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30 基督教論壇報 / 閱讀活水

《婦女事奉列傳6》宗教改革女王:納瓦拉的瑪格莉特與胡安娜三世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納瓦拉女王瑪格莉特雕像, 位於法國巴黎
◎劉幸枝(神學院老師) 宗教改革時期,改教領袖採取傳播思潮的管道之一,就是影響那些對宗教寬容、對上帝話語渴慕的貴族女子,透過她們的身份改變宮廷的信仰氣氛,並且達到保護流亡份子的目的。特別是約翰加...

◎劉幸枝(神學院老師)

宗教改革時期,改教領袖採取傳播思潮的管道之一,就是影響那些對宗教寬容、對上帝話語渴慕的貴族女子,透過她們的身份改變宮廷的信仰氣氛,並且達到保護流亡份子的目的。特別是約翰加爾文,結識了幾位在法國皇室扮演舉足輕重角色的女性,她們分別是法王法蘭西斯的姊姊納瓦拉公國的女王瑪格莉特(Marguerite de Navarre,1492-1549)、她的女兒胡安娜(Jeanne d'Albret或Jeanne III,1528-1572),以及前文曾介紹的法國公主蕾內。

加爾文與她們保持通信的關係,藉此牧養她們的靈性,深植改革宗的信仰要義,必要時還會從日內瓦差派傳教士前往宮廷教導她們。他希望她們可以在她們的權勢和地位上榮耀主,為上帝的國效力。

本文我們介紹瑪格莉特跟她的女兒胡安娜,她們先後成為納瓦拉公國的女王。納瓦拉公國位在西班牙與法國之間,這個蕞爾小國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甚至逐漸發展成以落實改革宗信仰為本的國度。瑪格莉特成為當時權傾一時的重量級女性,與英國的伊莉莎白女王一世並駕齊驅。

文藝復興的作家女王
出身法國皇室的瑪格莉特,是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的親姊姊,受封納瓦拉公國女王(Queen of Navarre)。她不僅家世顯赫,更是才華過人,同時是劇作家、散文家、詩人,也是文藝復興的愛好者與支持者。她是人文主義者,熟悉柏拉圖和但丁的作品,也曾仿效薄伽丘的《十日談》創作了一部小說《七日談》(The Heptameron),並勸說法王邀請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達文西從義大利移居法國,達文西當年就帶著已經完成的畫作《蒙娜莉莎的微笑》來到法國,度過晚年。

身為女王的瑪格莉特同時也關注社會公義的議題。她蓋醫院、孤兒院,譴責當時教會的腐敗及失職。當宗教改革浪潮開始襲捲歐洲各地時,她更以實際行動支持宗教改革,希望帶來教會的翻轉與社會的更新。

瑪格莉特與弟弟法王感情甚篤,因此她被賦予不少的政治權力,法蘭西斯一世對她言聽計從。只是姊弟兩人在面對宗教改革立場截然不同。為著信仰,她暗中襄助新教徒;為著親愛的弟弟,她對外仍然保持天主教徒的身份。

因為法王是堅定的天主教支持者,不容許國內有其他的宗教歧見。他發明烘烤法的酷刑,不讓那些被抓到的宗教改革份子壯烈死在火刑之中,而是用烘烤方式,慢慢的將他們折磨至死,以儆效尤。瑪格莉特只能從旁勸導,常為新教徒請命求情。

翻譯改教家的著作
納瓦拉的瑪格莉特受到改教的影響,來自布里科尼主教私下將一本聖經交給她閱讀。瑪格莉特原本就是手不釋卷的人,精通拉丁文、西班牙文、英文、希伯來文,以及一些義大利文和德文。

她可以直接閱讀原文聖經,當她仔細研究經文,意識到天主教傳統某些教義的問題,因而開始質疑當時天主教廷的教導。她藏匿巴黎索邦學院第一位支持宗教改革的戴塔普勒教授(Jacques Lefevre d'Etaples ,1460-1536),還召聚人前去聆聽他的學生魯塞爾(Gerard Roussel,1500–1550)的講道,試圖傳播宗教改革的思想。不僅如此,納瓦拉的瑪格莉特還跟約翰加爾文通信,並且翻譯馬丁路德的著作,將他的《默想主禱文》,以及《教會被擄至巴比倫》從德文翻譯成法文。

受到改革思潮的刺激,瑪格莉寫了不少跟信仰有關的文學著作和論述。瑪格莉特認同宗教改革已是公開的秘密。持守天主教傳統信仰的索邦學院(巴黎大學前身)當時負責進行所有著作的思想審查,索邦學院還上演了一齣戲,劇中那位在瘋狂閱讀聖經的家庭主婦就是影射納瓦拉的女王瑪格莉特,藉此嘲諷她。

他們控訴瑪格莉特的名著《罪惡靈魂的鏡子》(The Mirror of the Sinful Soul)是異端著作,這本書日後被稱為「對新教文學帶來貢獻」的詩集,後來被繼任英國女王的伊莉莎白一世翻譯成英文。

瑪格莉特從1535年開始她在各宗派之間的協調工作,當時有些原本投入改教陣營的人因遭逼迫而棄絕先前的立場,加爾文原希望瑪格莉特能更多站在新教這邊,結果她堅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她的態度使得改教陣營當中期待她可以立場鮮明的人感到失望。加爾文也是如此,特別是對她依然保有天主教徒的身份感到遺憾,曾寫過許多封信對她施壓。
有人認為,瑪格莉特支持宗教改革是因為她希望帶來宗教自由,而非真的認同新教徒的理念。我們可以猜想的是,身為國家的掌權者,瑪格莉特固然認同宗教改革,但她希望自己與弟弟法蘭西斯統治的國家都能夠長治久安,減少內憂外患。

