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了慈心,付諸行動
檢舉
◎林登詳
路過商店前廊,一位瘦小的男子身著黑衣趴在地上,偶爾叩首,前頭放著一個收取小費用的銅製碗。我瞄了一眼,碗裡只有少數十元硬幣及一些一元。瞬間我起心動念,想給他幾個十元硬幣。但後面的腳步聲催...
路過商店前廊,一位瘦小的男子身著黑衣趴在地上,偶爾叩首,前頭放著一個收取小費用的銅製碗。我瞄了一眼,碗裡只有少數十元硬幣及一些一元。瞬間我起心動念,想給他幾個十元硬幣。但後面的腳步聲催促,我的念頭剎不住腳步,原先的起心動念,沒有行動。
車行中型城市,常看到路口賣玉蘭花。停在紅燈前,動念想買,正在尋找硬幣時,綠燈已亮,原先的起心動念,只能放棄行動。
誰是我的鄰舍?
主耶穌基督回答律法師「誰是我的鄰舍呢?」的試探時(路加福音十章29-37節),提到祭司與利未人都無視於被打得半死的一個人,接著耶穌說:「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33節)
聖經敘述那位撒瑪利亞人有一連串行動,包括用油和酒倒在那人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照應、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對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這段比喻,啟示出主耶穌「動了慈心,付諸行動」的教導。
馬太福音十八章23至35節,主耶穌描述天國的景象,以王和他僕人作比喻,說到主人動了慈心,釋放欠債一千萬銀子的僕人,免了他的債。不料,僕人不理欠他十兩債的同伴請求,竟掐住同伴的喉嚨要求還錢,於是主人訓斥僕人:「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33節)主人大怒,把他交給掌刑的,等僕人還清所有的債。
主人先動慈心,接著釋放僕人、免了僕人的債,行動緊隨著慈心。後來僕人不憐恤同伴,主人大怒,採取行動,等僕人還清債務。
雖然是兩極的比喻,同樣揭示出無論慈心或怒意,主耶穌都要門徒採取行動,特別是當動了慈心時。耶穌在這段經文諭示門徒必須從心裡饒恕弟兄,否則天父也將大怒。從心裡饒恕,是慈心的發動;饒恕弟兄是慈心的行動。
缺乏行動 慈心也枉然
路加福音十五章20節敘述,那位「浪子」覺悟,往他父親那裡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同樣是動了慈心後的行動,把為父的慈愛表達得淋漓盡致。
聖經記載,主耶穌在醫治兩個瞎子時(馬太福音廿章29-34節),動了慈心;馬可福音一章40-45節也提到主耶穌醫治大麻瘋,動了慈心。
主耶穌的慈心與慈愛無所不在,甚至以無罪之身為世人捨了性命。如果我們思考聖經兩度提及主耶穌動了慈心,以及之後的實際行動,或者會有深層的領受。
動了慈心,缺乏行動,慈心也枉然。
「武漢肺炎」期間,以健保卡管制口罩的發放,網路社群發起「我OK,你先領」禮讓運動,基於慈心(我OK),採取行動(你先領),很有基督信仰的精神。
暗暗對自己許諾,今後搖下車窗,拿一份工讀生發放的房屋廣告,減少他幾秒鐘的奔走。家人也建議我,以後開車前,先放一些硬幣在車裡,別再錯過玉蘭花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