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耶穌還能祭拜祖先嗎? 王武聰:信上帝不是「背祖叛教」而是「認祖歸宗」
檢舉
長期研究台灣民間信仰、擅長本土佈道的台中忠孝路長老教會王武聰牧師,本(十二)月初受邀至屏東靈糧堂幸福講座中分享「不可不知的紀祖與祭祖」,探尋人類生命的終結,與紀念祖先的意義,帶領大家解開祭祖迷思。
人死後往哪裡去?
「人死後往哪裡去?(何處往生?)」王武聰牧師首先表示,人們面對死後未知的世界,總是充滿恐懼與禁忌,常用「往生」一詞取代「死亡」之意。當人們不知道「死」是怎麼一回事,就容易被恐懼害怕所轄制;唯有知道自己死後的去處,才能坦然無懼面對生命的終結。
「你對死亡的看法,將決定你對生命的態度!」王牧師說,有的人用盡一生付出極大的努力與代價,為了追求世上一切榮華富貴,卻不知道自己死後往哪裡去,對永生毫無把握。「今生所有看得見、摸得到的一切,我們沒有所有權,只有暫時使用權。」當生命終結的那一刻,沒有一樣帶得走;但對基督徒來說,死亡即是回家,回到天父上帝的家!基督徒面對死亡不再恐懼害怕,而是充滿盼望!
「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裡。」他引用聖經約翰福音十四章1-3提到,基督信仰能夠滿足人死後的需要,使我們不再害怕死亡,擁有永生的盼望。因為耶穌不僅為我們預備住處,引領我們回天家,更應許我們在主裡團圓。
傳統信仰祭祖意義
王牧師接著指出,「祭祖」代表著華人傳統文化與孝道美德,雖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祭祖的方式,卻值得再思。傳統民間信仰的祭祖有四個方面的意義:
一、「生命性」,有延續祖先生命的象徵,達成與祖先連結、薪火相傳的意義。
二、「文化性」,傳統儒家孝道,慎終追遠的表達。
三、「家族性」,有濃厚的家庭觀念,凝聚家族力量、團結宗親的表現。
四、「宗教性」,是一種亡靈崇拜,害怕祖先淪為餓鬼孤魂,影響家道繁榮、家庭平安。
其中,宗教性使人們帶著「恐懼害怕」的心態來祭祖。有些子女平時不孝順父母,父母死後才搶著拜神主牌,完全偏離孝道的本意。
「如果真的有輪迴,過世的祖先祖輪到哪裡去?怎麼知道祭拜的是誰?」王牧師提醒,許多人堅持「祭祖」又相信「輪迴」,兩者之間充滿許多衝突與矛盾。一般民間信仰認為人死後有三個去處,包括:陰間、輪迴及神主牌。若不給祖先吃,就會變成餓鬼孤魂。當人們祭拜祖先時,早已認定祖先去到飢寒交迫、困苦難耐的地方,豈不是定了祖先的罪,認為祖先在陰間受苦受難,一定是生前做了不好的事,所以才得到不好的報應。這樣來看,對祖先反而是大不孝!
祭祖與輪迴相互矛盾
王牧師也舉出祭祖與輪迴之間六個矛盾之處:
一、陽世子孫逢年過節才祭拜供奉,祖先早就被餓死,而且是大逆不道。
二、歷代祖先數算不盡,我們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嗎?
三、「拜到的給你保,沒拜到的向你討(台語)」。沒有拜到的祖先怎麼辦?我們能應付得了嗎?
四、台灣人的祖先需要吃,否則就變成餓鬼,美國人的祖先不需要吃,為何沒有變成餓鬼?
五、過世祖先得靠子孫供應才得溫飽,他們都自身難保,如何保佑賜福子孫?
六、若是過世祖先早已輪迴成為別人的子孫,或者輪為其他種族的人或動物,我們究竟要拜誰?
王牧師說,民間宗教信仰否決人們面對生命終結的共同期盼,包括:死後不愁吃穿、死後有人引路、死後能再團聚,所供奉的神明並沒有為人提供死後的需要,而「輪迴」更將人期盼團圓的美夢完全破滅。
人類共同的祖先是上帝
人可以如何「紀祖」?王牧師表示,基督信仰的孝道強調「生前盡孝、死後思念;慎終追遠、認祖歸宗」,滿足了「祭祖」的生命性、文化性與家族性,又能免去「亡靈崇拜」的恐懼。他建議,父母在世時應及時盡孝道,死後可用文字記錄追念祖先對家庭的貢獻及一切美德,讓後代子孫可以效法跟隨。若有留下遺產給子孫,可撥出部分成立慈善基金投入公益所用,幫助社會中有需要的人,讓祖先的善行可以世代相傳,達到生命傳承的意義。
「我們要追朔紀念人類共同的祖先,就是天父上帝!」王牧師指出,信上帝不是「背祖叛教」,而是「認祖歸宗」,唯有敬拜天父上帝,才能達到「紀祖」真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