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約歷史書教我們的事 胡維華:看見神盟約永恆性、重新歸回上帝心意
檢舉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中國人史觀,是以史為鏡,但以色列的史觀卻非常獨特!」校園書房出版社六月15、17日舉辦的「舊約研究導論——胡爾摩斯八堂課」2019斯托得紀念講座,講員中華福音神學院胡維華博士於...
他也帶領大家在舊約歷史書中以色列的被擄歸回,幫助我們能夠「歸回上帝心意,活出屬神文化」。
時間是神聖 過去歷史與今天有關
胡維華提到,中國唐太宗在追思魏徵時曾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告訴我們可以藉著過去發生的事件和作為,從中得到教訓和智慧,幫助我們做出更聰明的決定,避開過去的盲點和過失,這也是傳統華人長久以來對歷史的看法。他也研究古近東,不論在古埃及或美索不達米亞的古巴比倫的文明,在意的不是歷史,因為歷史不夠久,他們更在乎的是神話,因為這神話可以為權力背書。
胡維華接著說明以色列特殊的史觀:
一、從歷史事件中體會現今處境的意義。
以色列對於歷史時空有不同於一般人的理解,就是「時間是神聖的」。譬如以色列人所稱的「聖殿」,因原來敬拜事奉的聖殿沒有了,在新約提到「我們的身體是聖靈的殿,是神藉著聖靈居住所在」;現在的「聖城」耶路撒冷,也與過去相去甚遠。所以,空間在聖經雖有神聖的概念,但卻是相對次要的,主要藉由這觀念指向更重要的精神——我們聖徒就是聖靈的殿。
他說,聖殿的神聖性是透過一些作為來持守,包括祭司利未人要維持聖所的潔淨,其他人不可干犯破壞;以色列人從神創造六天後,停了一切的工進入安息,定那日為聖日;進入聖殿敬拜歌頌神,享受與神美好關係,固然與我們有益,但在時間上當我們守安息進入聖日時,是我們被神聖化,因為我們從世俗價值觀被釋放出來,回到以神為首要的優先順序,重新改變心思作為。這是以色列對於時間神聖的概念,就是過去的歷史是與今天生活有關連。
二、與神盟約的永恆性。
胡維華說,不論亞伯拉罕之約和摩西之約,對信仰正統的以色列人認為,他們世代都在神的盟約裡,因為這約是與他們先祖立的因為盟約永恆性,讓他們常回到歷史中。
歷史書中的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列王紀上下,從以色列亡國被擄的危機中回顧檢視歷史:自我身分與使命、上帝的心意與作為、歷代君王的信仰。亡國的原因則是:宗教的混雜主義、真假先知不分、南北國間複雜關係。
從亡國被擄重新檢視歷史
他說明,以色列在亡國時面臨重要的選擇,有的是放棄信仰,認為「這是我的神與巴比倫神爭鬥,我打敗仗,從此我也放棄神。」若仍自認先祖的神與自己有關連,亡國被擄就會產生身分認同的危機。他們又如何面對欺壓自己的人?對人生的信念、想法、立場為何?
胡維華說,以色列在亡國危機下「重新檢視歷史,找到自我身分與使命,明白上帝的心意與作為,回到歷代君王的信仰。」他們重新思考亡國的原因?包括:1.宗教的混雜主義。以色列人再度進入迦南,是「低文明進入高文明」,不論先祖去過的示劍、伯特利等地,迦南人已經多年在那裡敬拜他們的神,可能在同一建築或同一祭壇已有不同偶像的崇拜,影響以色列人甚麼都拜,宗教的不純正引發神的怒氣。這是為何後來約西亞王要廢一切的丘壇。
2.真假先知不分。北國先知真假不分,在列王紀下十七章提到,這些先知逢迎拍馬,在乎自己生活享受,可以被收買,不像真先知。南國國力不如北國,從南北國交戰分裂,發展成彼此依附共存,南國也學北國,導致最後滅亡。當他們回顧歷史,常看到被擄後的反省,例如歷代君王的信仰,當時犯甚麼錯誤?也再度重新認識自己的身分、上帝的心意作為,重新更新自己的信仰,這是被擄時期的心得。
最重要是歸回上帝心意
在歷代志上下、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是「歸回」之後的作品。但「歸回」是回到土地,重新築壇獻祭嗎?胡維華強調「歸回」:
一、歸回最重要的是「歸回上帝的心意」;
二、「歸回真實的敬拜」。敬拜不一定是在聖殿,只要歸回真實的敬拜,不論在哪裡都能歸回,這也是為何後來猶太人散居世界各地。
三、歸回是「活出屬神的文化」。律法是底線,只要抓住律法背後的精神,建立屬神的文化,不論在哪裡,我們都歸回了。
他表示,若以色列人被擄歸回後仍然持守過去的律法和文化,這仍然沒有歸回。
胡維華提到,我們「現在」的時間點,受「過去」歷史的影響,也受未來「末世」的觀點所影響。在耶穌之下真以色列的歷史觀,是歷史、末在和現世串在一起。所以讀舊約歷史書,若是被擄之前,乃是藉由過去發生的事情給我們教訓或力量,對我們存活產生意義,就不單是「以史為鏡」。
他說,若是歸回以後,我們要重新反省歷史,重新創造、理解歷史,才能產生新的解讀。當我們活在歷史、進入歷史,與歷史對話,就可以掌握歷史書中有趣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