生的架子、從不掩飾自己的軟弱,終於與威爾建立信任與友誼。


藍伯介紹了諸多心理醫生給威爾,但威爾的聰慧與桀傲,讓這些鼎鼎大名的心理醫生吃盡了苦頭。直到藍伯找到了自己的大學同學,現在在當心理醫生的尚恩(羅賓威廉斯 飾)。

尚恩不像先前的那些心理醫生,他讓威爾自己選擇要來不來,以及要不要分享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尚恩在威爾面前毫不擺出醫生的架子,他不掩飾自己的喪妻之痛,這讓威爾漸漸卸下心防,與尚恩建立起信任與友誼關係。另一方面,情緒越漸穩定的威爾與藍伯開始了許多數學研究,並且成效卓越。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結尾,它並不是結束在威爾有甚麼大的成就,因為他沒有繼續跟藍伯把數學研究做下去,也沒有去赴他所應徵的大公司的職位。而是有一天,威爾的好友查克像既往那樣,日復一日地去敲威爾家的大門,他發現威爾已經不在了,鏡頭帶到他心有靈犀地莞爾一笑,隨即轉身上車,他知道威爾終於離開了長期以來迷惘的人生,而有了真正要追尋的事物了。

啟發即等人自己情願
耶穌曾引用詩篇一一八篇22節,來比喻自己彌賽亞的身分說:「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很多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要先找到那個「有能力的人」或者是先看見那些人已經具有的「看得見的能力」,因為對應著眼前的事工,對應著眼前要解決的問題,耕耘一個人的生命,所需要的時間太久了,我們無法解決當務之急。

可是,我卻在《聖經》中看見,無論是舊約上帝對每一個祂所使用的人的呼召與預備;還是新約耶穌基督帶領的門徒,乃至後來的使徒保羅。神都是用數十年的時間,用這個人的生命去「inspire」、「enlighten」祂所要使用的對象。上帝的思維,不是採集的思維,看到果子成熟了去摘取它;祂的思維永遠是耕耘的思維,甚麼是耕耘的思維?就如同雅歌所說:「等他自己情願。」

當我們要為上帝成為一個「點燈的人」,我們是否也能夠像上帝是看見我們未來的潛能,而不是看見我們過去的不能呢?以致,等待我們也能像上帝等待我們自己情願那樣,等待他人呢?企盼這樣的詰問,也能幫助我們產生「inspire」與「enlighten」的果效。

編按:《攻其不備》為保護級,《心靈捕手》為輔導級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