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4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愛不等於被愛──思想電影《玩具總動員4》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牛仔胡迪向玩具夥伴們介紹新來的「叉奇」。(劇照來源:迪士尼影業)
各種被販售的約會模式、節日規劃等活動,我們在宣告「專屬」與「被專屬」這件事耗費的「成本」已經漸漸與「愛」畫上等號。這真的是我們用來理解「愛」的途徑嗎?當依戀行為隨著時間改變,那麼愛還會在嗎?

◎徐硯美

我們是如何理解「愛」呢?我們通常不太會問「愛是甚麼?」或者在信仰當中,我們很快地會去回答「上帝就是愛」,又或者是我們翻開哥林多前書十三章4到8節,家喻戶曉的經文「愛的真諦」,我們對於愛的「答案」似乎都在其中。可是我卻還是想問,在這些已知的「定義」之外,我們是如何理解「愛」的呢?

之所以會問這個問題,是因為我越來越感受到在消費的文化底下,媒體與商業行為漸漸在形塑另外一套愛的標準與條件,也就是「愛等於被愛」、「愛先要被愛」。

越來越多人覺得如果愛人,就是必須透過表面上「專屬」某人,實際上就是「依賴」某人,愛與依戀,依戀與各種社會與生存條件緊密的連結,以至於我說商業行為在形塑「愛」這件事情,就是因為「依戀」是會帶來龐大的商機的,想像各種被販售的「約會模式」、「節日規劃」、「婚配儀式」等等,我們在宣告「專屬」與「被專屬」的這件事情上耗費的「成本」已經漸漸地與「愛」這件事情被畫上等號。

可是,這真的是我們用來理解「愛」的途徑嗎?當依戀的行為隨著時間改變,那麼愛還會在嗎?我們是要說「愛過了」,還是「愛是永不止息」呢?

有一部系列動畫作品,橫跨了廿四年的時間,前些日子推出了系列作的第四集。對我來說,它是一部談愛與擁有、愛與珍惜、愛與失去/告別,而來到第四集,很特別的,它是在談愛與獨立。

 

 

TOY STORY 4

胡迪、巴斯光年、翠絲與叉奇攜手展開冒險。(來源:迪士尼影業)

 


當「被愛」已成往事
1995年,由皮克斯動畫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製作的第一部動畫長片《玩具總動員》問世,這個系列作品,橫跨了我整個成長的歷程,一直到我有了孩子。有趣的是,我與當年第一集的小男孩安弟(Andy)幾乎是同一個歲數,時至今日,陪伴我的那些「玩具們」也已經成為一種「過去」。

這部動畫片最特別之處,是它具象化了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曾經有過的幻想與問題,就是「當我沒有看見我的玩具們時,它們在做些甚麼呢?」

這個問題,其實是出自於一個孩子對於父母的依戀之外,最充滿依戀的一句話了。因為這句話是孩子都還不懂社交關係之前,就已經懂得「想念」是甚麼的一個途徑。也就是說,孩子一定有一個階段,是那樣深愛著他的玩具。

《玩具總動員》的前三集,就是在敘述從「玩具」的視角來說,「主人」的成長與心態變化,如何帶給它們不同的反應,以及也決定了他們的命運。其中最真實也殘酷的是,在第三集中,安弟已經是一個大學生,這些屬於他童年的玩伴,都已經不再吸引他的目光,故事描述被收在箱子的玩具們如何被安弟的媽媽誤捐至托兒所,而展開的「漫漫回家路」。

 

 

 

 

TOY STORY 4

小女孩邦妮走進「二次機會古董店」。(劇照來源:迪士尼影業)

 


可是,到了第四集,觀眾更會知道一件事,就是時間會繼續往前推,人只會越長越大,對玩具的依戀就會越來越少,可是,玩具對主人的依戀,卻總是那樣的堅定。

而其中幾個主要角色:胡迪警長(湯姆漢克斯 配音)、巴斯光年(提姆艾倫 配音)、翠絲(瓊安庫薩克 配音)以及火腿、彈簧狗、彈頭先生、彈頭太太等,都輾轉地被送到了小女孩邦妮的手中。

其中,胡迪以為自己依然是所有玩具中,最懂孩子心理,且能夠陪伴孩子的那個玩具,甚至在邦妮第一天上學時,胡迪都暗中協助邦妮。可是,沒有想到邦妮最愛的玩具,是一支被邦妮手作出來的叉子玩具「叉奇」,而不是胡迪。同時,叉奇又因為本身不是玩具,所以它不斷地對自己「被當作」玩具這件事情感到質疑,這件事情,也衝擊到了胡迪與其它的玩具,因為它們開始在問:甚麼是我們的價值?

