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親子雖然同住在一個屋簷下,但心的距離卻很遠,彼此都有「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的喟歎,而從實務諮商經驗,親子長期有「溝」沒有「通」,結果就是衝突不斷或是相敬如「冰」。莫茲婷鼓勵家長,無論親子關係陷入怎樣的困境,都要滿有愛、信心和盼望,幫助孩子找到自我價值、自信心和成就感,「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父母可用量表自行評量
莫茲婷也提供家長「準備好跟家中的青少年溝通了嗎?——父母自我評量表」(見附表),讓為人父母者可以自我檢測。她說,很多與家中青春期孩子有溝通障礙的家長來找她求助時,常焦慮且無助地問:「我問孩子什麼,孩子都說不知道、隨便,孩子什麼都不跟我說,我怎麼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呢?!」莫茲婷說,通常親子之間心的距離的產生,與「父母看問題時僅看冰山的一角」、「父母忽略孩子心理需求」以及「父母曾在孩子面臨問題時前來求助時,對孩子說:『我說怎樣,就是怎樣』,讓孩子有不好的經驗」。
「也許愛是一門難學的功課,權力就輕易地取而代之。」本身是基督徒的莫茲婷引用這句亨利‧盧雲(Henri J.M. Nouwen)神父的話提醒家長:「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我們只是管家」。管家不是主人,而是受託者,兒女不是父母的「產品」,而是神託給父母照管的「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神給父母督責孩子的權柄,為的是要幫助及陪伴孩子「一生走在神所悅納的正道」,正因為「愛」是一門難學的功課,所以很多時候,父母就會用「批評、責備、抱怨、嘮叨、威脅、懲罰及獎賞」七種外控的方式來約束孩子,但卻往往讓親子關係更加對立、疏離。
效法聖經的浪子父親等孩子回轉
莫茲婷以聖經期待「浪子回頭」的父親榜樣,鼓勵正面臨家中青少年孩子各樣的情緒風暴不知該如何是好、心中充滿不確定感與疑慮的家長:「天父是用愛來回應,這愛積極的回應,從內在到外在表現」,相信總是有一條出路,是有希望的,"There is a way out!"愛會被呵護、滋養與淬鍊,以至於不會輕易被權力所取代。
「每個青少年的情緒問題及讓爸媽看不過去的行徑,就像冰山一樣,要看到沉在下面(指心理層面)的,而非只是解決表面的行為。」莫茲婷說,青少年會有情緒問題以及親子溝通問題,跟「父母長期忽略青少年的心理需求」相關,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是什麼呢?她說,就是「爭取獨立自主」、「被認同的需求」以及「情緒支持」。
「你/妳會給孩子獨立的房間,且允許孩子可以鎖房門的家長請舉手!」在場家長若家中環境允許,多半會給孩子獨立的房間,但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會因著「害怕孩子躲在房間裏做不好的事」,而限縮孩子鎖門的自由。莫茲婷說,我們大人希望「被人信任」,孩子也是,當一個孩子覺得「自己無論怎麼做,爸媽都不滿意,想要去嘗試什麼新鮮的事物,爸媽都直接否決,甚至出言批評時,最常發生的情況就是,就不跟父母講了,自己去做!」
父母扮演顧問而非指導者
莫茲婷說,青春期青少年正處於一個「又獨立、又依賴」的階段,他們普遍在經濟方面必須依賴父母的供應,但在跟同儕的人際關係互動、對未來的人生及職涯規畫以及戀愛交友,他們會希望父母能扮演「顧問」的角色,而非指導者。
所謂的顧問,就是有「發問」、「有聆聽」以及「有建議」,但把最後的決定權交給孩子。莫茲婷說,青少年階段的孩子,父母要給他們「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的學習機會,因為我們在青少年的階段「也是這樣長大的」。
莫茲婷也提醒家長,當發現青春期的孩子有「外顯攻擊」(憤怒情緒無法控制、有肢體或言語暴力行為)、「內轉情緒」(憂鬱、足不出戶、焦慮、自我傷害)、「學業問題」(沒有學習動機,或是對成績過度自我要求,給自己太大壓力)、「人際問題」以及「沉迷行為」時,就該從旁關心,並尋求專業諮商人員協助。
她舉例,青少年若有「被忽略」的情緒風暴時,多半的成因都是「無論怎麼努力,父母都不滿意」,或是父母忙於工作,沒有耐心聽孩子說話,孩子就會刻意以「令父母感覺厭煩的行為來吸引父母注意」。她給父母的建議是「主動給孩子適切的關愛」以及「鼓勵、肯定孩子正面積極的表現」。
別對孩子說「我是為了你好」
還有一種青少年常見的情緒風暴,就是覺得「父目管太多」。莫茲婷說,在親子衝突的諮商實務上,常見造成親子關係破口的三句話是「我是為了你好」、「你這樣別人會說我沒在教」以及「你為什麼不替父母想!」她遇過因為覺得爸媽管太多,刻意做出「挑戰父母權威、作對」言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為著「自己的底限一直被孩子踩,感到很生氣」。她給爸媽的建議是「以跟孩子協商、合作,替代防堵、壓制」,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信任和尊重時,他們的心就會比較容易「轉向父母」;而孩子也要多站在父母的角度,以溝通代替對抗,這樣父母的心就會「轉向兒女」。
「準備好跟家中的青少年溝通了嗎?——父母自我評量表」
項目 | 是 | 否 |
我很能夠傾聽 | ||
我可以忍受孩子的「愛頂嘴」 | ||
即使孩子已經無法保持冷靜,我還是可以保持冷靜 | ||
我了解自己什麼時候會不自覺地將外在的評價,變成自己的壓力,然後再加諸在孩子身上 | ||
跟孩子講話時,我可以避免把單一事件普遍化 | ||
當溝通氣氛變得緊張時,我可以一次只專注於討論一件事 | ||
我跟孩子講話時,從來不加入言語羞辱或貶抑 | ||
我從來不會對孩子或其他人罵髒話 | ||
孩子說出情緒化的話時,我心裡可以自然的解讀出:他是有原因的 |
資料提供/莫茲婷 製表/梁敬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