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1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至高之處:義大利教堂藝術巡禮》保羅禮拜堂與米開朗基羅的轉變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戴佳茹(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專任副教授) 追蹤
◎戴佳茹(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專任副教授) 保羅禮拜堂(Cappella Paolina)是梵蒂岡境內最神聖的處所之一,根據羅馬公教會的傳統,每逢特殊聖典或重要慶典時,羅馬教皇會在禮拜堂舉...

戴佳茹(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專任副教授)

保羅禮拜堂(Cappella Paolina)是梵蒂岡境內最神聖的處所之一,根據羅馬公教會的傳統,每逢特殊聖典或重要慶典時,羅馬教皇會在禮拜堂舉行清晨彌撒及聖餐儀式。

西斯汀禮拜堂壁畫《最後的審判》在1541年揭幕後不久,教皇保羅三世緊接著又委任米開朗基羅,為新落成的保羅禮拜堂效力,主要以繪畫來裝飾禮拜堂兩側的牆面。
 

保羅禮拜堂(Cappella Paolina),Sailko攝影


對宗教改革思潮的回應
由於保羅禮拜堂是獻給在羅馬殉道的使徒彼得和保羅,再者,羅馬教會的宗教基業是建立在兩位聖徒的傳承上,因此這兩面牆自然是以描繪聖彼得和聖保羅的生平重要事蹟為主軸,繪畫主題分別是:東牆的《聖保羅皈依基督》及西牆的《聖彼得倒釘十字架》。以使徒彼得作為羅馬教皇繼承使徒正統,及以使徒保羅作為基督教義與宣教使命的忠心守護者,此二者儼然構成整個禮拜堂的精神象徵,也是整體壁畫組成的內在基調。

以「皈依」和「殉道」為題的繪畫創作,是自1517年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後,才開始成為歐洲藝術家競相描繪的聖經題材,其中又以歐洲北部藝術家的創作居多。在南歐的義大利,米開朗基羅的《聖保羅皈依基督》及《聖彼得倒釘十字架》壁畫可作為這類主題的代表。當年創作這兩幅壁畫時,正是北方宗教改革思潮擴及南歐,在義大利境內引起波瀾迴盪之際。

 

La Pieta Sculpture, St Peters Basilica, Rome

米開朗基羅晚年的創作,不論是繪畫或雕刻,所著重的不再是風格與技法上的創新和突破,乃是企圖透過藝術創作來表達深藏於內的靈性經驗,我們可以這麼說:藝術家的宗教心靈已凌駕於藝術心靈之上。從《聖保羅皈依基督》、《聖彼得倒釘十字架》及未完成《聖殤》雕塑這幾件晚年之作即可窺見,米開朗基羅已將過去力求的結構與形式美學觀盡都拋棄,似乎唯有打破一切表象的框架,才能使那具被綑縛的靈魂得以活顯出來。換句話說,形式與結構不再能完滿表達出藝術家心靈世界的意象,也難以完美透顯出靈魂渴望救贖的光景。

 

《聖保羅皈依基督》


保羅悔改化為他與上帝的對話
根據使徒行傳九章1-9節中,對於使徒保羅生平關鍵時刻的重要敘述,米開朗基羅主要擷取其中的第3-7節經文,作為整幅壁畫構圖上的內容。

掃羅行路,將到大馬士革,忽然從天上發光,四面照著他;他就仆倒在地,聽見有聲音對他說:「掃羅!掃羅!你為甚麼逼迫我?」他說:「主啊!你是誰?」主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同行的人站在那裡,說不出話來,聽見聲音卻看不見人。

保羅蒙召那年應為34歲,那麼為何畫裡的保羅形象卻是一位滿面滄桑、鬚髮皆白的老者?若仔細觀察就不難辨認,這是米開朗基羅的自畫像。藝術家以自身容貌當作對使徒保羅真實面容的替代,這部分除了可以將它視為藝術家畫作的署名外,再往深一層探究,彷彿就是米開朗基羅與上帝之間的對話,透過一雙睜不開的雙眼,一副疑惑的表情,將自己這一生走過的路程,就是對藝術的執著、信仰的尋路、生命的困惑、情感的糾葛,種種此番人生風景,都詳細地在上帝面前娓娓道來。
 

保羅禮拜堂


至於米開朗基羅為何要在保羅的容貌上,作年齡的錯置和身分的替代?

