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編譯張廖婉菁╱報導】27日美國總統川普親自開記者會向全球宣布,美軍在十月26日的行動中,成功擊斃了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首腦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而這次任務代號為「凱拉.穆勒(Kayla Mueller)」,為紀念在2013年被ISIS綁架、性侵凌辱致死的的美國人道工作者凱拉.穆勒。儘管她被拘捕、受酷刑、被強暴,最後被謀殺,但人們永遠會記得這位虔誠的基督徒女孩。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羅伯特.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也向《NBC》的新聞專訪表示:「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利上將(Mark Milley)提出以凱拉、穆勒命名本次獵殺巴格達迪行動的想法。」奧布萊恩說,「我只想告訴大家:美國沒有忘記。在凱拉受過這麼多苦後,我只能說巴格達迪真的是最惡毒且最殘忍的人。」
穆勒父母受訪談女兒
劊子手威脅下無懼表達信仰
穆勒原為基督教聯合事工 (United Christian Ministry)北亞利桑那大學分部的同工,該會是由美國長老教會(the Presbyterian Church USA)、聯合衛理公會(the United Methodist Church)、聯合基督教會(the United Church of Christ)與基督會(Disciples of Christ)所支持的。
根據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 News)的報導,2014年穆勒遭囚期間,在伊斯蘭國的劊子手的威嚇下,依舊捍衛自己的信仰。
曾為伊斯蘭國人質的丹麥人唐納·瑞·奧托森(Donald Rye Ottosen)和凱拉同為牢友,他描述了穆勒當時是如何捍衛自己的信仰:「穆勒從未停止關心別人,面對惡名昭彰的英籍劊子手默罕默德.因瓦澤(Mohammed Emwazias),又名『聖戰士約翰』(Jihadi John)時,也努力捍衛自己的信仰。」
否認改宗信伊斯蘭教
「當時因瓦澤負責管理另三位恐怖分子,人質都叫他們四個人是『披頭四』。當他們將凱拉示眾好證明她還活著時說:『這位是凱拉,她一直把自己控制得很好。比你們這些人都強多也聰明多了。她已經改宗信了伊斯蘭教。』但她接著說:『才沒有,我沒有改宗』。換成是我,肯定沒勇氣這麼說。我覺得自己做不到。大家都被她所展現的勇氣給折服了。這點毫無疑問。」
據了解,穆勒是在2013年八月期間,離開敘利亞第一大城阿勒坡(Aleppo)當地一所無國界醫生的醫院時遭綁架,當時她正進行人道救援工作。伊斯蘭國在2015年二月時確認凱拉身亡,並表示她喪命於一場約旦對恐怖分子發動的空襲行動中,當時她才26歲。不過,美國政府無法證實她的死訊,至今也沒找到她的遺體。巴格達迪遭控多次強暴穆勒,並把她當成伊斯蘭國的奴隸。
牢友轉信給家人
穆勒的父母卡爾和瑪莎在突襲行動後讚揚了川普總統,除了表示心中百感交集外,也提出要求希望政府能幫忙尋回穆勒的遺體,帶她回家。瑪莎認為,當年歐巴馬總統要是有川普總統的果斷,今天凱拉應該還在世。
《亞利桑那共和報》(The Arizona Republic)引述了穆勒母親的說法指出:「我還是很想知道,凱拉人在哪裡?到底真相為何?還有什麼事情是我們不知道的?我一直全心全意的禱告,盼望世上有某個人能告訴我們答案。卡爾透露,至今他仍無法和別人討論女兒在巴格達迪手下所經歷的磨難。巴格達迪對凱拉做的一切──他綁架了凱拉、把她關在牢裡、單獨監禁她、折磨她、恐嚇她,最後還強暴她。他本人若不是兇手,也參與謀殺了凱拉。」
穆勒在被囚期間手寫了一封信給父母,信中詳細描述了自己是如何倚靠信仰的,這封信由後來在2014年春天時,由被釋放的牢友人質交給了她的家人。
被禁錮中仍得自由
穆勒在信中寫道:「我總記得媽媽說,最終妳真正能擁有的唯有上帝。我現在的處境,就某種意義上來說,已向造物主降服,因為我真的一無所有了。在上帝面前與家人的禱告下,我覺得在下墜中的自己是被溫柔地擁抱著的……在黑暗中,我見到了亮光,也學會了就算被禁錮,人還是有自由。我由衷感謝。」
「我明白了無論什麼情況,都有好的一面,只是有時候要去尋找。我天天禱告,你們在心無旁騖時,能感受到上帝的同在,也能向上帝降服,並且彼此相親相愛,互相支持。請保持耐心,把痛苦交給上帝。我知道你們要我保持堅強。這正是我在做的事……請別為我擔心,請繼續禱告,我們很快就會相聚。」
列入母校名人堂
北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校長鄭瑞塔博士(Dr. Rita Cheng)表示:「凱拉唸大學時就非常地積極奉獻服事眾人,而信仰也讓她興起了幫助敘利亞難民的念頭。對於所有接觸過她的人,以及未來她肯定會幫助到的人而言,失去凱拉是很巨大的損失。」
穆勒是北亞利桑那州立大學2009年畢業的校友,該校大大地表揚了穆勒的工作,並把她列入社會與行為科學學院的名人堂,還以她的名義設立了獎學金。她在前往土耳其之前,曾於印度與以色列的救援組織擔任義工。(資料來源:bpnews、CBN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