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的在華歲月─孟格美牧師的宣教故事
2020-02-27 基督教論壇報 / 人物見證

四十年的在華歲月─孟格美牧師的宣教故事

檢舉
鍩虹潱鏁欒珫澹囧牨 論壇報副刊 追蹤
◎陳中陵(新北市五華國小教師) 找尋歷史人物,靠著一點一滴的拼湊,再加上一絲幸運,總會有意外的驚喜與發現。孟格美牧師(Rev.James Nelson Montgomery),就是我要找尋的宣教...
陳中陵(新北市五華國小教師)

找尋歷史人物,靠著一點一滴的拼湊,再加上一絲幸運,總會有意外的驚喜與發現。孟格美牧師(Rev.James Nelson Montgomery),就是我要找尋的宣教士。第一次看到孟格美的名字,是在2007年出版的《中國主日學協會百週年紀念特刊》;事隔12年又於《臺北信友堂70週年紀念特刊》看到孟牧師照片。我決定整理手邊的書冊,輔以無遠弗屆的網路資訊,記述這段被遺忘的故事。故事要從100年前說起。

與葛理翰岳家建立革命情感
1918年,孟格美牧師和他的妻子(Aurie Montgomery)受美南長老會的派遣,來到江蘇北部的淮安宣教站(以目前的交通,從上海驅車北上仍要五個鐘頭,可以想像當時的路途遙遠)。淮安這個區域,被稱之為「江北」,顧名思義,就是位於長江以上。

孟格美夫婦

孟格美夫婦



這裡是美南長老會的重要宣教工場,最早是1887年賽兆祥宣教士開始的,她的女兒就是著名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之後還有鍾愛華醫師(L. Nelson Bell)加入宣教團隊,他的女婿是赫赫有名的佈道家葛理翰牧師。美南長老會江北區會的轄區經濟較為貧困,文化較為封閉,宣教士的神學傾向也較為保守,因此在來華宣教士組織內獲得了「強烈福音派和極端保守派團體」的聲譽。

孟格美夫婦初抵淮安,有前輩照應日常生活和語言學習,同時也影響他後來的服事態度與立場,同樣站在保守派的一方。他和江北區會宣教士的信念一致,簡單而明瞭,就是直接從救主耶穌領受信息,不使其與哲學、科學,以及人的發明相互混雜。顯然,江北區會以正統教義與護教先鋒自居。

孟格美在淮安的生活紀錄,我多是透過鍾愛華的傳記《洋醫生的中國心》(A Foreign Devil in China)得知的。鍾愛華比孟格美早兩年到中國,鍾氏主要在淮安附近的清江埔(今改名淮陰)負責福音堂、仁慈醫院和學校等事務。當時他們使用一本由普賴斯博士(Dr. Frank Price)編寫的簡單漢字識讀小冊《由淺入深》,加上《馬可福音》和100首讚美詩,合訂成冊取名《永生的話》,作為各地佈道的福音書籍。

宣教家庭培養下一代宣教士
除了工作事奉,宣教士們的家庭生活亦顯重要。淮安和清江埔兩地距離較近,因此每週舉辦非正式的宣教士家庭團契,並且輪流在各家聚會,鍾愛華的三個女兒和孟格美的三個女兒也成為好朋友,兩家人因此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感。

江北區會的宣教士傾向在宣教站教育自己的子女,而非送至中國或母國的學校,他們決定招聘一位年輕的美國女老師Athalie Hallum到淮安,在家教育這群女孩們。在未來的日子,確實有不少孩子們長大接續父母的棒子,成為宣教士。這也是這群宣教士父母的異象,上帝的救贖不單得著當地百姓,也要得著自己的兒女。

美南長老會江北區會宣教士的歌聲也是名聞遐邇。「四重奏」在宣教士圈子裡小有名氣,他們四人分別是彈吉他的鍾愛華,彈曼陀林的克爾泰勒,徐州的海侔登(E.H.Hamilton)和淮安的孟格美。

當時他們都喜歡一首美國南方老歌〈你從南方來〉(Are You From Dixie),他們改編歌詞唱道:「你從江蘇來?從江蘇來?從宣教站向你招手的地方來?你從江蘇來?從江蘇來?你就該從江蘇來!不論來自鎮江、淮安、徐州,還是來自清江埔。告訴我,你從長江邊上來!你從江蘇來?從江蘇來?我們也從江蘇來!」