在2009年聖保羅禮拜堂壁畫修復工程完畢,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於開幕儀式致詞中,針對這點作了詮釋:當時米開朗基羅已年紀老邁,他的心靈在尋找真理之光的困惑中備受煎熬。此道神聖恩光一旦臨到人,無疑的,這光必點亮他心靈的眼睛,使他可以用新的眼光看穿表象的現世,進而定睛在屬天的真實裡,這正是保羅寫在歌羅西書一開頭所說的「那給你們存在天上的盼望」。

米開朗基羅用他的畫筆,將使徒保羅得救過程的經文圖像化。如果我們能從那道大光中聽見伴隨而來的雷轟巨響,那麼我們也將會在那陣巨響中,聽見發自米開朗基羅的內心,那聲聲渴望靈魂蒙恩光照射的救贖吶喊。

 

《聖彼得倒釘十字架》,2009年壁畫修復版本。Sailko攝影


如同彼得切盼基督憐恤的一看

關於使徒彼得晚年如何為主殉道,聖經並沒有詳盡的記載,唯一可考的是,耶穌基督復活之後第三次向門徒顯現,這次的顯現將彼得呼召出來,彼得從此捨棄一切跟隨耶穌的腳蹤,並擔負起牧養教會的重任,成為教會的柱石並為眾使徒之首。

耶穌還對彼得的晚年做了預言,這預言被使徒約翰記述在約翰福音最後一章裡,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約翰福音廿一章18-19節)

米開朗基羅自從與摯友科隆納在羅馬相遇之後,科隆納的靈性和宗教思想深深影響米開朗基羅,生命與信仰的轉折,就像保羅被基督光照之後帶來信仰的逆轉一樣,把他從一個迷茫的表象世界,推向另一個真實的心靈世界。

保羅在大馬士革遇見基督之前,他是一位傑出的猶太教法師,還以他在宗教上的威權大力逼迫基督徒;而米開朗基羅在遇見科隆納之前,他的大半生都是被迫以藝術來為教皇服務,尤其在北方宗教改革擴及南歐之際,米開朗基羅的藝術更是成為教皇反宗教改革的有利武器。

從這個觀點來看《聖保羅皈依基督》,保羅在大馬士革的經歷就像是米開朗基羅個人信仰歷程的寫照,保羅的悔改轉向就是米開朗基羅向上帝的悔改;只因受制於羅馬教皇的權勢底下,米開朗基羅的轉向只能用一種無聲勝有聲的巧妙手法,將自己內心真實的宗教情感,掩藏在畫中人物的面容表情上。

關於彼得在耶穌被差役捉拿並受審的史實,聖經新約四卷福音書上都有記載,尤其路加福音對於彼得如何從一個保證絕不離棄耶穌的自信,落到三次否認耶穌的失敗,以及如何在懊悔中被耶穌愛的眼神重建的信心,做了生動而細膩的敘述。
 

保羅禮拜堂


如果將米開朗基羅當時處境,對照聖經中彼得面臨信心被試探的考驗,那麼在他心中所懷的隱情,與彼得曾經有過的失敗是否如出一轍?當米開朗基羅站在異端裁判台前,否認他對新教思想所懷的宗教情感,並誓言效忠於羅馬教廷,這種面對逼迫時不能勇於選擇為主殉道的舉措,是否曾讓米開朗基羅事後生出懊悔的羞愧,以至於促使他切盼能從耶穌而來憐恤的回頭一看?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麼米開朗基羅把自己放在這幅畫中並作了角色轉換,能否說這是他對基督悔罪的表現?

如此多的假設、推論,或引經據典,或是穿鑿附會,皆遠遠及不上耶穌基督對一個生命體榮耀的顯現。與耶穌相遇,使得人心從此為祂著迷,而基督的榮美,令這屬地的一切榮華盡都失去顏色、喪失吸引、無有重量,唯一變化而存留的,是一顆向基督耶穌奉獻的心志,即使在關鍵時刻失敗了,失敗卻使心更靠近救主,更接近生命的本源。

對米開朗基羅而言,這大半生所迷戀、追求的形式與美感,都將漸漸消逝在這道聖潔之光中,而那雙惶惑不安的眼神也將望穿墳墓的背後,直達天上寶座的中心。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