為了杜絕激進的衝突行為,瑪格莉特儘可能扮演人文主義者、改教陣營及天主教統治者之間的橋樑。可以預料,這吃力不討好的工作無法令人人感到滿意。

倒是瑪格莉特的繼任者,也就是她的女兒胡安娜對宗教改革的支持非常積極。這位又稱作胡安娜三世的女王,是道道地地接受改革宗信仰的法國胡格諾派教徒。她是16世紀歐洲最有影響力的女性政治人物之一。

胡格諾派女王胡安娜三世
胡安娜三世是瑪格莉特守寡後再婚所生下的獨生女。她從小就顯出過人的膽識,14歲時因為主張婚姻自主的權利,抗拒法王為她安排的政治婚姻,被強行抱到教堂的祭壇前完成婚禮。要到四年後,親家雙方的關係破局,這段婚姻才被天主教會宣佈為無效。

成年後的胡安娜三世與旺多姆公爵波旁家族的安東尼(Antoine de Bourbon, 1518-1562)結婚,兩人度過一段恩愛的時光,最終卻因安東尼另結新歡而關係生變。

之後安東尼轉而逼迫胡格諾派信徒,並且發動戰爭攻打他們,自己也因而死於流彈。重情重義的胡安娜三世為其夫終身著寡婦服裝,年僅34歲的她,一生不再論及婚嫁。

胡安娜本可接受一場重要的政治聯姻,藉此壯大她的國家,卻基於新教的立場,拒絕接受力挺天主教的西班牙國王菲力二世為他兒子的提親。她曾說:「雖然我只是個小公主,上帝還是賜給我國家來治理,讓我可以按照祂的福音來統治它,並且傳遞上帝的法律。因為我依靠比西班牙國王更強大的上帝。」

胡安娜三世與她母親秘而不宣的信仰立場截然不同。她公開以胡格諾派的保護者自居,用盡一切的力量支持改教信息的傳播。

她在公元1560年十二月公開承認她的信仰立場,加爾文便開始跟她接觸通信。身為女王的她,將改革宗的教義落實在她治理的納瓦拉公國,在首都貝恩(Bearn)建立新教的堡壘,改革層面涉及民事、司法管轄、宗教禮儀等等。

建立胡格諾派神學院
胡安娜三世積極的態度,令羅馬和西班牙的天主教會領袖忌憚,他們設下綁架的陰謀,並且派遣宗教裁判所代表團來威脅她。1568年,胡安娜三世因遭受到逼迫,帶著她的孩子們離開貝恩,逃到拉羅謝爾(La Rochelle),她在這座具有防禦工事的堡壘指揮坐鎮。有長達三年,她成功的指揮軍隊抵抗外敵,並以此作為基地。

胡安娜三世對神學很有興趣,她認同加爾文提出的聖餐觀,翻譯並出版與改革宗相關的著作,又籌設神學院,聘請學者們前來授課。她透過抵押珠寶、向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貸款支持改教志業。重返貝恩之後,她繼續在統治的版圖中落實改革宗的信仰。

為了避免法國胡格諾教徒遭受更重的逼害,胡安娜三世與權傾一時的法國皇太后,也就是梅迪奇家族的凱瑟琳(Catherine de Medicis,1519-1589)儘量保持和睦的關係,最後並答應彼此聯姻。1572年六月9日,就在她的獨生子亨利(Henry IV,1553-1610)即將與被譽為全法國最美麗的女人瑪戈公主(Marguerite de Valois,1553-1615)結婚的前夕,胡安娜因染上結核病安息主懷,享年45歲。

胡安娜三世長期面臨教廷的威脅和宗教戰爭的壓迫,健康情形始終不佳,然而她始終以堅強的意志和信靠上帝的心,來面對一連串排山倒海的問題。過世前夕,她請她的牧者為她朗誦詩篇卅一篇以及約翰福音十四到十八章。她在臨終之際禱告說:「上帝啊,我的父親,將我從這具死亡的身體和這一生的痛苦中解救出來,我再也不會對您犯下任何罪行,讓我享受您所答應給我的幸福。」

胡安娜過世兩個多月後,兒子亨利與法國公主的婚禮照常舉行。然而心狠手辣的法國皇太后凱瑟琳暗設計謀,在自己的女兒大喜之日發動一場「聖巴多羅買大屠殺」。原來,凱瑟琳皇太后早料到全法國胡格諾派的新教徒一定會湧進巴黎,慶祝胡安娜三世之子亨利迎娶法國公主,她利用婚禮設下圈套,想把胡安娜三世保護的胡格諾派一網打盡。有上萬名胡格諾派的信徒在連續數月的屠殺中死亡。胡安娜三世的兒子亨利為了保命,馬上皈依天主教,倖免於難。

奇妙的是,數年後爭奪法國皇位的人相繼死亡,亨利按照繼承排列順理成章成為法國國王,開創了「波旁王朝」的新時代。他頒布《南特詔令》,保障他母親胡安娜三世生前誓死保護的胡格諾派的信仰自由,此舉也算完成了母親生前未了的心願,讓宗教改革的影響力可以在當時的法國延續下去。

問題與討論:
1.瑪格莉特女王,以當時盛行的文字出版推廣宗教改革的信念。在今日,我們可以用什麼管道來傳播福音呢?
2.胡安娜三世身為一位女性政治人物,竭力落實信仰在她治理的國度之中。你是否也認識當今一些願意為主作見證的基督徒政治人物呢?請特別在禱告中紀念他們,讓他們行事在這世代可以如明光照耀。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