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天國的禮物9》天國的經濟倫理:僕人和賞賜
檢舉

◎呂一中(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經文:馬太福音廿章1-16節;馬太福音廿五章14-30節
主耶穌多次以經濟議題來談論天國,例如變買所有來買藏寶貝的土地、買賣人尋找的好珠子、漁...
經文:馬太福音廿章1-16節;馬太福音廿五章14-30節
主耶穌多次以經濟議題來談論天國,例如變買所有來買藏寶貝的土地、買賣人尋找的好珠子、漁夫灑網得到魚獲等。由於這些例子與我們當代的投資理念極為吻合,所以不會引起爭議性的討論。但是仍然有兩個經濟議題的比喻,就引起了不同的爭論。
耶穌用比喻談論天國
其中一個比喻是葡萄園工人工價的比喻,在比喻中尋找工人來工作。這些被找來的工人,清早進去的工人,和主人講定一天一錢銀子的工價,之後的不同時間陸續有工人進入葡萄園,但卻沒講定工價。
領工錢的時候,無論工作時間的長短,所有工人都領到一錢銀子的工價,最早進入的工人因而不滿。雖然葡萄園主人強調沒有虧負他們,他給的就是講定的一錢銀子,至於其他人也領一錢銀子,是因為主人要做好人。
另一個比喻是「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在這個比喻當中,家主要外出,於是將五千兩、兩千兩、一千兩銀子分給三個僕人。
等到他歸來之後,管理五千兩銀子和兩千兩銀子的僕人,都分別幫主人另外賺了五千兩和兩千兩銀子,唯獨拿了一千兩銀子的僕人,將銀子埋在地裡面,面對主人竟然說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只是這個僕人根本沒去耕種,當然就沒有穀子能收成。因此主人就把他趕出去,並把一千兩銀子交給那有一萬兩銀子的管理。
第一個比喻的爭論點是「不同工卻同酬」。葡萄園主人的回答,與我們對工資的認知不一樣,因為他給予後來進入的工人的不僅僅是工資,還包括獎賞;至於清早進入的工人,領的就只有工資而已。
第二個比喻要說明的是,天國的子民不能坐享其成,自己不努力耕耘,只想等著享用他人辛勞的成果。然而這個比喻也產生了爭論,似乎在鼓勵「富者越富」的現象。
初代教會凡物公用
要解釋這些爭論,就必須提到聖經裡一個特殊的經濟體制,就是初代教會凡物公用的經濟體制。其實關於天國的禮物經濟,保羅也曾經提過類似的教導,只是我們對於相關經文的解釋,長久以來缺乏經濟角度的解釋罷了。如果我們瞭解這種經濟體制的特色,上述的爭論就可以得到解答。
關於工作和所得的關係,保羅曾經對哥林多教會信徒提到,無論是栽種或澆灌的,都算不得什麼,因為要生長必須要靠上帝。只是我們這些栽種或澆灌的,既然所做的都算不得什麼,將來各人還是會按照自己的工夫得賞賜。這是什麼意思呢?
保羅相關的教導,主要來自腓立比書,他要我們降低自己身份,學基督作奴僕。
奴僕雖然也是人,但卻沒有自由人的權力,既然沒有「工價」,當時的奴僕工作所得都歸主人,當然也沒有財產權,因此奴僕工作所得,都要歸於主人。由於奴僕根本沒有「工價」,想贖回自己根本是天方夜譚。這時「奴僕」的工作,不能拿當代「工人」工作來比擬。
由此來看主耶穌「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這比喻,這些僕人雖被託付管理金錢的責任,但金錢的所有權和支配權仍然屬於主人,因此根本就沒有所謂「富者越富」的現象。
奴僕沒有類似當代勞工自己的「帳戶」。按照我們的用詞,就是奴僕所做的總是「歸零」。然而最奇特的是,上帝會賞賜給那些志願當奴僕的人,就可以得到上帝的賞賜。
這種不求工價卻得到賞賜的基礎,是從腓立比書二章5-9節而來,基督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因此上帝賞賜祂:「升為至高,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
僕人工價歸零與上帝的賞賜
保羅關於經濟體制的論述,就是表現在上述「僕人工價歸零」和「上帝的賞賜」的解釋。在羅馬社會,奴僕所得都歸主人,自己一無所有;但做為主人的上帝,祂卻是一位慷慨的上帝,雖然祂擁有一切,眾僕人的所得也都歸給祂,但祂卻藉著賞賜厚待僕人。
這種僕人與賞賜的關係,實踐上的例子就是耶路撒冷教會曾有的集體共享,那時教會按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不僅如此,耶路撒冷教會曾遇到饑荒,馬其頓和希臘的教會樂意捐錢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保羅為此還冒險回去耶路撒冷。
若論到這種天國的經濟體制,就是一種禮物的經濟體制,一切都歸與上帝,讓上帝來主導分配,而上帝也會將最好的禮物,按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都是主動且義務性地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不計較自己的得失,參與在上帝主導的天國禮物經濟當中。
如果有人計較自己的工價,上帝當然會支付工價,但他們就不會得到上帝的恩典。天國的禮物經濟也是這樣,原先耶穌的比喻看似「不同工卻同酬」,對於習慣現在經濟體制的我們,的確難以瞭解其意義。
當然與當代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不同,在所得和分配之間,這個天國的經濟體制要照顧那些自身缺乏的人,但也不允許有人坐享其成。想在這個體制中獲得虛名,也是不被允許的,亞拿尼亞和他的妻子撒非喇就因此受到上帝的管教。
每個人都要奉獻才幹
主耶穌的天國經濟體制,之所以引起爭論,就在於其不合乎人們認知的經濟常理。然而信心並非是在常理中做出取悅上帝的獻祭,假如人們可以依照常理推斷而獲得讚賞之時,那種信仰就變成買賣的信仰,就會變成民俗的「有拜有保佑」。信心的可貴之處,就是超越常理,這才是不可思議的信心,在不可思議中得以「因信稱義」。
那麼,天國的禮物經濟體制就是:想要與上帝計較工資的人,最終得到的就是原先講定的工資。每個人都願意學習主耶穌,取了奴僕的形像,願意將自己的所得和帳戶歸零,完全獻給上帝。凡是願意將一切所得獻給上帝的人,上帝一定會照他的需要供應他。每個人都要奉獻自己的才幹、不可坐享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