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找出路】野孩子不見得壞 多探索嘗試活出有感人生
檢舉
何琦瑜說,教育要幫助下一代的孩子找到具有目的感和意義感的人生。林榮恩則鼓勵家長要給孩子探索世界,以及從犯錯中學習的機會。黃夏成則鼓勵教會先幫助家長「恢復為人父母者的職分」,因為教養兒女使他們走當行的道,是上帝對父母的重要託付。
眾人為興起下一代但以理禱告
新生命小組教會「顧師母」林瑠美牧師帶領眾人一同為下一代的教育禱告,希望下一代的教育能在教會的內外都被看重,來到教會的下一代能有更多人被造就、裝備,並且興起成為影響國家和社會的但以理,帶出轉化和影響力。
「成功的企業家,可以改變產業的未來,但成功的教育家,卻能改變成千上萬個生命!」林榮恩說,以色列和猶太人的教育理念裏「教師比國王還偉大」,也就是國家可以沒有,但學校不能消失;錢財可以被奪走,但智慧是搶不走的;顯見以色列對下一代教育的重視。
以色列的猶太人父母和華人父母都看重下一代的教育,但呈現出的樣貌卻大不同。林榮恩說,他的觀察是華人想要教出「乖小孩」,但猶太人父母不介意孩子成為「野孩子」。
林榮恩進一步指出,野孩子不是負面的意思,而是鼓勵小孩「不要害怕犯錯,要勇於嘗試新的事物,即使犯錯,都是很棒的經驗和學習,這是會一輩子記得的。」但華人的父母普遍不喜歡孩子犯錯,這是最大的差別。
還有就是猶太人父母教小孩子「格局要大」,勇於開創,孩子不必跟父母做一樣的事業以及生涯規劃;華人父母則相對比較偏向期待孩子「子承父業」。猶太父母相信每個孩子都有獨一無二的使命,就是修補世界,至於什麼是使命,父母就放手讓小孩自己去發掘及探索。很多以色列的孩子會在當兵後,用一年的時間去進行環遊世界,在過程中找尋自己的使命。
教育要幫助孩子適性發展
而在學校的教學方法上,華人的學校著重的是「老師講的,你就要聽,不可以有太多個人的意見」。但以色列的教育相信「教學是需要辯論的」,透過兩兩辯論來教學相長,重點不在於誰輸誰贏,而是在過程中了解對方的想法。
自然地,以色列教育出來的孩子比較有創造力及反思的能力,這從以色列有很多創新的發明可以窺見一二,而華人的孩子,相對比較遵守規則,按著既定的方向來進行人生規劃。但林榮恩強調,教育制度無好壞,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幫助孩子適性發展。
談到為何這世代很多台灣的年輕人覺得自己缺乏出路?林榮恩受訪時提出自己的觀察說,一方面是社會沒有提供好的資源,讓年輕人覺得自己是可以有出路的,另一方面,他要直言:「年輕人自己都沒有預備好。」
林榮恩舉例,以色列的孩子普遍比華人的孩子有世界觀,即便以色列和台灣的孩子具有同樣的技能,以色列的孩子會去思想怎麼用技能去解決世界上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台灣的孩子會比較定睛在「解決自己的問題」。
林榮恩鼓勵台灣對前途感到茫然,不知道出路在哪裡的年輕人,去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把自己預備好,知道自己的優勢以及不足之處。並且可以效法以色列的年輕人多走出去看世界,找到神放在自己身上獨特的呼召和命定。
信仰就像船的錨
何琦瑜則提出她對教育現場的觀察。她說,2018年的統計,國內大學院校的輟(退)學率,連三年都達到6%,也就是每年都有5、6萬名青年人離開校園。
《親子天下》日前也針對台灣大學的在校生做民調,結果發現有40%的受訪者表示「如果可以重新再來一次,不會再選擇現在就讀的科系。」這反映出這世代的年輕人缺乏有目的感以及意義感的人生,所以會對未來的「出路」感到茫然。
何琦瑜也直言,多年來台灣的教改重點偏重在考試以及招生方式上的變革;她給家長的建議是要把「學習主導權」由老師手上交還給孩子,也就是讓孩子可以對學習有興趣,產生「自主學習」,以及「終身學習」的動力,可以真的把知識用出來解決問題,活出自我實現的人生。
本身是基督徒的何琦瑜表示,教會本身就具有「教育」的本質,可以成為很多迷失方向的年輕人及青少年們的教練。因為信仰就像是船的錨,讓缺乏目的感和意義感的孩子們可以找到定向。
但她要提醒,以教會辦學為例,不能只是錦上添花、讓已經在教會裏很有資源、同時也看重自己孩子教育的中產階級家長彼此之間產生「馬太效應」(亦即強者愈強);而是要讓教會能夠連結資源,幫助那些在學習資源及機會相對弱勢的孩子「可以被提升」,而這也就是當年外國宣教士在台灣辦學的榜樣和初衷。
黃夏成則提出,他期待未來10年台灣的教育能呈現義務教育(12年)、特殊教育以及非學教育「三鐵共構且並行」的場景。
黃夏成的經驗是,過去近20年推動非學教育的歷程中,他遇過太多不適應正常學校學制,無法被教育及教養的孩子,因著非學教育,離開原本對他們(指孩子)過度衝擊的環境,重拾學習信心和興趣的例子。有的甚至已經進入國立大學的心理系就讀,準備幫助和過去的自己一樣的弟弟妹妹們「快樂學習、翻轉教育」。
家庭、學校及教會一起合作
黃夏成表示,教會辦學優勢就在於除了專業的知識及技能教導之外,更能融合生命和信仰教育進行統整,但教會可以先做的是,幫助每個來到教會的父母親,先恢復神所要父母親盡到的職分。
教養兒女是父母的責任,但當學校、家庭和教會可以一起來合作、且互動與溝通良好的時候,就能夠幫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守住自己當行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