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31 基督教論壇報 / 華人教會

酒癮自找的嗎?生命的斷點與拐點需要有神同在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李容珍 追蹤
李世易醫師(李容珍/攝影)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酒癮為何難戒?是「自找的」嗎?桃園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世易,日前針對酒癮照護的專題分享中,從酒癮的一些案例,談到酒癮者面對的掙扎和無力,其實和一般人面對難處時類似。雖然我們不知前面的道路如何,但我們都需要同伴和神的力量幫助,因著神的愛和同在,讓我們能與困惑前行,「我們可以活在問題中,終究能把答案活出來!」

福音是先認罪,亦或先治病或是行為調適?李世易醫師鼓勵想幫助身旁酒癮者,不光是從對方是有罪亦或有病,或是行為問題等單一取向來評斷,要去了解他們的生命故事,才知道對方要甚麼,所以從接納開始,靠著上帝的力量陪伴他們。

陪伴他們 先了解酒癮者生命故事

李世易醫師於七月21日在林森南路禮拜堂輔協部舉辦的「生命的斷點與拐點—以酒癮照護為例」讓生命發聲系列中表示,當我們面對一些必要的苦難時,若不去做任何事,事情就會停滯在那裡,無法往前進行。若我們能接納自己真實的狀態,為解決問題去調整心態或生活上做改變,就能從墮落到站立,我們就會「發現力量」。

他用程式中的名詞「斷點」,指人生中遇到必要的苦難,為了「除錯」,而暫時停下來搜尋,再往下走;之後就會遇到「拐點」,指反曲點,可能往上拐,也可能往下拐。

「若不接受斷點,可能往下拐;若是接受,即使是墜落,也可能往上拐。」他以酒癮為例,談到我們面對很多的病,常覺得是自己無法選擇,但是對酒癮的人,就會認為是他們自找的。其實,每個人喝酒是有不同理由和過程。

有位40歲女性,工作能力很好,在公司當到總經理助理,但她常工作到一段時間後就必須換工作,原因是被人發現她常喝酒,原來的能力無法執行。為何她會常喝酒?因為她常敏感於別人對她的評語,只要別人說她做不好,她就很緊繃,愈緊繃就愈出錯。另外,她在交男友時非常掙扎,後來發現是小時候被哥哥性侵,對她心理造成很大的創傷。所以,她都會藉由喝酒緩和焦慮,雖不會達到酒精依賴,但只要喝到某個程度,工作就會受影響。這位女性令人同情,所以很難評斷說她的酒癮是自找的。

他們需要求助 而非旁人指責論斷

李世易說,世上最大的謊言是:「你沒辦法了!」因此,每個個案要從了解其背後的動機和過程開始,而不是馬上去評斷。我們要接納自己並認識自己,知道人是善惡並存,並接受人們一直在過程中,從人的狀況出發,「以成全對方為目標」,也就是「靠近對方」,了解更多細節;而不是一直指責對方「你為何不努力一點?」為人做心理治療,有一個名言:「你若不是要幫助他,就請你閉嘴(不要談你的理論)!」

李世易談到,「癮」是讓人做這事時感到快樂、會排擠其他生活、沒有選擇「不」的可能。有酒癮不單純是自己要喝,不論是身體或心理的理由,最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協助!」

合理飲酒量是多少?他提到,每天攝取不超過兩個標準單位的酒精,有助於心臟疾病的預防,東方人上限是三個標準單位。一個標準單位,差不多為10克酒精,約為一瓶灌裝啤酒或葡萄酒75CC、白蘭地30CC。他說,發生肝硬化的酗酒者,大約每天喝50-80公克酒精,喝酒約八年以上就會產生肝硬化病變。

另外,酒精也會引起相關的精神疾病,包括酒精性記憶力缺損、酒精性幻覺症和酒精性癡呆。隨著酒駕事故案件總數與死亡人數增加,今年七月起提高酒駕罰緩、刑罰和吊照等處分,若酒駕致人於死,視同「故意殺人」。李世易認為,政府除了提高罰則外,對酒癮者提供戒治的協助資源不足,很難解決根本問題。

對那些酒癮的人,「不喝容易嗎?」李世易說,來看診的人,至少有十年以上的酒癮,即使戒斷也會出現嚴重症候群,如前6-8小時焦慮、顫抖、噁心、心跳加快;10-30小時過度活動、失眠、幻覺(視、聽或觸);13-48小時3-5%的人會進展成第三階段,可能出現僵直陣攣癲癇;3-5天會有震顫性讒妄,知覺喪失、焦躁、過度活動、幻覺、發汗、高血壓、心跳加快。若非靠醫師或旁人幫助,單靠自己並不容易戒斷。

曾經有位戒斷的病人說,自己飲酒十多年了,過去每次戒過都沒成功,未來也沒把握以後不再喝,邊講就邊哭。「有人幫你忙,你就試試看!」他通常會鼓勵對方,若對方經過一個星期沒有再喝,就是很大的突破。

戒斷來來回回 正向接納減害

李世易也提到,參與成癮治療的病人,從對方想要改變到永久戒斷,常會來來回回,中間會繞很久才繞得出來,即使想要改,進到行動又可能不改,或進到戒斷維繫期,而後又復發,所以幫助的人心理要有準備。

一般對酒癮者的汙名標籤:不值得信任、說謊、失敗者、街友、犯罪者、偷竊、容易暴力、反社會人格、多病症,或多重用藥。李世易提到,酒癮者常有「嚴重的否認自我」狀況。曾經有一位公司老闆已變成肝硬化,有一次因在醫院門口抽菸,與警衛槓起來。警衛威脅要報警,這老闆說:「我都快死了,報甚麼警?我還怕誰?」李世易過去後,把這老闆叫到房間,一坐下來這老闆就開始哭。這老闆為何愈鬧愈兇,因為周圍的人都在圍觀,面子已掛不住,對自己也不抱希望。

這老闆也對他說:「我已快死了,某醫生說我肝硬化已經末期了。腹水三天要抽一次,每次要抽一兩小時,我要怎麼過活?」李世易也無法回答。過程中,對方一直說,「我不要這樣,可是我依然還是這樣,所以我不管,反正豁出去了,誰理誰!」裡面的意思「甚麼都沒用!」那種否認、對抗和抗拒的歷程,讓旁人覺得很生氣,但也看到對方在過程中的辛苦。

李世易提到「減少傷害理論」,指的是願意面對人性在成癮行為改變的不容易,轉為可以針對我們所關心的藥癮者釋放我們正向、同理且接納的態度。希望他們從隱暗的社會角落、不被幫助的角落,願意站出來讓大家看的見他們的問題。酒癮者難戒斷的原因主要是活在恐懼和自我中心,當他們有喝酒的念頭出來,要讓自己承認「無能為力」其實很難,除非已經走頭無路。

「癮」也和「罪」類似 需要神幫助

李世易強調,「癮」也和「罪」類似,若「癮」是病的問題,就像我們的「罪」一樣,也是一種慢性病,有恐懼,也有自我形象的困難。我們是蒙恩的罪人,也是病人,需要醫生;我們有自由意志,需要被神照護。當我們去照護別人的時候,也能用神的態度看待別人。

李世易最後引用聖經申命記六章4、5節:「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和約翰福音十五章4節:「你們要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你們裡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你們若不常在我裡面,也是這樣。」期盼神使用我們去幫助所面對到的人(包括自己),能繼續往前行。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