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6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擁抱改變而非擁抱認同─思想電影《街角的書店》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佛蘿倫絲(右)與助手小女孩分享閱讀之樂。(劇照來源:天馬行空FB)
◎徐硯美 現代人是如何決定一件事情是「對」的呢?我們活在擁有數位科技產品及虛擬社交平台的世界當中,隨時能與不同地方的人進行溝通聯繫,但是,人們真的在這樣的環境就能養成「無邊界」、「多元」的視野嗎...
徐硯美

現代人是如何決定一件事情是「對」的呢?我們活在擁有數位科技產品及虛擬社交平台的世界當中,隨時能與不同地方的人進行溝通聯繫,但是,人們真的在這樣的環境就能養成「無邊界」、「多元」的視野嗎?其實不然,多數時間,人們還是依照自己的喜好產生「群聚」、「同溫層」,獲得一定數量的群眾認同與覆議,往往讓我們對一件事情的「正確性」感到安心。

這種心理其實亙古不變,翻開聖經,群眾在耶穌騎著小驢駒進城的當下,搖擺著棕櫚葉喊著:「和撒那,和撒那,大衛的子孫。」可是不到幾天,文士與法利賽人的種種「帶風向」的行為,就足以讓群眾寧可釋放強盜巴拉巴,並在一旁對彼拉多鼓譟說:「釘他十字架!釘他十字架!」

「對」與「眾人認同」之間的關係一直難以分離,最核心的問題還是,我們的智慧究竟是建立在「信」還是「恐懼」之上?倘若是前者,我們將會在「信」的基礎上,不斷地思辨,原因是「我想知道更多」;若是後者,「恐懼」就會讓我們盡可能地自我說服,告訴自己「不要想太多」。於是,恐懼會帶我們遠離智慧,信念卻會讓我們的智慧不斷增長。

但是在現實當中,這兩者不是那麼容易分辨的出來,原因在於人們不太願意承認自己的恐懼,恐懼也可能會成為一種「信仰」,例如:「我害怕和大家不一樣」,於是為了和大家一樣,可能一件事的正確性都還有待商榷,可是我先「信」了再說。往往因為這樣的「信」,就讓許多的「不幸」發生。我想透過一部電影,和大家一起思考這樣的問題。

真心與野心
《街角的書店》(The Bookshop)是一部2017年上映的西班牙電影,它改編自唯一獲得美國書評人協會小說獎的英國作家潘妮洛普費茲傑羅作品《書店》。

故事敘述1959年,二戰結束的十年後,在英國偏僻的濱海小鎮哈堡,先生早逝的佛蘿倫絲(艾蜜莉莫提梅 飾)是個喜愛沉浸於書海中的女子,她享受與書對話,以及讀完一本書後闔上書頁,書中內容縈繞腦海久久不散的感覺。

小鎮有一間荒廢失修的老屋,因為破舊不堪甚至有些靈異的傳聞,它卻成為佛蘿倫絲想要一圓宿願的地方──她想要在老屋開一間書店。

書,在那個年代,代表的不僅是「知識」而且是「新知」,更重要的是,在創作的世界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鎮可以隨時天馬行空,有了奇想以及更高層次的嚮往。但是在開店之前,佛蘿倫絲光是「進駐」老屋都已經成為鎮上大新聞。一個寡婦要一圓自己的夢想,對於那個時代還是相當前衛的想法,特別是在這樣保守的小鎮,所以她幾乎處處碰軟釘子。

鎮中的退休將軍家(小鎮權貴)舉辦的宴會邀請了佛蘿倫絲,宴會上,將軍夫人賈爾瑪(派翠西亞.克拉克森 飾)見到佛蘿倫絲便假意關心她書店籌備進度。賈爾瑪「建議」佛蘿倫絲,既然老屋已經被整理得宜,為何不將它變成一個藝文中心,而她也認識一些可以打理、策展的人。

這個建議聽來很有意義,卻不禁讓人起疑,若真想要這個鎮有個藝文中心,為什麼老屋空了這麼久,都沒有人去做?為何是在有人開了一個頭,引發話題之後,賈爾瑪隨即就提出「建議」?為何一定要是「老屋」,鎮上明明就還有很多空屋呀?

4172_街角的書店_2

左:保守小鎮權貴將軍夫人。右:夫人安插的書店內應。(劇照來源:The Bookshop FB)



知音與輿論
在那次宴會之後,「老屋書店」開幕了,佛蘿倫絲找來願意日行一善的小童軍協助組裝書架,有一個小女孩來到書店應徵工讀生,佛蘿倫絲欣然地接受了。書店不大卻很溫馨,重點是被書本圍繞的佛蘿倫絲感受到失去丈夫後的孤單被安慰,且書店的生意並不差,前來購書的人絡繹不絕。

可是,開幕的喜悅只有一陣子,隨即而來的是賈爾瑪放出風聲,「藝文中心」即將成立的消息甚囂塵上,甚至傳言是佛蘿倫絲自己策劃的,銀行、律師、房屋仲介都紛紛找上她,最後輿論覆蓋了整個小鎮,到最後根本模糊了焦點。

大家覺得佛蘿倫絲持有「老屋」這件事情,莫名的讓他們不舒服,其實說穿了就是──她擁有自己的夢想,而且遵循心裡的聲音,努力地實踐它。這是小鎮前所未有,也是那個時代難能可貴的,人人都在為餬口汲汲營營,生活好一點的人,就在為著攀權附貴或著附庸風雅而忙碌。這種「你憑甚麼與我們不一樣」的弔詭心理作祟,讓鎮上對佛蘿倫絲大為感冒。

在小鎮中有個退休的空戰英雄布朗狄胥(比爾.奈伊 飾),他是鎮上公認最孤僻怪異的老人,卻是一個飽富學養的閱讀愛好者。聽見鎮上有一個書店要開幕,他外表雖不動聲色,卻相當積極想認識並協助書店的主人佛蘿倫絲。

佛蘿倫絲也在與他會談之後,發現他對書的獨到見解,與他既往聽聞鎮上對其人性格的評價大相逕庭。在這個小小的鎮上,佛蘿倫絲找到了布朗狄胥這樣的知音,特別是在輿論傳得沸沸揚揚,艱難的時刻能有一個人談心、說話,都讓佛蘿倫絲的心找到一個安放之處。

一如往常與日新又新
布朗狄胥最終看不慣賈爾瑪的囂張跋扈,他罕見地登門找賈爾瑪,要她停止再打「老屋書店」的主意。賈爾瑪卻已將整件事情訴諸法律,她打通了關係,將老屋視作「危樓」,還安插人到書店裡當內應,對前來稽查的官員表示工作環境的糟糕與危險;雖然一切都是子虛烏有,政府勒令停業的告令卻已下達……

在看這部電影時,我一直想到耶穌與門徒如何攪動當時的價值觀。他不是單純要人順從與跟隨,他的每一次講道都是衝擊著人們的信仰觀、價值觀、時間觀、宇宙觀、生命觀。耶穌是背負世人罪孽的「羔羊」,降伏於上帝而非順從群眾與輿論。但是在兩千年前,人們對於被攪動、被衝擊的恐懼被文士與法利賽人利用,說成是捍衛他們的信念,將耶穌釘上十字架。

今時今日,耶穌仍舊用他新鮮活潑的道,衝擊我們的觀念;而我們是因為害怕不被認同,還是能夠有所突破,當一個願意在攪動與衝擊中持續思想神的道的人,以致我們的人生不是「一切如常」而是可以「日新又新」呢?

編按:《街角的書店》為普遍級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