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是因為不知足?!】精神科醫師:多認識暸解,減少歧視污名
檢舉
「『都是你想不開,看開點就好了!』這是普遍人們對憂鬱症最大的迷思!」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科醫師、彰化旌旗教會黃以文牧師受訪表示,一般人很難理解憂鬱症,即使是醫界專業人士,也必須經過很長時間,才漸漸研擬出一些理論與應對方法。憂鬱症通常有四個主要的成因:一、「內因性」:血清素及多巴胺的失衡、天生大腦結構、遺傳基因及受賀爾蒙的影響(產後憂鬱或更年期憂鬱)。二、「對應生理疾病的心理反應」:身體疾病、惡性腫瘤及肢體外傷等。三、「個性性格」:內向性格、抑鬱性格及焦慮性格等。四、「外因性」:意外、天災、人禍、社會事件及傳染疾病等。
憂鬱引發生理心理及社交症狀
黃牧師提到,「腦中的多巴胺降低、血清素不足」是引起憂鬱情緒的共同通路。廣義來說,憂鬱症是一種腦部的生理疾病,表現出來的有生理、心理及社交上的症狀。當中,「生理症狀」包括:走路說話比較遲緩、容易失眠有睡眠障礙、經常頭痛或背痛、食慾降低或體重增加。「心理症狀」:持續感到情緒低落或難過、對事物沒有興趣和動力、感覺焦慮或擔心、感到沒有希望或無助。「社交症狀」:工作無法正常表現、害怕與人互動社交。
黃牧師說,「生在福中不知福、抗壓性差、應該要知足、應該要想開一點...」這些話對憂鬱症患者並沒有幫助,反而容易造成傷害。當我們願意多暸解認識憂鬱症,就可減少憂鬱症患者被歧視或污名化!
當身邊有憂鬱症的家人朋友時,該如何陪伴幫助他們?黃牧師提到,首先要做正確的診斷,可以先在網路上進行「憂鬱症量表」的檢測。再來,找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諮商協談,或是到醫院診所身心科就醫求助。若是確診罹患憂鬱症,應該鼓勵對方提早就醫,必要時可以陪伴就醫,接納對方的情緒疾病,陪伴對方一起遵行醫囑。
「靜靜地陪伴是最重要的!」黃牧師指出,我們應以當事人為中心來提供協助,而不是以陪伴者為中心,強迫對方接受建議。但是,有一類嚴重憂鬱症患者會產生精神病狀,包括:失去現實感、幻覺妄想,甚至出現自殺自殘等行為,這時就必須強制就醫或阻止行為舉動,以保護當事者的人身安全。黃牧師表示,因為每個人有不一樣的人生境遇,所遭遇的情況也不盡相同,一定要減少從自己的經驗來給答案。
陪伴憂鬱症患者哪些話不該說
陪伴憂鬱症患者有哪些話不該說?黃牧師提醒,不要說「要努力、你要想開一點、你要快樂起來、你要往正面想、你看看大家對你多好、你要覺得很幸福…」,這些都是憂鬱中的人「知道卻做不到的事情。」愈說,只會愈退縮、增添愈多罪惡感。黃牧師建議可以換個方式表達,例如:「我會陪你、你需要的時候我會在、我會試著理解你的想法、需要什麼儘管說做得到的一定幫你、我還有什麼可以為你做嗎?」
有些人長期關懷陪伴憂鬱症患者,接收不少負面的情緒言語,或是時常聽到憂鬱症患者哭訴自己的悲哀與不幸,以至於陪伴者的情緒及生活也受到影響。究竟,陪伴者與憂鬱症患者之間,如何拿捏關心界線?黃牧師表示,陪伴者必須要有一個重要觀念:「陪伴者是垃圾車,不是垃圾場。」我們可以幫忙把垃圾帶走,但是不自己累積或處理垃圾。垃圾帶走之後,還要有垃圾場可以處理垃圾。不要幫助當事人「保守、擁有」他的垃圾,而是替他將垃圾丟掉。此外,陪伴者可以尋找一些橫向的連結,例如:憂鬱症患者家屬的關懷團體、小組或座談,要有專業人士可以提供諮詢,並吸取一些關懷陪伴憂鬱症患者的知識。
陪伴憂鬱症患者需注意的事
關懷陪伴憂鬱症患者,需要注意哪些事?黃牧師指出,「尊重」是重要的態度,尊重憂鬱症患者的情緒與想法,若不涉及生死,就讓他自己決定所有的事情;「同理」是陪伴的工具,理解憂鬱症患者的情緒,但不投入於對方的情緒中;「醫藥」是幫助的方法,協助憂鬱症患者就醫治療,或是幫助對方度過開始用藥產生副作用的那一段時間,陪伴適應醫師的診斷;「陪伴」是慈愛的表現,盡量避免高談闊論或驟下判斷的言論,即使只是靜靜地陪伴,也能送給憂鬱症患者一個最高品質的禮物。
如何藉著信仰的力量幫助憂鬱症患者走出憂鬱?黃牧師表示,除了關懷陪伴憂鬱症患者並鼓勵對方就醫接受治療之外,可以常為深陷憂鬱低谷的家人朋友提名禱告,即使他不認識神,但上帝卻認識他。此外,也可以適時與憂鬱症患者分享一些帶有安慰、鼓勵的聖經經文或牧師講道。另一方面,音樂也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可以鼓勵對方聽一些能夠幫助放鬆入眠、穩定情緒的音樂。若是教會有舉辦一些輕鬆外展活動,也可以邀請對方參加。藉著就醫治療與信仰幫助,有助於憂鬱症患者走出憂鬱,迎接健康的人生。