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這更大的事:李庥牧師在福爾摩沙的宣教故事
2020-02-05 基督教論壇報 / 人物見證

比這更大的事:李庥牧師在福爾摩沙的宣教故事

檢舉
鍩虹潱鏁欒珫澹囧牨 論壇報副刊 追蹤
◎陳中陵(新北市五華國小教師) 獨自一人在福爾摩沙開荒宣教的馬雅各醫師,需要有同工奧援,李庥牧師(Hugh Ritchie,1840-1879)和新婚妻子伊麗莎白回應呼召,飄洋過海來到這個邊陲小...
陳中陵(新北市五華國小教師)

獨自一人在福爾摩沙開荒宣教的馬雅各醫師,需要有同工奧援,李庥牧師(Hugh Ritchie,1840-1879)和新婚妻子伊麗莎白回應呼召,飄洋過海來到這個邊陲小島,展開12年(1867-1879)的宣教人生。這段期間,李庥寫下百餘封書信,當中75封是寫給英國長老教會海外差會秘書長馬逖森的例行報告,已於2019年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集結翻譯出版《李庥與伊莉莎白‧李庥宣道書信集》(以下簡稱書信集),作為李庥牧師逝世140週年獻禮。

Rev._Hugh_Ritchie_01

李庥牧師(來源:維基)



一窺福爾摩沙初代信徒故事
十九世紀福爾摩沙初代信徒如何改宗歸信基督,如何在與本地信仰體系的扞格衝突中尋求突破,都可以從《書信集》找到線索與解答。李庥留下的宣教報告,充滿感動驚喜、掙扎挫折、風土民情,以及上帝恩典的同在。

來自澎湖南寮的林兼金,1870年二月在埤頭(今日的高雄鳳山)教會受洗,特別受到李庥的記錄。

李庥這麼描述他:「去年(1869年)夏天,一位慕道友去澎湖,恰巧帶著十誡和詩歌本。這位22歲的年輕人(林兼金)在父親的私塾幫忙,當時拿到這些書,聽到福音在福爾摩沙傳播,想更正確的學習救贖之道。雖然他的父母非常反對,但他的信念似乎戰勝一切。」

林兼金於是來到打狗,在李庥的教導協助下,學習閱讀白話字。由於林兼金自小在父親的私塾學習漢文,李庥便辭了自己原本的漢文老師,改僱用林兼金,他們彼此幫補、相互學習,每天共同研讀聖經,就像耶穌當年陪伴他身邊的門徒一樣。

耶穌門徒與孔子信徒的對話
不料,林兼金的父親從澎湖追到埤頭,要把這個逃家的兒子帶回澎湖。林兼金試著說服父親認識耶穌聖教。

父親說:「你怎麼拋棄我們自己的經書,跑去讀外國書?難道孔子沒有滿足世世代代的人嗎?你怎麼敢擱置這偉大古代聖賢的學說呢?」

林兼金回答:「以前我一直很滿意孔夫子,直到有人拿基督的福音給我看。比較兩者之後,我們的聖人沒有指出如何撫平良心的方法,也沒有談到意志如何服從上帝的權威。」

父子的對話圍繞在耶儒之間的義理辨別,結果是林兼金決定順從父親,跟他回澎湖家鄉,不過並不是放棄基督,而是林兼金要回去告訴他母親以及其他親戚關於福音的所有真理。

林兼金成為一粒麥子,將福音從福爾摩沙本島帶到澎湖。李庥說:「我經常收到他的來信,而且聽到來來去去的航海人,告知他努力向親人及村人傳播福音的訊息。」之後他又回到福爾摩沙,曾短暫在大社(臺中神岡)擔任傳道師,也曾擔任過甘為霖的漢文教師,甘為霖後來還為此到澎湖探訪了解,催生南部教會對澎湖宣教的投入。

宣教歷程的苦澀
宣教歷程有甘甜,也有苦澀。在福爾摩沙出生的次子羅伯(Robert Ritchie ),是他們夫婦難以忘懷的擔憂與傷痛。1869年十一月10日,李庥牧師娘平安產下羅伯,李庥為了本地禾場寶貴的莊稼,曾一個月內帶著一家四口巡迴走動,拜訪各地的宣道站(打狗、埤頭、阿里港、臺灣府城),並且主持主日禮拜。禮拜活動通常是一整天,早上九點是第一場崇拜,接著和想要受洗的人談論基要真理;下午兩點舉辦第二場敬拜,結束後一個小時發放藥品,例如奎寧和鐵劑;晚上則是複習白天的信息。

在忙碌的事奉中,李庥夫婦漸漸觀察到羅伯的異樣。1872年十月李庥例行寫給馬逖森的報告:「我很遺憾地告訴您,小傢伙雖然下個月就三歲了,仍倚靠在懷裡猶如嬰兒。他的身體發展完全,和其他同年紀的小孩一樣高,但還不會說話和走路,我們不得不猜想是頭腦發展不健全或只是一般的孱弱。」羅伯被診斷是個心智遲緩的孩子。

李庥決定帶家人到內山的阿里港宣道站(屏東里港),暫時離開海風吹襲下的打狗,希望換個環境對羅伯有所助益。李庥甚至聽說廣州的美國差會嘉約翰醫師,有一個孩子也和羅伯的狀況類似,後來返美探親順便診療,現在健康情形良好。李庥夫人趕忙寫信給嘉夫人,向她請教關於心智遲緩的問題,希望有一絲轉機。父母的焦慮與責任,在羅伯的身上一覽無遺。

時刻掛心寶貴靈魂
遺憾的是,羅伯過世了。1873年六月23日,他在嚴重腹瀉之後,離開了人間,死後一個小時,李庥才趕回到家,沒能見到愛子的最後一面。李庥難過的說:「雖然活了三歲半,他不曾說一個字,醫學恐怕也無法幫助他解脫他的低能無力。這都是上帝的旨意。……我們瘀傷的心,仰賴神的話的恩寵與溫柔。」上帝那帶著永生應許的話語,安慰了李庥和他的妻子:「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馬太福音十九章14節)

李庥掛心的不只是自己的家人,還有各地信徒的靈魂,特別是人的軟弱與需要。他曾說:「在山間的事工似乎節奏越來越緊湊,每次離開這些可憐的人,我就會掛心。」所有宣教事工的目的,都是為著寶貴的靈魂,使人接受耶穌救恩;而所有宣教事工的動力,悉來自聖靈的沛然大能與豐豐富富的恩典。

李庥牧師特別喜愛引用一節經文:「我(主耶穌)要指給你們看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裡去。」(約翰福音十四章12節)李庥明白這更大的事,是天上父神的榮耀,彰顯在信徒以及自己的生命深處;他確信有一天他也要往父那裡去,因此把握在福爾摩沙的時間,奉主的名,經歷屬靈的福氣以及神同在的應許。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