最後這些宣教士歌手,還會以笑話收場,為宣教工場增添來自家鄉風味的生活樂趣。

4201_孟格美牧師_5

在戰亂經歷宣教工場的平安
孟格美宣教的年代,也是中國戰亂動盪的年代。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中國各地戰火頻繁,西方國家禁止本國公民進入中國內地,美南長老會緊急派發電報,召回江北區會宣教士撤出工場,從上海搭船返國避難,孟格美被迫返國。1928年冬天,政局情勢穩定,孟格美再次回到淮安。

之後中日抗戰全面爆發,時間一分一秒拉鋸著,再次影響外國人士在華的安危。1940年美國國務院下令,召集遠東地區所有美國婦女與兒童撤離,所有商務以及宣教事務中不承擔重要任務的男性也要撤離。但孟格美師母和11歲的兒子(Robert)拒絕撤離,他們不願意和丈夫/父親分離,同時相信天父的權能必然勝過地上的權勢。

美南長老會決定讓孟格美一家人住在清江埔的仁慈醫院大宅院內,讓江北區會的宣教士們共存亡;但孩子們可樂著,因為鍾愛華和孟格美的兩個兒子,整天可以玩在一起。

1941年一月26日,鍾愛華邀請孟格美一家人和兩位宣教士,一起圍爐共度中國春節的除夕團圓夜,他們心中發出讚嘆,再也沒有像這樣志氣相投的情景了;即使戰亂,仍然在宣教工場看見上帝的恩惠和平安。溫馨的是,春節前後,鍾愛華總共邀請了163位中國朋友,來家裡喝茶聊天吃點心。

當年年底,珍珠港事件爆發,太平洋戰爭正式開戰。日軍全面逮捕英美公民,包括宣教士們,孟格美一家人也名列其中。1942年八月,孟格美一家在雙方國家的交換俘虜談判下,以非軍人身分被遣送回國。這是上帝給他們的一個意外的父親節禮物。1945年對日抗戰結束,孟格美夫婦又回到中國,他們不畏艱困的心,令人敬佩。

受邀進入中國主日學合會
此回孟格美受邀參與「中國主日學合會」(簡稱合會)的教育事工。合會的立場屬於保守基要派色彩,與美南長老會江北區會立場不謀而合,這是孟格美獲得青睞的原因之一;再加上他清楚江蘇、浙江一帶的區域事工,適合代表合會外出進行宣傳與參與會議。1946年,孟格美與費謝牧師(Rev. Edwin W. Fisch)共同被選為合會幹事。

1948年夏天,孟格美牧師夫婦來臺,在南部舉行主日學會議。根據合會執行委員會的報告紀錄,決議在臺灣成立一處主日學合會,以便供應教材,並推廣主日學事工。於是,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和加拿大長老會差會的邀請之下,合會於1949年一月來臺籌辦,二月正式在臺北設立辦事處(臺灣分會)。開始時先借用臺灣神學院(今臺泥公司現址)數間辦公室,後來便遷入中山北路中國主日學協會現址。1949年兩岸分治,孟格美第三度被迫離開中國大陸,這次再也回不去了。他們夫婦選擇來到臺灣,並擔任合會更名為「中國主日學協會」的首任總幹事。

4201_孟格美牧師_3

與中華基督教長老會詩班在濟南街國語禮拜堂



打造信徒靈命信仰根基
孟格美夫婦在臺灣,除了推廣主日學事工,加強與各地教會的聯繫,建立師資培訓的管道,還有另一項負擔,就是親自培育信徒的靈命信仰。他們夫婦初期與中華基督教長老會濟南街國語禮拜堂(後更名為臺北信友堂)配搭,參與講道與詩班事奉,該堂會的沈辰遠牧師當時也在中國主日學協會主編教材,因此兩人便有了合作的共識與異象。

在信友堂70週年網站提到「1952年美籍孟格美牧師夫婦返美」,其實不然。1952年孟格美仍在中主服事,他發現協會所在的雙連地區,除了在地原有的雙連長老教會,鄰近的赤峰街一帶並無教會,便先借用幼稚園禮堂,作為禮拜天的兒童主日學教室,逐漸邀請成人加入聚會。1954年十月10日第一次為七名會友舉行洗禮,1955年定名為「臺北市赤峰街基督徒會堂」,1957年加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1962年於現址開工及竣工,正式建堂。今天在赤峰街長老教會門口,可以看見一塊礎石嵌入外牆,寫著「榮光上帝,本堂建地由美國南長老教會捐獻」。

赤峰街教會現況

赤峰街教會現況



1958年,孟格美將這座由他親自培育的教會,從美南長老會的差會手中,交給在地的臺灣教會;而中國主日學協會的棒子,也交棒給吳揚道牧師(David B. Woodward)。孟格美欣喜而滿意的功成身退,正式退休返美,結束夫婦兩人在華40年的宣教歲月。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