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與社會對話】心態比方法重要 發展公共神學回應時代挑戰
檢舉
過去幾年來持續為同志議題推動友善交流座談,也關切高等教育、人工智慧相關議題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暨清華大學諮商中心主任王道維受訪時表示,最重要的是教會內部平常就要聆聽多元聲音且思辨不盲從的操練,才能走出自己的同溫層,讓福音的見證可以不被自己有限的視野所攔阻。
社會議題平常應多關切思考
王道維舉家庭內常見的溝通情形為例,如果與孩子或另一半之間可能有些問題持續許久,卻為了表面的和平而故意忽視。結果這些不滿的情緒累積等到某個意外出現才突然爆發,那時某方再說想坐下來對話,因為平常沒有建立信任的關係,通常已經很難挽回了。從這次同性婚姻的議題可以看到,教會對於許多社會議題常常都是波及到自己的利益時才去表達關切,不但平日未多反省關懷,即便一時用教會的力量擋下也未見積極反省,學習如何了解同志朋友的需要。所以這不是方法的問題,而是心態的問題。
華人教會傳統上對與社會面向的信仰實踐主要是社會救助,對象通常是資源較少的弱勢族群。雖然這的確基督徒所該作的,但是也因此忽略的社會上許多隱藏的結構性問題,而且社會變化速度愈來愈快,最後當然就更難對社會有積極的影響。
社會變遷的影響未被重視
王道維說明,教會歷史兩千年來,絕大多數的時間中平民百姓沒有受過完整的教育,而是牧者因為熟讀聖經與神學而在學識經驗上比社會多數人更有眼光與想法,因此教會還是能對社會有影響力。但是在現今高等教育普及,專業分工細膩,但家庭與社會問題卻層出不窮,牧者可能連處理教會內事務的時間都不夠,其實很難有機會深入了解社會快速的變動。
因此,職場上受過適當教育的平信徒應該是最有機會了解感受到社會的脈動,是教會接觸社會最重要的接觸點。但是由於華人信仰傳統的屬靈觀偏向「個人內省式」的靈修禱告等操練,對於在職場上除了基本的倫理道德的持守外,幾乎未有深入的反思如何讓信仰觀點融入在各類世俗生活中。結果這些本來應該是最能接觸社會傳遞信仰的平信徒在工作時只為賺錢養家,也就越來越失去與社會對話的能力。
但是事實上,現在社會資訊豐富,公共福利較為完善,很多人不到教會一樣可以取得資源,如果教會仍用傳統的方式(社會救助)來接觸社會,自然離社會主流的觀點愈來愈遠,變成無法溝通。以同婚議題為例,許多基督徒覺得是同運團體暗渡陳倉來強迫改變我們社會的婚姻定義。但是其實三十年來整個台灣社會因為都市化與經濟教育等問題,許多異性伴侶早已寧願離婚而不努力,年輕人寧願同居而不婚,夫妻寧願墮胎也不生,使得婚姻的傳統價值已被消磨殆盡,又如何能有效反對其他類型的提出?這些正是教會未曾願意花時間注意社會的變遷的結果。因此雖然上街遊行或發動公投等或許有一時的阻擋,但其實只是暴露基督徒對此議題的不熟悉,反造成學生族群與年輕信徒對教會的誤解。
積極開闢教會內的對話空間
因此,王道維認為,如何創造教會內更多元的環境,讓不同背景的信徒與生命故事可以被看顧,互相學習與啟發,會是開始與社會對話的方式。例如,牧師除了叮嚀讀經禱告以外,可以更關心不同職場弟兄姊妹的處境,更多討論如何在家庭、工作與生活上尋求上帝的呼召,以更多元的方式活出信仰生命,而非只在乎開小組,把教會的模式搬到公司。但是他認為教會應鼓勵有類似背景或異象的人成立跨教會的團契,用他們最合適的方式來思考信仰對他們的意義,並且定期讓不同族群互相交流,增加了解。
此外,王道維建議教會內要有「議題導向的對話平台」,在信仰的架構下,聆聽不同觀點的信仰實踐,透過公開討論,學習彼此聆聽不同的聲音。畢竟教會內對複雜的社會議題如果只容許「一言堂」的表達,就再也聽不到自己弟兄姊妹的真實感受,那又如何奢言與社會對話呢?近些年來有許多年輕學生向他表達無法在教會內有良好溝通的痛苦,因為教會只有立場宣示與盲目動員,卻少有思辨反省的誠摯對話。
關於具體的作法,他建議以中生代牧者或信徒領袖為主責同工,參與者要跨越世代與不同的族群,即便一時沒有共識也無妨,但總要定期舉辦好讓這些爭議或觀點差異不會因為一時的爭辯而失去未來和好的信心。反而讓各方在一段時間沉澱思考後,還能都能在主的愛中學習互相聆聽與同理。這樣遠比「息事寧人」的鴕鳥方式更能讓弟兄姊妹看見真實的合一,因而學習看見議題的多面性,操練自我表達與專心聆聽,為日後與社會的對話鋪路。
他也提到,在建立對話平台中,資深牧者要開放心胸在背後支持各種不同意見的弟兄姊妹,使之不會擔心因為說誠實話而被貼標籤。這樣牧者也可以藉由信徒的分享而更了解社會的現況,與大家一起討論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尋求上帝的智慧與心意,在愛裡經歷彼此接納的過程。當然,這並不代表我們需要認同其他人所有的想法,而是要學習如何以更為尊重與友善的方式同理彼此的不同,如何優雅的以屬靈生命來見證自己的觀點,讓聖靈在彼此的心中作工,這才會是在這後現代社會中令人折服的見證。
發展公共神學以福音浸透社會
此外,王道維也呼應許多神學院老師開始注意的「公共神學」的重要性,幫助基督徒在複雜多元的社會議題上,思辨信仰應該扮演的角色,該做或不該做的是甚麼?如何在這些社會真實面中看見上帝的心意,尋求可能的引導,接納不同的看法,堅持核心的理念,有智慧的讓福音見證(而非只是空洞的信條)浸透到社會的關懷中。畢竟未來教會整體所承受的挑戰絕非只有同志相關的議題,還會有更多來自世俗價值觀的挑戰。而神學院老師和專業基督徒之間更多的對話和交流,不論是透過媒體、出版或演講,都會是促進公共神學在地發展的必要方式。以最近的幾年教會界領導的大規模反對同性婚姻運動為例,其實沒有多少神學、法律、政治、社工或心理學界的基督徒學者被邀請提供建議,就他所知其意見也難被主導者所接納,這已經顯示出問題嚴重的冰山一角。
以上這些都需要長期而持續的努力,而非將一兩次特會或演講就立刻解決。但我們現在既然已經看到過往這方面缺乏長久耕耘所帶來的影響,就應該相信這是上帝給我們再次學習的機會,要更認真的將此功課學好,以回應上帝的心意與時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