 

 

 

 

TOY STORY 4

巴斯光年被遊樂園員工撿到(劇照來源:迪士尼影業)

 


不是缺陷才會有缺憾
每一集都有一場「玩具的奇幻冒險」,這集也不例外。胡迪在這場冒險當中,遇見了它的舊愛,曾經是安弟的妹妹的玩具牧羊女「寶貝」。會說「曾經」,就是因為寶貝也經歷了被遺棄,而感受到自己必須走出被玩具主人擁有後終將被離棄的既定命運,於是,寶貝便離開了當時「護主心切」的玩具們,包括胡迪。

此次的重逢,寶貝已經成為了許多與它一樣的「流浪玩具」的領袖。這麼久之後,觀眾會開始明白,就連當年認為「玩具」就是要有「主人」且愛護主人的胡迪,都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後無法自我說服。

同時,胡迪也遇上一個在製造時就已經有瑕疵的娃娃蓋比。蓋比長相可愛,卻因為發聲系統出了問題而不被主人喜歡,於是,它搶走了胡迪的發聲系統,企圖能夠挽回自己不被主人青睞的缺憾。然而蓋比仍舊無力逆轉主人的喜好,反倒是意外遇見了一個走失的小女孩,蓋比最終成為了小女孩的同伴,而小女孩也接受了蓋比的陪伴。

對此,對我來說,《玩具總動員》的故事似乎變成了一種「悲劇」,因為,這些玩具始終是被「製造」出來,同時,也註定要被喜歡、重視,然後逐漸地失去興趣最終被遺棄,這種缺憾無關乎它們是否一開始就有缺陷,而是建立在它們只能陪伴人一陣子,卻無法陪伴一輩子。

 

 

 

 

TOY STORY 4

胡迪與牧羊女寶貝重逢(來源:迪士尼影業)

 


獨立,就是成為愛的本身
但是,故事卻將這個「悲劇性」逆轉。胡迪最終與長期以來陪伴它的玩具夥伴們告別,與牧羊女寶貝在遊樂園中,用各種方式,幫助玩具找到它的歸屬,找到珍惜它們的人;無論多久,它想讓這些玩具起碼都有被「愛過」的機會。它們不再屬於任何人,卻有著比先前愛任何一位主人更大的愛心。

有觀眾可能會覺得,「玩具」作為一個故事的主角,是超現實的,很難從中被說服它們是有「愛」的。可是,我們仔細地回想,自己是否也是窮其一生,在找一個又一個的「主人」呢?我們是否也在依戀著、等待著一次又一次被愛、被重視、被珍惜,同時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呢?

很多人來到教會,或者進到信仰之中,又或者是進入到一段關係當中,最期望的是「被愛」,可是,我想要說的是,真正能讓「愛永不止息」的是去愛人。

我怎麼也沒有想到,所有價值都建立在「被人擁有」的「玩具」,在這一集的結局,卻會成為「助人擁有」的一方。從依戀到愛,從無法獨立到懂得獨立,很多的時候,我們不應只是一味的索討被愛,而是當我們被愛過,愛的經驗就成為能夠給愛的力量。基督徒如何真正能夠超越世俗所異化的「愛」?或許就是從放下「被愛」的依戀,試著從給愛開始,我相信,有一天我們會感受到這個世界有愛,是因為我們給出去的愛,也回到了我們的身上了。

編按:《玩具總動員4》為普遍級

 

 

 

 

TOY STORY 4

胡迪流浪到古董店,遇到根據特技演員量身製造的玩具「卡蹦公爵」,雖然失寵依然努力尋找自己存在的價值。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