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裏就有當代科技
曾有某教會的執事質疑陳啟柏說:「聖經裏並沒有科技,你怎麼把科技和信仰扯在一起談?」也有教會傳道人聽到陳啟柏要談科技,就興沖沖地邀請陳啟柏「為教會架設一個網站!」陳啟柏傳道說,其實這些都是對「科技」的誤解。他舉創世記第十一章1-4節為例,這裏提到的「做磚,把磚燒透了,拿磚當石頭」以及「拿石漆當灰泥」,都是當時最新應用科技的建築工法,但當時的人們用最新科技建塔,是為著「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而不是傳揚主名,所以後面創世記十一章6-9節,就看到耶和華出面介入使得人們「停工,不造那城了」。
「不同的世代都有他們不同的新科技,每次突破性的發展都會對社會及信仰產生衝擊。」陳啟柏傳道指出,早在該隱的時代,人們就已經懂得建城,當游牧社會演變為農耕社會時,人類便有了固定的聚居點,起初是以原始泥石牆把聚居點圍起來,便成了城,後來隨著建築工法進步,人們要建巴別塔這樣的高塔,但建高塔的目的是監控城的內外,高可通天的巴別塔代表的是「想要操控天下的心志」,而這不是耶和華所喜悅的,所以祂出面來「管教」。
以古窺今,陳啟柏傳道提醒,21世紀的科技革命與以往相較來得更快且全面性,以往可能耗時數十年才能看到的改變,現在可能僅需幾年的時間、甚至更短,就像他念書的時候,用電腦畫一個圓球需要八小時,但現在用新科技畫一張人臉,卻僅需30分之一秒,而且這個人工智能及數碼化的科技發展及更新淘汰的速度,仍持續加速中,教會和基督徒無論是進到宣教傳福音的禾場與所在的職場,都無法自外於科技。但他以創世記十一章這個建巴別塔的故事提醒大家,科技當然可以對教會的增長以及社會的發展產生革命性的影響,但若不是「在神的手裏被應用」,那麼教會產生的影響力,不過是為自己在建巴別塔「傳揚我們的名」。
摩西出埃及進入應許之地
陳啟柏傳道表示,聖經裏不是沒有新科技的記載,而是基督徒不能用現在21世紀的眼光去看聖經裏的新科技,而是要先把自己的思想放下,進入聖經的環境,就像摩西帶領原是游牧民族的以色列人,從已經進入較先進的農耕社會的埃及,受奴役及壓制的環境中出來,到了神所賜的應許之地,建立了新的農耕社會。每個以色列民都有了自己的田地,田地耕作六年後,第七年要讓土地休養生息、恢復,這就是應用新科技,使國家、社會及百姓可以朝神所悅納的方向邁進,不是為自己建巴別塔,而是「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而蒙福」。
談到新科技在教會及職場的應用,陳啟柏傳道說,過去基督徒多半只能聽到自己教會或是本地牧師的講道內容,現在透過新科技的幫助,只要是可公開且已經po上社群網路或是影音平台的講道內容,無論是哪個國家、地區的牧師的講道,都是垂手可得。
陳啟柏傳道說,對於當代牧師及教會而言,對於建立網路社群的看重及應用程度,關乎這個教會及牧師的「牧區」的大小及延伸程度,本身是在香港出生的陳啟柏傳道提醒教會,現在的年輕人,生下來就處於科技時代的環境中,現在全球最大的交通公司Uber自己沒有「養」一台車子,最大的新聞內容供應平台facebook自己沒有養一位記者,他提醒教會,新科技對職場和教會的挑戰,一個是教會是否願意善用新科技成為宣教、傳福音以及興起職場信徒的平台;另一個就是,當教會了解且應用新科技,不能是為自己產生影響力去建造巴別塔,而是要高舉那位「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浸信會懷恩堂現在就在youtube推出「滁師陪你吃靈食」線上靈修,善用新科技希望為主得著萬民。教會主任牧師吳榮滁舉出埃及記十七章8-15節表示,約書亞和以色列軍隊打仗前線的勝負,取決於「山頂上的戰爭」,這場戰爭不只是約書亞和摩西的戰爭,更是神的戰爭。沒有神參與在其中,一切的苦勞都要成空。宣教的工作,不論我們是在前方或著是在山頂,我們都需同心合意,才能打一場屬靈的勝仗。

現場座無虛席

陳啟柏傳道和懷恩堂主任牧師吳榮滁牧師(右)合影(梁敬彥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